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曹骏  李昱 《统一论坛》2015,(3):39-41
近年来,"小确幸"一词在台湾岛内盛行。"小确幸"一词的通俗解释是"微小而确切的幸福"。其实,"小确幸"一词最早并非出自台湾,而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提出,他在散文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中说,很多事物都可以产生"小确幸",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行。该词语传到台湾后,浸染流行,逐渐成为时髦用语。受此影响,台湾岛内不少青年人选择安逸与小清新,希望保持既有的生活状态与方式,追求较为现实的生活小梦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5)
正自从2014年3月"太阳花学运"爆发以来,"小确幸"一词频见于台湾甚至是大陆的涉台媒体。"小确幸"据说是一个来自日本的词,它反映的心理特征是不想有压力,不想发展,你们不如我,我已经很好了。台湾舆论认为,"太阳花运动"之所以形成,部分原因是台湾年轻人害怕引入竞争,他们想拥有自己的"小确幸"。有些人是不想太辛苦,过去那首《爱拼才会赢》中的"七分靠打拼"不是他们的菜。所以他们拒绝服贸协议,甚至拒绝统一,要求台湾"独立"。  相似文献   

3.
图说宝岛     
《台声》2016,(1)
正"小确幸"发威圣诞气氛浓2015年,台湾"小确幸"发威,也让台湾各地圣诞气氛异常浓厚。从北到南,有高达21米的圣诞树;有尺寸大到可让真人走入的姜饼屋;有冰雪奇缘的艾莎女王助阵;屏东万金圣母圣殿更是宛如童话真实版,全村仿若"不夜城"。  相似文献   

4.
正"台湾其实有不少年轻人创业,很多在大陆人看来属于‘小确幸’式的创业。互联网创业也有,不过很多是偏生活化、跟文化有关的。"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毕业、玖楼共生公寓的联合创始人潘信荣对记者说。根据台湾科技财经媒体《数位时代》发布的《2015创业大调查》,台湾创业热潮大约从2012年涌现,此后新创公司如雨后春笋,排名前  相似文献   

5.
台湾15~39岁以下的青少年人口占到社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他们是决定台湾未来的重要政治力量。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在李登辉、陈水扁"去中国化"教育的影响下,台湾18~34岁的青少年群体在政治价值观上体现出了更多的"人造独"现象。具体表现为:政治立场上,凸显个人主义,试图以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来构建台湾"民主"的先进;政治参与上,网络媒体成为关键性的因素,参与政治性社团的积极性不高;政治认同上,对蓝绿两党的态度都不乐观,对两岸关系的认识模糊,较为重视"台湾身份";政治意识上,以支持学运的方式赢得执政当局的关注,倾向于"小确幸"的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6.
普世道德的幸福生活价值往往基于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或人本价值的道德观。它不仅是幸福的来源,也提供获得幸福的途径。好的公共生活所必需具备的基本价值,是由公民社会而不是靠国家权力维持和再生的。历史上许多对"幸福"的政治狂躁追求,都是由国家权力主导,结果是灾难性的。今天,要造就一种能够持续有效的幸福观和好生活观,恐怕还要从加强公民教育,建立好的公共生活价值观开始。  相似文献   

7.
《中国保安》2013,(6):74-74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经常有些事需要协商。大到企业之间的兼并,小到买一张车票,都需要与人协商。社会协商看起来没有“大是大非”,但正因为它看起来小,也就容易让某些人扯皮、推托甚至无理耍赖。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合情合理地在社会协商中取得成功。协商成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大理的"大",还体现在大理本土人的文化和心态上。他们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既坚持自己的信仰,又包容差异,既坚守传统,又开放创新。大理的"大"与大理的"小",其实不矛盾。因为有这个"大"的背景,才容纳得下如此多的"小";也因为它"小",它才可以把理想变成现实,可以成就无数人的"小确幸",或者成为他们心中的"理想国"。大理的"小"和"大",加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大理。我们这期的专题,就描述这样一个大理,一个很多人心中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的幸福观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健康与精神生活,它既能促进个体人的精神健康,又可以对整个社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时代,人类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不同.中国人的幸福观有"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即色即空"、"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不同类型.在扬弃前人幸福观的基础上,当代中国人正在追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和谐""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一致"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社会     
《台声》2017,(16)
<正>调查:台湾退休族"财务自由度"不及格由台湾《远见》杂志等共同发起的"2017台湾退休幸福指数大调查"8月2日公布。调查发现,退休幸福指数仅65.6分,其中"财务自由度"为不及格。台湾退休族资金缺口大,平均达420.3万元(新台币,下同)。这项"2017台湾退休幸福指数大调查",从财务、健康与生活三方面的自由度,来解析台湾退休族是否过着有品质的退休生活。调查对象是55岁以上的已退休民众,共完  相似文献   

11.
王苏  孙国庆 《青年论坛》2006,42(1):21-23
幸福是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得到适度满足、并不断追求完善、所产生的持久的、对人生总体上感到满意的状况和心理体验。幸福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它要求人们将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和谐统一起来;同时,幸福又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它的实现蕴涵于人们不断追求、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因此,幸福的实现是一个综合多方面因素的、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幸福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必然的路向,一个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并立的“社会主义幸福社会”正处于萌芽成长中,未雨绸缪地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设计显然是必须的.中国共产党对幸福社会的追求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总结形成了构建幸福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在推进幸福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大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个体奋斗目标的设计与追求等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4,(8):54-54
台"考试院长"关中日前出书,对岛内社会、尤其当局施政以"小确幸"自满现象相当不以为然,他甚至用了"非常反感、愤怒和不屑"等强烈字眼形容他的感受,可见其忧心之深、期许之切。"小确幸"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村上曾在文章中写道:"想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找到自己的小确幸(小而确实的幸福感)……就像耐着性子激烈运动后,来杯冰凉啤酒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小康》2012,(12):6-7
正专家点评创造幸福、体验幸福、保障幸福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邢占军当幸福成为热点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其实它从来就不是"奢侈品",人类自诞生以来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追求。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幸福生活形态,尽管在内容上可能会相差很大,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幸福生活都是靠人们的辛勤劳动创造而来的。  相似文献   

15.
至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至善是道德本体论的探求,是对道德终极价值的形上追问,是西方本体论哲学的缩影。但不论思想家们对至善的理解多么不同,它始终蕴含着人类的"合目的性"和幸福两个因素。至善既包含着最完满的幸福,又是人们所努力追求的目的。马克思抛弃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立足唯物史观,从社会实践出发,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道德善的最高目标,把西方传统本体论"至善"的内涵转换为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揭开了本体论的神秘面纱,使至善原本就含有的对人生理想和幸福追求的一面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6.
彭志敏 《传承》2008,(22):106-107
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以解决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的人生基本问题。"幸福指数"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是中国政府把推动社会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关心和解决人民的具体社会生存矛盾。幸福指数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幸福指数应该有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自有人类以来她都被看作人类追求的目标。然而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视角看,在我们国度里幸福不应看作对个人歌功颂德的工具,而是人们公而忘私、舍己为人、追求国泰民安的祈盼。针对目前社会部分人群对"幸福"的街谈巷议,文中通过对幸福的涵义、幸福的价值和幸福对社会进步作用的解析,阐述人类争取幸福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8.
德性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性概念,它与人对自己的实体性理解相关。而幸福则是一个精神性概念,它关涉人生整体而又包含诸多要素。德性与幸福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内在关联,德性是幸福的内在要件,而幸福又反过来促进德性的发展。但就当代中国而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关系和伦理关系日益被金钱、货币或资本等抽象的物化力量所渗透甚至代替,因此,就人们的主观生活感受或思想观念而言,人们也日益将自身理解为一种单纯的或抽象的利益主体、需要主体以及为满足这种利益和需要而进行市场交换的抽象交换主体。总之,日益将自身理解为一种脱离社会生活关系和伦理关系之外的抽象"主体",因此,传统的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逐渐丧失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内在关联出现松动,而且出现了德性与幸福双重的背离与失落。培育人们的德性,重构德性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是走出当前道德困境、增进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熊辉 《理论月刊》2007,(1):56-58
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与人类社会进步相伴随的是人类对消费深度和广度的无止境追求,人类在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中不断创造和消费着各种相应的“美好”、“幸福”符号,正是这种符号促进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在维持人类生存的基础上追求“幸福”符号的历史;从本质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生产和消费的就是符号——已经超出生物学意义的代表着人类“美好”、“幸福”生活理念的符号。  相似文献   

20.
杨东柱 《前沿》2014,(7):54-56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扬弃和超越了宗教和资产阶级的虚幻幸福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实幸福观。它把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很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划清了界限;它强调只有通过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才能获取幸福,从而区别于享乐主义;它把人类幸福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把实现共产主义、达到社会幸福作为最大目标,从而为人类追求幸福指明了方向。因此,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具有丰富内涵而又有明确未来指向的科学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