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泰德·本顿和保罗·伯克特关于马克思是否有“自然极限”的思想展开了激烈争论。本顿将马克思思想误判为以生产力为主导的工业主义意识形态,并认为马克思没有自然极限思想。伯克特则通过分析马克思对马尔萨斯的批判,区分马克思人类生产的自然条件,辨析马克思劳动过程的生态调节,指出本顿对马克思的理解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在伯克特看来,马克思所认为的自然极限是在具体生产关系下劳动的边界,人们在这个边界内进行“自然创造”获取财富。而这种自然创造的思想无疑比本顿所理解的自然极限思想更为深刻。梳理反思伯克特与本顿的争论,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自然创造思想的理解,厘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领域的争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
徐水华  郭晓 《前沿》2014,(11):50-53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基于揭露资本无偿剥削自然力以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需要,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视阈下从自然力、分工协作、自然科学以及剩余劳动等方面阐述了“不费分文”的生产力思想,并对应从四个层面上使用了“不费分文”概念。研究马克思“不费分文”生产力思想有助于澄清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没有价值的自然力”提法的误读,以此消除对马克思没有生态意识的质疑;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全面理解,从而揭示马克思使用“不费分文生产力“提法的批判意蕴。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所有制的涵义按现行教材及通行的表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简称。《经济常识》中讲“所有制结构”,自然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实际上,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两个范畴的内涵,有着历史的演变过程。在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中,二者的涵义是不一样的。马克思著作中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同义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的道德》、《哲学的贫困》等论著中,马克思不是把所有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简称,而是把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同义语来使用的,即所有制一生产关系(包括生产…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现阶段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依据。一、初级阶段论丰宫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o恩格斯也指出:“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做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人的“属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昆淆。同时,那种认为马克思忽视人的自然属性的观点也是没有根据的。其实,在马克思那里,就人的“属性”而言,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舒远招 《求索》2010,(1):85-88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存在指人们的社会存在,即人们在社会关系之中展开的现实生活过程。该过程是由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因此,物质生产活动被理解为人们的存在,物质生产方式被理解为人们的存在方式。在这样一种社会存在即能动的活动过程中,内在地包含了意识要素。在国内哲学界,人们总是把马克思所说的“人们的社会存在”,误解为“社会的存在”,即把“社会”而不是“人”当作了社会存在的真正“主体”,人们还总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归结为“物质生活条件”,试图把它物质化、客观化,并取消其中所包含的意识因素。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的误解,表明人们并未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存在即生活”的哲学洞见,因而未能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当作一个真正的总体概念来看待。在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时,海德格尔对存在与存在者所作的区分具有重大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7.
杨卫军 《前沿》2009,(4):3-6
马克思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观,他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观点是对马克思生态观的继承。江泽民的生态观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主要有: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的基本方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江泽民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有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9.
哲学,就其本性来讲,是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马克思的哲学,彻底地体现了哲学的这一本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并把这一内容贯彻到自己的所有研究之中。在反思哲学与人的解放关系问题的基础上,只有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并走向解放”的学说,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1.
白刚  吕莲凤 《理论月刊》2004,1(2):61-63
旧哲学由于其形而上学性,把世界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或孤立的自然,只是在寻求世界的最高“统一性原理”,并对世界作出永恒的终极解释,因而只能是“解释世界”;而马克思哲学由于其实践性,把世界理解为现实的人的实际活动过程,不断地为人们提供变革和协调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世界观理论”,因而是在“改变世界”。只有马克思哲学,才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变,并使“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保持了一种“必要的张力”,从而真正实现了哲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与“人”的理解原则的根本变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贺来 《长白学刊》2002,1(5):33-39
对人的研究,关键不在干使用“人”的观念打出“人学”的旗号,而在于切实领会马克思所确立的把握人的理解原则方法。马克思在人的问题上最为重大的理论贡献在于超越了传统哲学把人理解为一个“现成存在”的理解原则和思维方式,而确立了理解人的“生存性”理解原则和思维方式,从而为通向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存在开辟了道路。从“现成性”到“生存性”,并进一步把这种“生存性”领会为人的“自由性”,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理解最具革命性和启示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现代性反思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现代性社会资本与劳动的“历史同构”出发,阐明了现实世界生成变化的劳动本体论,通过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批判“旧世界”,发现了基于自由劳动的“新世界”。马克思认为,劳动社会化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新世界”出场的物质基础,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为“新世界”的出场提供了历史前提,“自由人联合体”取代“虚假的共同体”是“新世界”出场的社会条件。马克思从实践主体出发,把颠覆“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历史主体身份赋予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劳动主体,将通过社会解放而逐步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背景下,马克思“新世界”思想对于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勇军 《传承》2013,(11):32-3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党的政策越来越强调“人”的作用,突出“人”在现代化建设的地位,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同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人本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波普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着重批驳了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认为马克思历史决定论存在着明显的“反自然主义”与“泛自然主义”的错误理论倾向。虽然这一批评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之上,但波普本人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认识极为肤浅,不仅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精华,而且还将其与机械决定论等相混淆,如此一来,建立在这一“臆测”的混淆之上的批判理据也就显得极为匮乏,难以成为证伪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依据。波普本人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精华(辩证法)的忽视,致使他把事物与事物间的关系完全隔离开来,丧失了领悟马克思哲学理论真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对科学的逻辑分析,所以马克思辩证法本质上就是实证的逻辑。但由于其把马克思辩证法完全作科学化和实证化的理解,致使其彻底割裂了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真实的内在联系,反而使马克思辩证法本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也丧失了。  相似文献   

17.
正确理解马克思“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思想范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物所有制关系时写道:“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占有,是这种仅仅作为独立的个体劳动的必然结果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由于自然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通常理解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简言之,生产力是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并且是存在于人自身之内的能力或力量,它只能附着和依附于人自身或类自身,而不能存在于人身之外。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  相似文献   

19.
无论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理解为物本论、实践本体论或者生存论本体论,总是不能把马克思哲学对人的自由解放的内在关切突出出来。惟有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理解为“人的解放”的本体论承诺,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学理根据。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刻意蕴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其哲学视野中“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自然界”,不是与人和人的活动彼此分离的自然界,更不是包括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尚未触及到的未知世界在内的无限的“整个世界”,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类学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