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正国学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称谓。这个称谓产生于1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那是中国知识精英高扬国学旗帜,面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时的一声文化呐喊;是面对西方文化洪水猛兽般冲击中国文化时的一次本土文化捍卫。国学到底是什么?国学到底包涵什么?在今天学国学的热潮中,是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与研究价值。国学及国学教育振兴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唤起国人的文化自觉,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史记》研究十大论著评介张大可李家发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史记》研究成为专门学问,称“史记学”。《史记》全本在朝鲜、日本已流传一千四、五百年,并成为日本的传统学术研究。1949年后,中国的“史记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季羡林先生多年提倡一种大国学的观点.认为现在的所谓"国学"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不是单一的"汉学".也不是单一的儒学或者道家文化.国学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对内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对外则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佛教本来是外国的东西,后来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他很多国家的优秀文化也要不断融入中国文化.要发展国学,必须实现三个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文理贯通.  相似文献   

5.
卢淑彬 《当代广西》2014,(24):51-51
正国学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而国学经典则是国学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教育部正在实施国学进小学计划,《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重新纳入小学课本。教育部要求确保2014年秋季使用德育、语文新教材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占50%以上的比重;要求中华优  相似文献   

6.
国学所传承的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的根基。在今天重振国学,决不是对传统国学的简单回归,而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全球多元文化价值中的合理成分,既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又使这种价值不脱离整个现代性进程的主旋律,通过文化全球化进程,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和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祭祖热”、“国学热”等现象的升温,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对国学、对传统文化我们始终有个扬弃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现代新文化的根基和重要来源,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松州》2015,(1)
<正>一、国学中的"民本"理念现代历史上,"国学"曾被赋予三种涵义:一是指历史文化,由于其无所不包,外延太大,不易把握,所以出现第二种观点,即以"国学"指称一国固有学术,第三种观点将外延进一步缩小,认为"国学"指一国固有价值思想。"国学"作为与"新学"、"西学"相对的概念,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包含的价值思想、人文理念,它是古代中国人安身立命、修身平天下的依据。在国学体系中,包含丰富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9.
齐崇峰 《当代思潮》2012,(11):80-80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活动是以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主编的《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一书为依托,为满足学员研修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而举办的。讲座演讲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与国学相关的多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0.
《前进》2015,(8)
<正>国学,简言之就是一国所固有学术。中华国学是中华民族传承久远、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统称。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很长时期居于先进文化的前列,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中国人区别于其他国家人民的唯一标志。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在全球化快速发展、世界文  相似文献   

11.
罗时光 《前沿》2010,(18):122-124
中国近年出现国学热,然而很多中国人却不知“国学”二字乃来源于日本,更不知日本“国学”之真实意涵。其实,日本的所谓“圄学”就其内容而言,其本质乃是对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的全面绝对彻底的排斥、否定、蔑视、攻击乃至歧视,是对中国文化的羞辱,更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歧视华人的根本理论依据及精神源流,可谓是沾满中华民族鲜血的刽子手,亦是战后至今日本政治反动右倾、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之深刻精神底流。因此,其“国学”二字就实在可谓是中国的“国耻”,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松州》2014,(5)
目前,学习国学已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广大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企业员工、人民群众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学习国学,是推进道德建设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创造学习型机关团队的需要。要通过学习国学,提升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投身寻求中国梦的伟大进军,加快改革开放与现代化步伐。为此,本刊适应这一需要,开设"国学讲堂"栏目,为广大读者提供国学系列文章。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我们报刊上屡见谈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大致有两方面。一是主张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振国学;这主要来自国内。一是热衷探讨所谓“东方儒文化圈”,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东方文化传统替代西方文化传统时代,三十年河东、河西论;这主要来自台岛同胞中某些学者和海外侨胞与华人中一些人士,也有极少数是西方汉学家和个别国家深谙东方  相似文献   

14.
刘凤霞 《人民论坛》2020,(8):122-123
国学不是静态的死知识,而是活化的知识传承。将国学经典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国学课程模式,可拉近学生与国学文化之间的距离,引导广大青年学子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涵养道德品格、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学普及读物在图书市场走红,出版国学普及读物成为大大小小的出版社的首选。这一现象说明,国学学术研究从象牙塔走向了民间,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精华的当代价值转化,实现其人文教化功能,重构新的道德、文化体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在这场出版国学普及读物的大战中,也出现了极大的负面问题。因此,新一轮的国学普及读物出版应实现理性的转变,应出得更专业,既要重视包装创意,更要注重对经典的科学解读。同时,每一家出版社都应树立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出书定位。  相似文献   

16.
既然我们讲广义定义的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总称谓,那么,国学就不应该是中国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这是因为中华文化本来就是对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总称,而传统文化也同样是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按照《辞海》上的定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中国的56个民族,正是按照这样的定义确定的、这56个民族各自发展,又最终融合为中华民族一个大家庭,各自走过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开始受到重视。当代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社会公德、诚信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缺失,说明培养大学生国学素质很有必要。"国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健康的人格、节俭朴素的品德等诸多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知识界甚至广大民众的关注。关于国学与传统文化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这次我想讲的是,在传统文化与国学热兴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张力和互动。现在大家已经逐步意识到传统资源并不是现代化的障碍,而是它的有益补充。就是说,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自己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资深学者,力迈学校校长敢峰先生在来稿中大声呼吁:“国学创新”。他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在世界东方的崛起,兆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有了现实的可能。然而,文化要复兴,国学须创新。不切实加快国学创新的步伐,文化复兴就仍然是舶来品。国学者,中华民族学术与文化顶巅之学也,源远流长,与日俱新,历百世而不泯。其间虽峰峦起伏,盛衰互现,然国学之魂——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却如日月经天,一以贯之。近人往往视国学为远离时代的故纸堆中物,这是一种莫大的误解。举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当今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许多主张和国…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国学热"持续升温,以《论语》为代表的国学经典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0.5%的人表示"国学能丰富精神世界",甚至还有32.5%的人表示"学国学有益工作"。事实上,故纸堆里的传统文化,不仅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相遇,还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们不妨用现代观点,从孔子的修己、安人之学中,谈谈如何找到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