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之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此墨子之言也。昔贤者论道经邦,盖欲天下后世知所取法,奠国家于盘山之安。余游匡山,如入桃源,因冀国家之治安如庐岳。特节墨子之语,镌刻于此,以告当世。亦籍以志鸿爪云尔。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夏日冯玉祥这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刻在庐山东南麓玉渊石壁上的“墨子篇”,占地60平方米。此刻盖以讽谏蒋介石也。冯玉祥在庐山刻的“墨子篇”,石刻大字个个端庄严正,笔笔入石径…  相似文献   

2.
我们应该看到一些领导往往愿意赏善而不愿意罚恶。何故?他们认为赏善有善报,罚恶有恶报。赏善多了,矛盾少了,人人皆大欢喜;罚恶多了,生是非、惹麻烦、丢选票,弄得不好还会丢失乌纱帽。有鉴于此,表彰的事情争着去做,批评和罚恶的事情不愿出头,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在目前保安队伍中,有的队长因为“缺兵”现象,不敢管理,只是单纯强调政治思想工作,无形中放松了管理尺度,队员犯错误,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于赏罚偏废,只赏而不罚,结果破坏了良好的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保安员的积极性就不能最大限度调动起来。虽说思想政治工作应以表扬为主,批评…  相似文献   

3.
奖惩,即奖励与惩处,它融领导艺术中的激励艺术、控制艺术和思想政治工作等艺术为一体,是搞好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调动国家干部、职工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规范其行为有着重要作用。“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贞观政要·封建》  相似文献   

4.
“(酉农)于用赏”语见《资治通鉴·卷四十四》,全句是:“(酉农)于用赏,约于用刑”。“(酉农)”本是指酒味淳厚。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人应宽以为赏,慎于用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坚持正面教育,以奖励为主;严格掌握惩罚,在处分上要特别慎重。这是古人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就用人而言,赏与罚是相辅相从的,是一个矛盾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本文只就“(酉农)于用赏”谈一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元代典章制度之父──刘秉忠理智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其统治民族蒙古族本处于落后野蛮的游牧奴隶制社会。但仅在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统治的短短四五十年间,便迅速跨越历史,成长为封建制国家。此间,有两位政治家居功至伟:一位是笔者...  相似文献   

6.
西周明德慎罚是当时的重要政治法律思想,其渊源于黄帝时代以德为主、德刑相济的治道观念。周公提出明德慎罚思想,成为西周统治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后世的德主刑辅就是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并成为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流观点。在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德主刑辅成为秦汉以后治国理政的主体模式,在历史上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起了持久而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天我们国家治理模式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法家诸子基于对人性的洞悉,主张以严刑峻法治理天下国家。他们发现:人性好利,莫不自为。法家并不象其他学派将人性追逐利益、权衡利害视作恶行而予以禁绝,他们反而要求因循人性,以大利诱导(奖赏)人们守法,以大害惩戒(刑罚)民众不违法。法令是衡量人们行动的标准,合法则赏,不合则罚。法令面前,一视同仁。刑无贵贱,功不抵罪。甚至轻罪重罚,以严刑峻法威慑人们不敢越轨。君主掌控法度刑律,并借助威势、玩弄权谋以驾驭群臣,统御万民。君主上遵天道,下凭法度;臣僚秉公办事,效忠君主。在法令刑律的威慑下,君主垂拱而无为,臣僚任事而尽责,最终天下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8.
世界历史中的第三世界(二十六)第三世界是一种伴随国际资本统治而形成的世界历史现象。前资本主义的历史是一种狭隘地域性的、各民族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的历史。资产阶级的兴起以及大工业所开拓的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使历史越来越转向世界的历史。这种世界历史,使一国内乡村屈从于城市的统治,在不同国家间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所谓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里所说的一国内的城市的统治,不同国家间的所谓文明国家的统治、资产阶级民族的统治、西方的统治…  相似文献   

9.
“增江水悠悠,龙舟争上游……”这是著名歌唱家吕薇演唱的介绍增城的歌曲《水悠悠,乐悠悠》中非常优美的歌词,所描写的就是增城新塘赛龙舟的景象。新塘赛龙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增城县志》记载,自宋朝以来就有赛龙舟的习俗,‘久五月则滨江村乡多备龙舟以端午前后数日竞渡……好事者具锦标酒食以赏胜者,旌旗招展,甚是可观。”其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封建社会工商业发展缓慢,从根本上制约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使资本主义始终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这和“重农抑商”思想及与之有关的政策的实施有很大关系。“重农抑商”思想在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成为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经济的重要思想,是有其浓厚的物质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①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充分析“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MM奴隶社会为封建社会所取代,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对…  相似文献   

11.
对法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和人治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统治方式和政治体制中两个对立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人治时代占了相当长的时间。尤其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是人治的历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统治方式,人治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然而,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治必将被法治取而代之。实现法治必须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不能因法律的质量问题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必须克服权大于法的观念;法律至上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相矛盾;法律至上也并不等于法律万能。  相似文献   

12.
傣族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果占璧王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思想战线》2005,31(6):54-57
有学者认为,傣族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一个叫做"果占璧"的古王国,这个时期是"傣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其实,所谓的"果占璧王国",就是此前一些学者提到的"憍赏弥王国"."憍赏弥"只是一个印度古国,而傣族文献中的"果占壁"或"果占璧"或"憍赏弥",都是源自以印度古代一个以"憍赏弥"国为背景的传说故事的翻版,与傣族历史无关.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期以来,有些领导者把奖与罚的功能神化了。在他们心目中,无“奖”不能兴邦,有“罚”才能治国。于是乎,滥奖滥罚的现象屡见不鲜,久而久之,人们对奖和罚也就听惯了看淡了。而奖与罚的关键是“度”,有“度”才能设之恰当,加之合理。否则,奖不能激励斗志,罚亦不能以一做百。那么,如何把握其“度”,达到“恩”、“威”并举呢?笔者认为应在“四讲究”上下功夫:奖不虚设,讲究及时。古语云:“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赏不逾时,欲民速得善之利也。”这就是说褒奖不虚设奖要及时,让人民大众及时得知为善的好处。时下,不…  相似文献   

14.
前几天,笔者到某商场购物,刚进店门便看到公告牌上写着“偷一罚十”的醒目字样。时下,“偷一罚十”已成为众多商家对付盗窃行为的有效手段。商家此举的目的,无非是杜绝偷窃行为的发生,维护良好的经营秩序。但如果上升到法律层面,“偷一罚十”的店堂告示却明显与法律规定相悖。首先,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因此,商家制定的“偷一罚十”店规根本不具有法律效力。其次,“偷一罚十”的“罚”是行政处罚。  相似文献   

15.
罚缴分离是指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实行罚缴分离是当前公安法制建设的一个难题,派出所实行罚缴分离更无先例可寻。但浙江省诸暨市公安局理浦派出所知难而进,率先于1999年五月试行罚缴分离制度0经过几个多月的实践,该所积累了一定的罚缴分离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罚缴分离的基本做法(一)严格控制罚缴分离的范围。实行罚缴分离之后,执行处罚决定需要当事人的自觉行动,只有当事人自觉将罚款缴到指定银行,执行才算顺利完成;如果当事人拒不履行处罚决定,执行就会变得相对困难。因此,汉浦派出所在试行…  相似文献   

16.
夏朝的建立和华夏民族的形成及与周边民族群体的关系尤中夏朝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在其统治区内,存在着众多的民族群体、部落,划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5个区域。从夏禹到夏桀,夏王朝的统治长达472年,华夏民族正是在这一...  相似文献   

17.
试析台湾政党政治的形成李猛黎莉本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统治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开始调整其统治政策,“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推行西方政党政治,从而结束“一党政治”出现多党并存竞争的格局。这种局面的产生,有其岛内外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一)台湾政党政治的形成导...  相似文献   

18.
人们是如何选择道德的?──行为主义分析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朱升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人类行为方式的研究认为:人类个体对其行为方式的选择,归根到底是受其行为结果左右的。得到赏酬的行为将趋于重复,受到惩罚的行为将避免重复,长期得不到任何反馈的行为则趋于消退。...  相似文献   

19.
谈及明末农民战争,人们感慨李自成推翻明朝腐朽统治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感慨其溃败之迅速。细究起来,李自成败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郑小枚 《新东方》2000,(1):68-71
“时势出英雄,英雄造时势”。海南建置沿革发展与演变,无不与历史人物密切相关,记住海南历史长河中的关键人物,也就把握了海南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轨迹。在近300年的明代统治时间里,海南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昌平盛世景象,海南的文化教育盛况空前,如果没有邱浚、海瑞、钟芳、王弘诲……其海南人文大厦的根底将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