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警察圈套又称诱惑侦查,就是警察设下某种圈套,诱人进行犯罪活动,从而取得犯罪证据。警察圈套在美国刑法中是作为基于个人特点的合法辩护事由出现的,如果警察圈套被证明成立,法院必须宣告被告人无罪。从刑法的价值、刑罚的目的看,"警察圈套"与现代司法与公正价值不符,因此,"警察圈套"的合法性值得质疑。  相似文献   

2.
略论美国刑法中的警察圈套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廖万里 《法学家》2001,(3):123-127
一、警察圈套的概念、确立原由及成立标准 由于司法部门的官员引诱(lead)公民实施犯罪活动,从而为那些公民提供了辩护理由的情况称为警察圈套(Entrapment)。警察圈套属于合法辩护事由中的可得宽恕事由。…….  相似文献   

3.
以“警察圈套”作为免责事由,只能限于行为人原来没有犯意,实施犯罪行为是基于“警察圈套”而产生犯意的情况。侦查机关利用特情人员设立圈套而查获的毒品犯罪案件,应区分不同情况作出处理。特情人员以特情身份为掩护实施毒品犯罪行为的,应作为一种从重处罚的情节。  相似文献   

4.
警察圈套是一种侦查方法,是指警察、司法工作人员或者他们的特别授权代理人为了获得对某人的刑事诉讼证据而诱使他人实施犯罪的行为。警察圈套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方法,对于获取某种类型案件的控诉证据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滥用这种方法又会导致破坏法律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的结果。因此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5.
设个圈套为破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卧底假扮、引蛇出洞,在侦查学上称之为诱惑侦查,但是,过度使用这一手段会让“警察圈套”变成“犯罪圈套”  相似文献   

6.
“诱惑侦查”是枚漂亮的毒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旧世纪之交,又有一个“新话题”见诸报端,即对警察圈套或称诱惑侦查的探讨。对于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利用“警察圈套”进行侦查破案是否合法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高论,认识尚不一致。对于“警察圈套”或“诱惑侦查”是否适合我国国情?侦查实践中能否推广?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有的主张择其利而取之,择其害而弃之;还有的则表示困惑。何种意见可取不仅有待实践验证,而且还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验和认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日趋隐蔽化、智能化、复杂化、组织化,给侦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行之有效地打击犯罪,诱惑侦查 (警察圈套 )作为一种侦查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许多种类的案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却既无法律规定,亦无司法解释,实践中经常引起混乱。诱惑侦查 (警察圈套 )本身及其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却给案件的侦查、起诉、审理活动带来了许多歧义,给律师的辩护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惑,亟待研究和解决。   将警察圈套作为一项合法辩护规则的意义   我国由于尚未建立有关诱惑侦查 (警察圈…  相似文献   

8.
诱惑侦查是我国刑事侦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侦破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以及在特定区域发生作案手段类似的案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警察圈套则是英美法系中的一种特殊的辩护事由,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从二者间的区别出发研究了诱惑侦查向警察圈套转化的构成要件,旨在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完善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程序法视野中的诱惑侦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已为许多国家的立法认可.由于犯意诱发型的诱惑性侦查手段会导致本无犯意的公民犯罪,机会提供型的诱惑性侦查手段会影响被告人的量刑情节.因此,从立法上对前者应该禁止,对后者则应从程序上进行严格控制.诱惑侦查一旦被滥用,即构成警察圈套,赋予被告人无罪辩护权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警察圈套成立后的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0.
美国刑法中的警察圈套合法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警察圈套合法辩护的概念司法实践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警察或其他司法人员为了掌握嫌疑犯的直接罪证,设计某种“陷阱”诱使他去实行犯罪。当嫌疑犯上钩正在进行犯罪活动时,警察予以当场拘捕。如警察化装成吸毒者拘捕正在贩卖毒品的嫌疑犯。这是一种侦查方法,但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美国的一则警察圈套案例开始,比较了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之证据采纳规则,针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有关证据规则的规定。就警察在采证问题上,为准确、迅速地打击犯罪,并在有效保障人权的基础上,提倡可以实行警检一体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诱惑侦查现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毒品案件侦查实践,却又缺乏有关法律的明确规制。对其合法性的讨论关涉警察伦理的贯彻执行。我国应吸收借鉴美国刑法的警察圈套理论,科学区分机会提供型与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的不同情形,规范毒品案件的诱惑侦查行为,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追根溯源,我们所称的钓鱼执法其实就是刑事侦查中的所谓警察陷阱,也称警察圈套、侦查陷阱、陷阱取证,是指在侦查刑事犯罪案件的过程中,侦查人员为了取得犯罪证据,特意创造某种机会和条件,诱使、暗示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活动,或者为其犯罪活动提供某种便利,从而获得犯罪证据并缉捕犯罪嫌疑人的侦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诱惑侦查和警察圈套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界定了诱惑侦查的内涵,然后从各角度分析诱惑侦查制度建立的合理根据、限制的必要性及其具体途径,从而构建出诱惑侦查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对于毒品犯罪,全世界都存在认定犯罪主观故意困难的问题。在认定上,很多国家采取犯意诱惑、数量诱惑或机会诱惑,即实践中的警察圈套、诱惑侦查。如英美国家,采取严格责任。只要有这种行为,就推  相似文献   

16.
笔者对诱惑侦查和警察圈套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二者是一种包含关系,包括两种基本类型:犯罪意图诱发型和犯罪机会提供型,本文回应了我国现行司法实践中的若干问题,最后认为应该立法对诱惑侦查进行规制,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警察圈套”的司法审查标准问题上,美国联邦法院判例及学术界有“主观审查标准”与“客观审查标准”之争.从保护被引诱人人权角度看,两种审查标准均有可能造成人权保护中的法律漏洞,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审查可以对之进行相应的弥补.根据科斯的经济理论,通过立法确定被引诱人的基本人权,降低交易成本,以使“第二方监督”产生实效,能够更有效地防范侦查机关滥用诱惑侦查权,也更实际可行.对被引诱人的初始权利的立法界定以及降低其维权成本,可以看作是吓阻警方违法侦查以解决警察圈套问题的关键.如果被引诱人系事前无犯罪倾向者,根据正当程序原则,国家机关可能因此丧失公诉权.即使被引诱人具有事前犯罪倾向,也应当允许法院对警方恶劣的引诱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在量刑幅度上保护被引诱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难以吓阻警察的诱捕侦查行为,通过减轻被引诱人的证明责任以及限制犯罪前科证据的使用,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被引诱人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8.
“方正”和“高术”——一波三折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陷阱取证”是耶?非耶?“陷阱取证”来源于刑事诉讼法学中的“诱惑侦查”。诱惑侦查,又称警察圈套、侦查陷井,是指刑事侦查人员以实施某种行为有利可图为诱饵,暗示或诱使侦查对象暴露其犯罪意图并实施犯罪行为,待犯罪行为实施时或结果发生后,拘捕被诱惑者。  相似文献   

19.
桃色陷阱     
松籽 《江淮法治》2012,(8):44-45
警察,由于其特殊的职业身份,对识别犯罪有着天然的敏感。然而,北京市一名铁路警察却由于网络猎艳寻找刺激,落人中国传媒大学一名大二女生的圈套……风流警察猎艳"大鱼"上钩升迁在望激情在望2010年6月17日晚,北京铁路局警察赵景风在家中上网。他打开QQ,发现半个月前通过QQ漂流瓶认识的中国传媒大学大一女生张冉正好在线。赵景风立即献上九朵玫瑰,见对方还没回应,又发过去"拥抱"和"亲吻"的表情,对方这才发来一个笑脸。赵景风快速打下一行字:"你爸调到公安部后,帮我运作一官半职怎么样?"张冉回复道:"这个……那你得出点钱打点哟。"赵景风调侃地回复:"到那时你都成我老婆了,  相似文献   

20.
陈健 《科技与法律》2003,(1):115-116
“陷阱取证”是主要用于刑事案件的一种侦查方式 ,又称为“侦查陷阱”、“警察圈套”。在对一些特殊刑事案件的侦查中 ,如犯罪行为具有组织性、隐蔽性、甚至无被害人的情况下 ,包括贩毒、行贿、组织卖淫、伪造货币等案件 ,侦查人员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证据或线索、抓获犯罪嫌疑人而隐瞒身份 ,利诱或暗示被侦查对象实施犯罪行为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或方法。“陷阱取证”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机会提供型取证 ,是指被侦查对象已有犯罪意图 ,侦查圈套只是使这种犯罪意图或倾向暴露出来或只是促使其实施具体的犯罪行为 ;二是犯意诱惑型取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