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有这样一位好书记,他没有官腔,没有架子,有的只是一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心。一直以来,他将群众视为自己的家人,将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家事。他曾说"我是农民的  相似文献   

2.
齐夫 《楚天主人》2013,(7):49-49
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如何才能认识自己?这是哲学家苏格拉底几千年前提出来的问题。人,终其一生,又有几个人明知自心?或正因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贵"字,道出了"自知之明"之稀缺。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时感叹:"此天亡我也,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笑对死亡,自刎乌江。一代枭雄,在  相似文献   

3.
记得有一段文字记叙了艺术大师齐白石老人的一件事。齐老85岁那年,有一天一连画了4张画,午饭时还不肯停笔。画完第5张以后,他在画上题字道:“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  相似文献   

4.
偶然从俞杨母亲那里听到他为了找到那张“最佳小组长”的奖状而与其母亲大发脾气的事,才知道那是他上学以来所得的第一张也是惟一一张奖状。那是在期末评先进时,俞扬所在的小组被评为“最佳小组”,而他顺理成章地被评为“最佳小组长”。对此,我始终认为是因为组员的良好配合成就了他这个“最佳小组长”,并没有把这件事特别放在心上。但从他母亲那里得知,那天俞扬从学校捧回奖状时是多么的激动、兴奋。他曾小心翼翼地将奖状贴在书桌前的玻璃板上,并一脸兴奋地告诉妈妈:我得奖了,我终于也得奖了。后来在母亲收拾房间时,无意将奖状压…  相似文献   

5.
湖州一日     
舒乙 《北京观察》2014,(5):68-69
正湖州一日,让我真正看到了世风渐变,正向着尊敬文化,尊敬知识,尊敬学问,尊敬人材的方向在变化,这一切非常让人兴奋和宽慰,中国正在变,在向好的方向变!此次去浙江湖州,是应赵景心先生之邀而去的。赵老先生是十多年前著名公案——美术馆后街22号院的主角。他说他此次在湖州一天之内有三件事要办:一为"紫辰园"举行落成典礼,此园是赵紫辰先生、赵萝蕤女士  相似文献   

6.
3月4日下午,"雷锋日——顺风车在行动"为首批爱心车主发放了带有唯一编码的顺风车标识——"顺风车二维码车贴"和"绿丝带","顺风车常态化"推广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人民论坛记者采访了"顺风车"发起人、全国青联委员王永,他谈起了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人民论坛:为什么想到通过学雷锋活动把顺风车这件事常态化?王永:这个事情我觉得靠我一个  相似文献   

7.
家有残疾儿,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 我的大儿子一平,幼时身患儿麻症,成了高位截瘫。我们为他,真操碎了心。 为他的疾患,求医问病;为他的衣食,东奔西走;为他的学习,敬托亲友;为他的就业,煞费苦心……这些平常事,在有残疾人的家里,往往是很不平常的。 有时,只是芝麻粒儿的一点小事,如他喊一声没有立刻答应,要办一件事没有及时办成,按一般人这都是很正常的小事情。他则会想残疾人轻易不求人,我既然  相似文献   

8.
"他为我的儿子讨回了工钱。""他为我解决了婚姻问题。""他为我的儿子追回了伤残费"……笔者刚踏进昭觉县城北乡普堤村,农民群众就纷纷诉说。村民们所说的他,是该村的—位"名人",他就是村支部委员、村调解员依火所牛。生性耿直的所牛,年青时就喜欢为弱者打抱不平,群众喜欢他信任他,有什么不能解决的事都来找他,只要他一出马,绝大多数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9.
正我这个向来好较真儿的老家伙,最近遇到了好几件"百思不得其解"的怪事,不知道该找谁沟通请教,心里郁闷。也许这样的事自有它的原由,也许这样的事本来就稀松平常,而我打心眼里希望这类的事情越少越好。有人说眼下"百思不得其解"的怪事多多,我总不大相信。我年轻时就好钻牛角尖,如今早已年逾古稀,更是一个好较真儿的老家伙。我想,凡事总  相似文献   

10.
无声的尊重     
这是我一个朋友旅游时遇到的一件事,他给我讲事情的经过时显得异常激动。是啊,人生中注定有那么多误会,误会身边对你无微不至关心的人。那天在火车上,我朋友所在的那节车厢中气氛特别沉闷。大家或专心致志地看杂志,或欣赏车窗外优美的景色,或端坐在那儿闭目养神。我的朋友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尤其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更是不能缺少聊天的伙伴。为了打破沉闷,他就主动和邻座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郑州的吗?”邻座是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男人,他转过脸看了看朋友,却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出去……旅游的?”朋友是没话找话,中年男…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21,(5)
正有着20多年新闻记者生涯的他,2020年在武汉战"疫"一线奋战73天,成为终生难忘的经历。"2020年是非常令人难忘的一年,新冠疫情无疑是最大的新闻事件。很多人说我是抗疫英雄,其实我只是做了新闻媒体人应该做的事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蒋晓平说,"作为新闻媒体人,在面对事关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切身利益的重大突发事件时,更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想,今后遇到了同样的事情,我还是会一样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相似文献   

12.
乡亲情     
鲍向阳 《人民政坛》2012,(11):25-25
当人生舞步在"三农"舞台上旋转跳跃的时候,那种痛并快乐着的生活将永远流淌在生命的长河里,成为人生的财富。前不久,松溪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严建和给我反馈了这样一件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父老乡亲的大爱如山。他说,有一次他办完公事路过铁岭村时,一位中年妇女在路边向他招手想搭他们的车子到山下乡里。在车上,这位妇女问他是不是干部,严主任以为有什么事,就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结果这位妇女就拉开了话匣子,说村里的上门(他们  相似文献   

13.
有四件事情我想它们之间一定有着某种联系。第一件事是前几天遇到一位大学老师,寒暄之际问他最近忙什么,他说正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接  相似文献   

14.
在哪里写作     
刘庆邦 《北京观察》2017,(12):64-69
<正>一支笔闯天下,我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我说了那么多写作的地方,其实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我还没说到,那就是我的心,我一直在自己的心里写作。幸运的是,我比较早的理解了自己,意识到自己喜欢写作。每个人都只有一生,在短短的一生里,不可能做很多事情,倾其一生,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算不错,就算没有虚度光阴。文章千古事,写作正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只有舍得投入自己的生命,才有可能在写作这条道上走到底,并写得稍稍像点儿样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1,(12):16
《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的作者大津秀一是日本最年轻的临终关怀医生,多年来他不仅对住院和住家的老人和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还通过演讲和写作等活动不间断地研究人生观、生死观等问题。他提到的种种"人生至悔"之例,均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犯的,却又总是被疏忽的事情。他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提醒人们,重新开启积极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经济体制改革有的地方动得慢,据是说因为那里的领导同志有点怕.怕什么呢?怕没有根据.办事情.写文章能够找到根据当然好.问题是,有根有据的事总是少的,无根无据的事则又总是多的,如果事事都要有根据,我们恐怕连一件事也办不成.推而远之,没有人去从事无根无据的事情,人类社会至今为止数以亿万计的"根"和"据"从何而来呢?鲁迅曾讲过一个  相似文献   

17.
<正>人做了错事有惭愧之心,这是人异于犬马的地方。有惭愧之心,最起码说明我们具有一定的反省精神。不过,我觉得,与惭愧之心相比,不给自己内心留惭愧的缺口也许更加重要。毕竟,惭愧也好,反省也罢,都是已经做了错事,假若我们连错事都避免去做,心灵岂不更加坦然?著名作家包天笑讲过这样一件事。某年,他想重印谭嗣同的《仁学》,去找商务印书馆的  相似文献   

18.
每当要开残运会的时候我都很激动,因为对残疾人来说参加体育运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他自身来说是一种突破。很多残疾人,平常在家里,不出门。人们经常说他残了,废了。但是一天人们告诉他,你残了,但是你不废。他知道,我虽然盲了,虽然聋了,虽然肢体残疾了,但是我不是不能,而是能。他参加了运  相似文献   

19.
王刘华,一名守护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岗位上的年轻保安,在他看似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2009年岁末,一件与他有关的事,让我们明白了平凡的伟大,知晓了无悔的付出,读出了无私的奉献,感受到了一样的存在,不一样的精彩…… "我们是白血病惠儿浩浩的家长。我们怀着激动和感谢之情写这封信,是为了感谢救命恩人王刘华在浩浩病  相似文献   

20.
尸骨疑云     
饶湫波 《人民公安》2008,(17):56-56
对于崇尚安居乐业的人们来说,天灾人祸应该是件避之不及的事。但对嵊州市水泽镇白宅村51岁的村民白天亮来说.发生在1988年的那场特大洪灾.却为他做了一件好事,因为正是这场洪灾.使他了却了一桩烦人的心事:有人告诉他.仰仗于洪水的帮忙,他那失踪将近一年的妻子阿娟,终于以一堆白骨的形式.出现在一个滩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