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虹 《传承》2001,(6):32-33
70年前枫叶正红的金秋时节,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简称“一苏”大会)于1931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4周年纪念日)在中央苏区的江西瑞金县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诞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立红色政权的大胆尝试,史家称之为18年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预演。创建于广西的红七军于是年春进入赣南,为巩固,发展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问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毛主席授旗红七军1930年10月,红七军奉命自广西右江地区挥师北上江西与朱毛红军会合,以开创全国革命的新局面。红七军不畏艰…  相似文献   

2.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领导右江地区各族人民举行了震撼南疆的百色起义,缔造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创建了当时全国瞩目的右江革命根据地。可以说,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是邓小平理论(包括建党思想理论)的发祥。百色起义的胜利,红七军的诞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土地革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5,(10)
廉政建设是右江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红七军前委和右江特委通过加强干部思想教育、严惩腐败分子、重视财经制度建设,对廉政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廉政建设对于保持红七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纯洁右江各级苏维埃政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庾新顺 《桂海论丛》2010,25(2):116-121
中共中央的决策与左右江苏区的创建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决策与俞、李合作,调遣邓小平等45名党员干部来南宁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发动左右江起义和创建左右江苏区的决策,具有重要的特点和历史贡献;中共中央关于红七军向湘粤边发展和相机汇合朱毛红军的决策,对于红七军前途和左右江苏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在指导中也存在"左"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正10月20日,"红色热土——红七军军史专题座谈会"在河池市东兰县举行,以弘扬和传承伟大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座谈会上,与会者通过集体观看《红七军——铁骨耀千秋》专题片,重温了红七军军史。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了百色起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红七军)随之宣告成立。这支由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创建和领导的英雄部队,因骁勇善战、战功卓  相似文献   

6.
唐兴文 《传承》2004,(6):26-27
被誉为“小遵义会议”的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会议旧址———全州县城关岳庙左侧,刻着莫文骅将军题写的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扭转危局。1931年,红七军政委邓小平同志在这座古老的庙宇里,主持召开了红七军离开广西前的最后一次前委会,会议抛弃了“左倾”冒险计划,决定到湘、粤、赣革命根据地与朱毛红军会合,从而挽救了红七军。这次会议是红七军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闪耀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伟大思想的灿烂光芒。如今,重温这段历史,我们仍能得到深刻的启迪。1929年,邓小平领导闻名全国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了近万人的正规红军——…  相似文献   

7.
《传承》2009,(23):2-2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动了威震南疆的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权,右江革命根据地与相继建立的左江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  相似文献   

8.
《传承》2003,(4)
红七军与中央红军会师1930年10月,红七军奉中共中央命令,自右江地区北上。红七军途经桂、黔、湘、粤、赣五省边境,一路苦战,于1931年2月,进入湘赣苏区,配合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反“围剿”。7月,红七军奉命东渡赣江,进入中央苏区。7月22日,全军在于都县桥头镇与中央红军第三军团会师,编入红三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接着,红七军在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的率领下投入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斗争。马君武病逝1940年8月1日,著名的爱国人士、同盟会元老马君武博士在桂林病逝。马君武是桂林市人,1882年生。1901年留学日本,在日本结识孙中山…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3,(6):13-17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法宝。土地革命时期,邓小平等领导百色、龙州起义,建立了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0.
史要回放     
《传承》2003,(3)
广西地委成立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广西各地组织遭受严重破坏。为健全组织,领导全省人民继续开展革命斗争,5月,中共广东区委特派员廖梦樵和邓拔奇等在梧州建立广西地委,由廖梦樵任书记,邓拔奇、黄士韬、黄一平、宁培瑛、罗少彦、余少杰为委员。地委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着手在梧州、浔州、玉林地区恢复、发展党组织,领导浔州地区桂平、平南、武宣三县农军举行暴动,打响武装反抗新桂系军阀的第一枪。右江苏维埃政府颁布《土地法暂行条例》1930年4月,邓小平从左江返回东兰县,即与红七军第三纵队队长韦拔群、右江苏维埃政…  相似文献   

11.
曾启强 《传承》2003,(1):16-17
1930年3月,春暖还寒,邓小平带着一班警卫战士,从左江经靖西、向都、赐福来到红七军第三纵队队部驻地———东兰武篆。邓小平在武篆会见了红七军第三纵队长韦拔群。邓小平是来向红七军传达中央指示的,可是,军部已离东兰,率主力部队到庆远一带游击去了。为了赶时间,当晚,他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和韦拔群谈了一夜,听取了韦拔群的汇报,又作了具体的指示。次日清早,即与韦拔群一起到东兰县城,受到东兰劳动小学100多人的热烈欢迎。邓小平在劳动小学操场对全体师生和县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群众1000多人作了重要讲话。第…  相似文献   

12.
在全州县城十字街北侧,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关岳庙,庙门左侧,刻着莫文骅将军题的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扭转危局。71年前,红七军政委邓小平同志在这座古老的庙宇里,主持召开了红七军离开广西前的最后一次前委会,会议抛弃了李立三“左”倾冒险计划,决定全军去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朱毛红军会合,从而挽救了红七军。这次会议是红七军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闪耀着邓小平实事求是伟大思想的灿烂光辉。红七军来全州的缘由1930年10月,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指示传达到红七军,当时蒋桂冯阎军阀混战已结束,李宗仁…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3,(8):13-17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法宝。土地革命时期,邓小平等领导百色、龙州起义,建立了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留下了践行群众路线的  相似文献   

14.
郑元 《人民论坛》2014,(10):188-190
清朝晚期中国国内经济思想的演变,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对于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以及对发展对外贸易的认识;重商、重工思想发展民族工商业,实现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晚晴时期国内的经济思想之所以能够不断转变,既是中国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内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和工商业获得较快发展的结果,也和知识分子不断吸收西方经济思想和外部威胁逐渐增大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简华春 《传承》2010,(30):4-6
百色起义期间,右江党组织、红七军和苏维埃政府制定和执行了严格的法纪规定,并通过谱写朗朗上口的"右江红色歌谣",编写通俗易懂的《工农兵识字课本》等教材,刷写简明扼要的标语和口号,切实对军民进行遵纪守法精神的培育,为百色起义的胜利和红七军的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以及红七军主力北上后右江革命红旗不倒,在少数民族地区高举武装割据的旗帜,坚持斗争长达20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覃汉旅 《传承》2012,(18):94-96
1930年10月,红七军从河池誓师出征,半年时间跨越五省,长驱七千里,于1931年4月到达中央苏区。红七军东征不但完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而且创造了经典的丰富的红色文化。红七军经过的地方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载体,承载着的红军精神值得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工商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经济恢复的基础上,继承了传统农耕社会商业经济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如经济结构调整、组织方式变化以及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正是建立在明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白银化浪潮得以涌现,而明代工商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经济因素和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也因此把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清朝晚期中国国内经济思想的演变,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对于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以及对发展对外贸易的认识;重商、重工思想发展民族工商业,实现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晚晴时期国内的经济思想之所以能够不断转变,既是中国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内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和工商业获得较快发展的结果,也和知识分子不断吸收西方经济思想和外部威胁逐渐增大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黄莺 《当代广西》2011,(22):46-47
17乐业县红七军红八军会师纪念馆 位于百色市乐业县同乐镇三乐街。1930年10月17日,红七军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在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的率领下,北上中央苏区,并沿途寻找红八军。路经乐业,在乐业县城住了7天,军部和总指挥部设在三乐街覃家。该房旧称覃家老房子,始建于1754年,原为一幢三进一花园卧龙式的木质结构民房,现仅幸存第二进,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6,(3)
1930年,红七军三次进驻广西河池。河池红军标语楼是全国红军标语的第一楼,也是红七军军部宿营地旧址,是全国重点革命遗址保护单位。这里有红七军用黑木炭和黑石粉混合墨汁书写的56条标语和6幅漫画,是目前全国保存红军当年革命标语最多、最集中、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旧址。河池红军标语楼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英勇奋斗的一座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