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就地城镇化对本地农村青年的成长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珠三角G市D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青年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经历了身份特征、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路径的城镇化转换。就地城镇化一方面促进了农村青年"人的发展",使农村青年借以获得更丰厚的集体经济分红和土地升值红利,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培训,开拓更广阔的职业空间以及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但另一方面,部分农村青年在就地城镇化转换过程中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从而陷入价值认同困境、职业发展困境、社区参与困境和群体融合困境,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农村青年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政府、社会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除了通过从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这种路径来实现之外,还有“就近城镇化”、“就地城镇化”的途径,将农业生产纳入现代产业体系,用具有经济合作性质的农民组织将农业与现代产业接轨、与市场接轨,  相似文献   

3.
与我国改革发展梯度推进相联系,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就地城镇化的过渡性阶段、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相结合而以异地城镇化为主导、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相结合而以就地城镇化为主导的三个阶段。我国之所以会出现异地城镇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是和我国改革开放从东部向中西部梯度推进相联系。因而,使得中西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东部流动,导致东部的城镇化速度明显超过中西部的城镇化速度。异地城镇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必然导致城乡区域的不平衡发展,或导致城乡区域差别的扩大,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别,客观上要求我国的城镇化必须从异地城镇化为主导向就地城镇化为主导转变。  相似文献   

4.
采用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模型测算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门槛回归模型分别验证黄河流域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201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递增趋势,且主要由技术进步引起,流域内所有城市的土地城镇化逐年递增,11个城市(州)出现人口流失导致人口城镇化递减;人口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倒“U”型关系,土地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在流域内存在区域差异性;人口城镇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土地城镇化的双门槛效应,当土地城镇化发展过低或者过高时,人口城镇化呈现抑制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土地城镇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人口城镇化的单门槛效应。因此,黄河流域各城市应积极推动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控制土地城镇化高速发展,建立以常住人口为标准的“人地挂钩”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居民消费,建立“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发展失衡,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这主要是受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二元户籍制度和不彻底的分税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要有序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就要“对症下药”,加快推进户籍、土地、税制等相关制度改革,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挖掘更多释放人口城镇化空间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唐启国 《群众》2013,(5):24-25
城镇化的实质是减少农民,增加市民。城镇化进程不仅伴随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同时伴随土地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民需要改革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增加市民需要改革现行的城镇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改革是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与核心。  相似文献   

7.
张向军 《人民论坛》2014,(5):233-235
中国与欧洲在城镇化进程中均存在着需要解决的“城市病”、资金、人口转移、公共服务保障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中国与欧洲城镇化在社会转型任务、资金来源、政府主导模式、人口转移规模以及经济增长认同模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需要借鉴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就地城镇化为主导的模式、农民市民化的实现途径、可持续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以人为本、因时因地制宜的城镇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萍 《中国人大》2013,(11):26-27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1亿多人口生活在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少,环境压力大,同时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这一基本省情,要求河南必须探索符合省情的城镇化道路。带着对河南城镇化工作情况的深切关注,5月中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吕祖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吕薇赴河南开展城镇化专题调研。调研组在河南看到,河南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抓手和切入点,使广大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就地城镇化,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  相似文献   

9.
《松州》2014,(1)
<正>城镇化存在五大误读:城镇化就是城市化,城镇化就是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就意味着投资建设,城镇化就是城市现代化,城镇化就是提升户籍居民生活福利。人们并不是不明白中国城镇化的真正内涵,而是被城镇化背后涉及到的利益再分配绑住了手脚。城镇化≠城市化聚焦于各类大中城市和城市群,是对城镇化的误  相似文献   

10.
运用协调耦合度模型,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角度探讨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化过程中二者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区域差异,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实际发展水平仍然偏低;(2)东中西部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3)东中西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人口城镇化领先,中部土地城镇化较快,西部土地城镇化超前,不利于全国综合协调耦合度的提高。基于此,应优先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与财税制度改革,继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配套GDP考核机制及产业政策改革,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积极突破制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实现二者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16,(2)
海南澄迈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以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旅游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以生态立县,保护环境,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解决农民就业,让农民变市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澄迈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对各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地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简要梳理我国土地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分析了我国土地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具体说来,一是基于全国和地区层面的情况,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用地水平三个方面对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做出了定性刻画,二是基于省域层面的情况,从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空间自相关性角度对土地城镇化在空间维度上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武小龙 《长白学刊》2023,(1):97-112
财政改革始终内嵌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构建“政绩压力—财政分权”的分析框架,对土地财政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并以200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土地财政对人地城镇化协调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压力”和“政绩激励”构成了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占用土地的根本因素,“土地、财政、政绩”三位一体的模式正好契合了地方官员追求政绩与财政收入的双重目标;土地财政与人地城镇化协调呈现双向互动的影响效应;中部地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比东部地区更强,并且土地财政对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抑制效应也更深;人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还受到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正面驱动,并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此外,城乡收入差距也受到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以及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影响。这对于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完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推进“人口—土地—产业”要素之间的联动发展、构建地区差异化的城乡发展政策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原农民的城镇梦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对正致力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农业大省河南来说,"城镇化"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它承载着数千万河南农民的梦想. 人代会上,来自濮阳市西辛庄村的全国人大代表李连成讲了农民的梦想:"实现温饱,让孩子就近找一所好学校,就近找一所好医院,就地城镇化、就近就业."讲完4个梦想,他提高了嗓门:"我认为,中国梦就是农民梦,农民梦就是中国梦.只有实现了农民梦,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5.
闭应尚 《当代广西》2006,(10):36-37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引导农民走城镇化的道路,实现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横县校椅镇东圩、青桐两村附近的农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个切合当前横县实际的农村城镇化新模式:即是在邻近的几个村中,选一个交通相对便利的村,聚人聚物聚资,建成新的聚集区,使原本分散的自然村落逐步结合成新的生产、生活群体,形成“农民城”,逐步实现农村人口在本地向城镇人口转化“。农民城”实行居民自治,不设有建制乡镇的“七站八所”等单位,不仅减少了财政的负担,而且居民不用置换“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身份,圆…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还是"农民城市化"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然而,土地制度安排是城市化发展历程中政策选择最为核心的"基石"。因此,深入剖析国家对农村土地制度政策选择变迁过程,发现"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城镇化土地利用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矛盾;土地集体所有制中期,农业国向工业化推动是城镇化的动力源泉,部分农业用地和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一定收益,后期,土地作为利益分配的工具成为新型城镇化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
武陵山民族地区城镇化特征及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跨省交界民族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武陵山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充分认识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更应从本地化的基本特征出发,通过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规划、特色化的山地城镇产业支撑、优化的山地城镇层次体系、合理化的山地城镇布局体系和多样化的山地城镇发展类型来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张向军 《人民论坛》2014,(14):233-235
中国与欧洲在城镇化进程中均存在着需要解决的"城市病"、资金、人口转移、公共服务保障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中国与欧洲城镇化在社会转型任务、资金来源、政府主导模式、人口转移规模以及经济增长认同模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需要借鉴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就地城镇化为主导的模式、农民市民化的实现途径、可持续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以人为本、因时因地制宜的城镇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尹中卿 《小康》2013,(1):35
城镇化涉及到居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涉及到"人、地、钱"等资源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理配置,因此要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提高城镇化质量,需要从单纯城市化转向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20.
贫困地区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关键要靠引导和支持群众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规划要先行。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乡镇是基础,规划是龙头,贫困山区乡镇规划怎样才能发挥引领作用?坚持规划先行、上下联动、标本兼治才是理智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