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与近代化赵颂尧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受侵略遭奴役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学习西方探求救国真理的求索史,还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近代化而斗争的奋斗史。透过一百余年的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程之坎坷、寻求救国...  相似文献   

2.
高占祥 《人民公安》2008,(21):58-59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是一门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的传统艺术,如从1790年微班进京算起,至今也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而油画,作为西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尽管在西方已经走过了六七百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中国从西方引进油画,并且真正融入中国的文化艺术之中,则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因此,油画之于中国,还是一门年轻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最近在谈西部人文资源的价值、保护和利用问题时提到:他发现中国的艺术和西方的艺术,有很大的不同点,就是中国艺术里面有玉器,而西方没有。他说:“玉器不仅是一门艺术,也代表了一种文化观念。”费老提出的这个课题,值得引起重视和探索。这里就个人所知,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学者专家。  相似文献   

4.
依羡 《创造》2009,(4):87-87
法国前外交部官员、著名汉学家魏柳南先生撰写的《中国的威胁?》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从国外独特视角展现了一个真实、充满活力而引人深思的中国形象,颠覆西方传统中国观,驳斥“中国威胁论”,图书出版后在西方政坛产生强烈反响,对国人客观认识西方,以世界的眼光清醒认识自我具有强烈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这些年,一提到婚姻问题,我们总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西方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十分淡薄,其结婚、离婚可以随心所欲,而我国对此则有很多限制,甚至还存在封建意识。果真如此吗?通过考察西方国家对离婚行为的法律规范,我们得出的却是相反的结论。首先,西方国家关于离婚的资格限制比中国更加严厉。在我们眼中,西方人是感情至上主义者,一旦双方感情破裂,就可以立刻得到离婚允许。实际上,在西方感情破裂仅是离婚的一个理由而不是充分理由。西方离婚制度有一个共性,法院在判决离婚时,除看“感情是否破裂”外,还要追究对婚姻中有过错一方…  相似文献   

6.
历史就是这样无法预料,百年来被西方人视为贫困、落后的中国,正在崛起。但无庸讳言,崛起的中国的国家形象,还有些负面。究其原因,有西方社会的傲慢与偏见,有西方媒体的误导,也有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许多问题的拖累。国家形象塑造,固然需要借助各种传媒手段宣传,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深化改革创造一种“现实,”的文明、民主、富强的中国形象。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往往能够回避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硬性差异,用更加柔软的方式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一、中国崛起与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世俗化已是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近20年来中国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必须放在不同于西方社会世俗化的过程中来加以审查。从宗教的眼光看,西方社会世俗化在政教分权之后,假定宗教服务于灵魂而国家服务于肉体,或者说,宗教被视为一种纯粹个人...  相似文献   

8.
探寻法治的中国道路 在当下这个矛盾复杂、问题重重的社会转型期,法学学人更多的是跟随媒体追逐社会热点,而遮蔽了对“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秩序”问题的思考。法学的力量来自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解。中国法学的误区在于以“他者”为判准来进行法律制度建构,导致了对西方法律和当下现实的双重误读。一些法学家热衷于移植西方法律制度、复制西方法学知识系统,而压根儿就不关心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如何建构生活秩序等当下问题,法学成为一门遮蔽真问题的学问、绕道走的学问,成为一个没有主体性的话语体系,一个悬空的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中西方跨文化译介传播中一直是以西方文化为强势主体。西方中心主义不仅是西方译介传播主体一直持有的意识、理念和理论自觉,而且在中国对外译介传播主体一方,也自觉不自觉地深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赛珍珠是第一位翻译全本《水浒传》的西方译者,她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在英译《水浒传》时以反西方精神帝国主义为宗旨。但即使如此,她也在不自觉中以美国东方主义的潜在意识,在其译本中嵌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内涵元素。新时代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亟须在中国文化外译传播中增强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主体自觉。这其中,不仅要“去”西方中心主义直接、显在的呈现与影响,而且要“去”其间接、潜在的呈现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模式是建设一种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吸收外国主要是西方有益文化,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简明一点说,就是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和如何吸收西方文化。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方法值得肯定和提倡。第一个方法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这个方法首先是就继承传统文化而说的,且由毛泽东同志明确概括出来并有比…  相似文献   

11.
薛亮 《人民论坛》2013,(8):202-203
毛泽东时代的大众文化也是通过“大众话”来“化大众”的文化,而20世纪以来西方兴起的大众文化则是建立在经济发达基础上的大众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大众文化波及中国,中国产生于革命与战争年代的大众文化实现了主体及内容的转换,这一转换具有创造主体多元化、构建现代性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开放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韩震当今中国思想界有着两种带有倾向性的观点:一是有感于外来文化的渗透,担心这会动摇甚至摧毁华夏文化的古老根基,似乎人们看几场美国电影,读几本西方著作,就会变成西方文化的俘虏;一是有感于中国国力的复兴,而重提让...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西协商民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有决策机制论、民主治理论、公民参与论,而中国则在理念、原则、基础、体制等方面独具特色。西方有协商民意测验、公民陪审团、开放性合作方法,而中国有人大立法过程中的协商、公民参与的政治协商等。要坚持协商民主的中国特色,须努力实现多党合作中的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崛起在西方总是很有争议。过去的20多年里.西方媒体经常把中国描述成一个国家政权与人民对立的国度。政权是压迫性的.抱住自己的权力不放,而民众则在异见人士领导下进行着抗争。一些欧洲人.例如在奥斯陆的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就是一个放大的东德或放大的白俄罗斯,正等待着一场“颜色革命”。  相似文献   

15.
“戊戌变法”既是一场社会革新运动,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本文从其思想启蒙方面,作一概略评述.以纪念戊戌“变法”运动一百周年。“戊戌变法”与启蒙思潮互动“戊戌变法”前的启蒙思潮是为变法提供理论与思想而发动的。启蒙思潮在全国形成一种思潮,与1894年我国在中日甲午战争惨遭失败所引起的民族危机密切相关。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多次被西方列强所战败,是基于中国与西方列强在军事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已为国人所预料之中;而甲午之战被同受西方列强侵略的东方最小的日本所战败。而且失败之惨重,则是国人所未曾料及的。因此,引起全…  相似文献   

16.
《湖北宣传》2009,(3):29-30
关于对“中国模式”特别关注的原因 一是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沦”.继而引起全球性的争论。而中国自经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还能保持比较稳定和快速发展。使得这些言论不攻自破,也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乃至于美国和欧洲最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都被认为是在学习中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经过孟华等学者的介绍,西方形象学才逐渐为中国所了解,并对中国比较文学领域乃至整个学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探讨“形象”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比较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形象”与西方形象学之“形象”的异同,找出中国“形象”研究的弊端,以及西方形象学对中国学界研究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正"过去涌着出国,现在争相回来。"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单声很是动情。"国内变化最大的是经济方面,其次是建筑和生活品质。"当年,中国在西方人眼里遥不可及,林语堂的一册《吾国吾民》激起了西方探究中国的热情,如今,中国人在西方的生存已然成为一种常态,而单声则是他们中间平常而不平凡的一位。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的100年,中国人民有特殊的体味:既漫长而又倏忽即过。在这100年里,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人民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交织,跌宕起伏,虽经100年的斗争,胜负问题没有最终解决,中国人民在黑暗笼罩的漫漫长夜中苦斗;在这100年里,中国人民承受了一劫又一劫的苦难,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自救运动,新与旧的斗争一波又一波,转眼即逝,中国社会进步的速率却胜过以前任何一个世纪。中国人民在对苦难的觉醒中进入20世纪。在19世纪,中国人民已经睁眼看世界了,已经认识到西方比东方强大,开始效法西方列强,有过开矿、练兵的自救实…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在对待西方经济理论的态度上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当我们谈到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时,往往以比较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变化;而当我们评价西方经济理论的科学性时,又把它们说成是为资产阶级辩护的庸俗理论。实际上,西方经济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