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地方社会的士绅群体已经形成,成为地方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是官与民沟通的中介人,是国家政策的解释者,在对本地文化名胜的保护传承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湖北黄州为例,士绅对文化名胜的保护传承包括维修古迹、立祠祭祀、兴建书院、赋诗作记、考证溯源、保存文物等几方面,以此为基础探讨士绅传承文化名胜对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意义。本文旨在揭示明清士绅阶层所承担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探讨士绅在地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并试图对今天名胜古迹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社会,士绅群体自觉地维护着基层政治秩序和传统文化秩序。传统的士绅具有儒家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格,他们隆礼尊法、关心政治、参与社会、注重文化。士绅阶层借助绅权,积极参与民间基层治理,并扮演着重要的法律人角色。正是由于士绅群体的积极参与,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统治异常稳定。而由于士绅深谙儒礼,又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法治点缀上人性柔情的伦理色彩。  相似文献   

3.
薛政超  舒求 《思想战线》2023,49(1):135-145
近80年以来的明清士绅研究,或将士绅的身份与官僚制、土地占有形态及相应生产关系相结合,形成国家统治论、乡绅土地所有论和乡绅支配论;或将士绅的身份与基层社会、地方民众相结合,形成双轨政治论、真空填补论和家乡情结论;或从社会阶层流动的角度观察士绅阶层的兴起、持续与衰落过程及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或将士绅等精英群体与特定“场”或“场域”相结合,形成地域社会论和地方策略等场域精英论。这些研究呈现出从国家、社会到地域,从身份论转向功能论,以及从政策决定到资源策略等研究视角、研究取向、研究逻辑的变化。而从“富民”观察“士绅”,有利于从宋元明清的整体性、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经济因素的基础性作用来揭示明清士绅的社会属性,避免以往研究对于地域性、身份性和策略性等因素的过分偏向。  相似文献   

4.
盛邦跃  杨珉 《求索》2010,(3):202-205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士绅阶层蜕变为多元化的异质群体,士绅的权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基于传统身份的文化权威道德教化功能开始减弱,一部分士绅通过进入国家科层体制实现了组织化,绅权与基层政权合流,另一部分士绅进入工商界成为绅商,他们凭借其在兴办实业中取得的特殊的社会地位成为乡村社会中重要的影响者。  相似文献   

5.
晚清士绅基层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动山西大学副教授王先明晚清士绅常常超越清王朝基层社会组织控制,成为基层社区控制系统的真正的主体力量。这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封建社会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层面。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清政府主要借助于保甲制。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否...  相似文献   

6.
归根到底,文化总是由生存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群,在特定时间因为特定目的而创造的.因此,文化的意义和生命力只存在于其被创造、传承的特定生态环境中,离开这一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该文化的意义与生命力或将丧失,或将发生转变.作为彝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毕摩以及毕摩信仰,在彝族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以及文化传承中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毕摩及其信仰的存续有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只有在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彝族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这一环境中,毕摩及其信仰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和生命力.一旦脱离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毕摩以及毕摩信仰无论在意义的层面,还是现实的层面,都必将丧失其生命力.围绕着楚雄市彝人古镇一位德高望重的彝族毕摩死亡原因所发生的主、客位争议,深刻地揭示了毕摩及其信仰存在的意义和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粟孟林 《求索》2014,(5):158-162
1789年法国大革命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但它迟迟未能进入近代中国知识界的视野,这主要归因于晚清三个思想主体——士绅、新兴知识分子和新式商人的独特性。士绅阶层的超稳定结构和士绅对专制秩序的忠诚度阻碍着"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导向的新兴知识分子难以引进现代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新式商人是晚清社会体制的利益攸关者或既得利益者,更不愿引入现代革命思想去打破旧有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时期,江苏士绅在参与立宪的物质基础、组织力量和理论基础等方面表现独特.谘议局是清末"新政"要目之一.在江苏谘议局这个合法的舞台上,江苏士绅的立宪意识日益勃发,立宪行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他们主动参与江苏谘议局的筹备,所提议案涉及社会事务各方面.江苏士绅的立宪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内涵丰厚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包含着丰富的习俗和特定的文化意义。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何传承?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又如何发展创新?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孙树仁。"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的核心思想不能丢  相似文献   

10.
多元的地域文化承载、叙述、表现着这一区域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生活理想,并构成这一特定地域群体的集体记忆。区域文化要在文化变迁中彰显经久不衰的魅力,必须由个体和集体记忆上升为文化记忆。在"快速流动的现代社会"要重现源远流长的伏羲文化,必须重构一个符合现代社会的整体文化记忆范式,这一文化记忆范式包括了重构能力、物质载体与符号形成的互文本、文化社会、组织仪式。  相似文献   

11.
吕青  吴妍妍 《求索》2008,(7):179-181
文化传统促使一个民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特定人群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及文化认同感,这是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德性文化是当代中国道德重构的文化源泉和底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现代转换中,积极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共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新文化语境。实现在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境遇下,建构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相契合的人文伦理范式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乡村中的士绅与士绅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乡村社会的权力关系中,绅权是非常重要的权力之一.代表绅权的士绅更成为地方权威的代表,他们使国家的行政权和乡村自治权融为一体,是传统乡村政治的重要纽带.本文在对士绅概念做出界定,并对其权力来源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作为一种理论视角的士绅理论进行必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时期的语言污染和文化暴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语言面貌和文化状态反映了社会面貌和社会状态。语言污染和文化暴力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社会环境污染和精神暴力现象,是特定时期社会制度不完善的体现,是由传统向现代裂变的产物。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存在较为明显的语言污染和文化暴力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的洋化、封建化、粗鄙化和庸俗化及其对社会公众的精神伤害。  相似文献   

14.
现代艺术的人类学根据,是建立在民族文化精神与人类时代精神的共同的基点之上,这已为20世纪人类艺术的普遍趋势和文化走向所确证。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既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理想及其时代精神的产物,也是该民族文化精神不断培育和铸造的结果。所以说,在现代艺术的本体构架中,决定艺术魅力及其生命质量的关键要素,并不在于艺术作品对其表层结构和外在生活形态的描摹与表现,而在于作品本身所承载、所揭示的意义层次与意义深度。从20世纪人类艺术的发展规律看,正是由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沟通、融合,才衍生了现代艺术的主导文化精神,勾勒出一条现代艺术与人类精神进化同潮共涌的发展轨迹。现代艺术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指不同民族特定的生存理想、生存境界、人格型态及民族文化心理与价值趋向在艺术文化领域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行政文化的界定出发,认为当代行政文化研究是政治文化的一个特定的论域。现代行政发展需要开展行政文化研究,特别是要关注社会政治主体的实际展现。为此需要树立"以公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以催动社会政治主体的成熟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法治文化及其培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艳苓 《理论月刊》2007,(6):106-108
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发展的近现代阶段,最早形成于近代西方,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存在为前提,有着特定的内涵,具有依附性、大众性和主导性等特征。历史上中国不具备法治文化生成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条件,传统法律文化实质上是人治文化。当前中国应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制度和市民社会的完善,为法治文化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应致力于西方法治文化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以及法治文化理论的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17.
传统家训尽管产生于特定的传统社会背景之下,但在现代社会仍旧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传统的品性德行、为人处世、精神激励等方面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根据调查显示了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调查还显示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今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成为了弱项,传统家训文化整体氛围不浓,现状堪忧,无法传承。基于舟山群岛新区的案例,结合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及地域文化特点,着重探讨如何创新、发展转化、继承与弘扬传统家训,使之有助于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是近代以来"复归"论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复归"论不仅在中国文化的困厄时期坚卓地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生命力,而且亦从特定的角度突显了中国文化的理论特质与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发展演进之现代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复归"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虽曾以偏颇的形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今天,我们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一元文化观与"中国文化中心论"所可能具有的负面作用则需高度警醒.  相似文献   

19.
林婷 《新东方》2005,(8):20-23
村政研究是近几年学术界兴起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因此而卷帙浩繁。现代社会处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这一特征在有着浓厚“东方典型”的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品质的契合是我们研究“乡村政治”特定问题所应追求的方向,因此,综合各方面文章和论著,我认为,注重对家族、社区和国家三个要素的解读对现代化视野下的村政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代汉口社会自治呈现出传统与近代并存,即传统会社、士绅咨议、近代商会、嵌入型地方自治共存共治的治理样态。传统会社是民间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雏形;咨议局为士绅阶层提供了组织化、制度化的参政、议政渠道;近代商会是社会行业自治的典范;自上而下的政府嵌入型地方自治使王权与民权分离并法律化、制度化。它是我国城市由传统封建市镇向近代城市转化大背景下的社会自治,开启了由王权专制走向民主政治的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