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何星亮 《思想战线》2007,(4):115-116
杨福泉先生的新著《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是近年来民族史学和民族学界一部力作。作者根据自己多年调查积累的丰厚民族学资料和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基础,对历史上纳西族和藏族的族源关系、政治关系、宗教关系、经贸关系、语言和文学艺术关系等,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其一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族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但是,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族识别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民族识别的回顾与前瞻李绍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识别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是我国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1956年8月,费孝通与林耀华两位先生于《人民日报》发表《中国民族学当前的任务》一文,将“关于少数民族族别问题的研究”列为当时民族学研...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从事民族成分调查时,被调查者在“民族”栏内,都会不加思索地填上自己的族属。倘若有人突然问他,凭什么根据填这个民族,而不填另一个民族时,往往会把对方问得不知所答;即使能够回答的,也无非是,因为我父母是这个民族,或者是因为我父母的其中一方是这个民族,因此我也自然属于这个民族。在这里血缘联系在族属上成了唯一的鉴证; 探讨某个民族的族源,亦即研究历史上的族别问题,这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对民族形成四要素的综合考察外,还利用家谱、族谱、墓志、迁徙过程等资料,从研究历史渊源上的血缘联系,取得族别结论的旁证材料。  相似文献   

5.
一、侗族的族称问题 侗族的族称和族源问题,是侗族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至今学术界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1987年10月笔者的《侗族源于“干越”考》(《贵州民族研究》第4期)认为侗族自称的kam~(55)与干越的“干”有音义上的对应关系,汉语典籍中释干为“水傍,故停水处”(《易·渐卦》《释文》引郑玄注),又联系侗族“依山傍水”的居住特点,认为侗族自称的kam~(55)、am~(55)、也都是江边、水边、河边的意思。现在看来侗族的自称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不能作出那样简单的解释。因此本文想从语源学和民族学的新角度对侗族自称的音义重新作出解释,以修正以前的观点,但本文不否定前文侗族与“干越”有族源关系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6.
认为彝族古代全民族的族称是“昆”和“尼”,彝族族源以昆夷、古夷人为主,并融合其他族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为民族后,彝族的族称又统称为“尼”,即“夷”,通“彝”,成为今称。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学”之所以在90年代以来备受民族学界、文化学界关注 ,其缘由一是民族学过去较为欠缺文化研究 ,①而文化学若脱离具体实证对象易流于空泛 ;二是“民族文化学”是一门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边缘性交叉学科 ,它在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文化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中嫁接、孕育而脱胎 ,它尊奉文化人类学为背景学科、母体学科 ,吸收百年来人类学理论精华 ,从中寻找理论解释 ,建构适用于特定对象的研究模式、原则及方法。这一尝试 ,体现了该学科建设参与者在人类学本土化实践中的努力。《民族文化学》 (张文勋、施惟达…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是中国本土领域内,在历史上由多民族族团逐渐形成的,即费孝通教授所说:“多元一体格局”,并肯定中华民族起源是:“多元论本土说”,这无疑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规律与现实各民族的生活实际的。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不仅要依据新石器时期以来,北方游牧族团、中原(华夏)黍、粟族团和东、南沿海或总称南方稻作族团的考古资料、汉文史籍,而且还要依据当今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论证与印证,才是较为正确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宋蜀华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发言指出:民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中国是一个民族学研究的广阔领域。把民族学作为一级学科处理,下面有民族学原理,还有民族经济、少数民族文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史、少数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10.
云南大学的民族学研究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30年代初老一辈的民族学家杨成志、吴文藻等在云南大学从事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1937年,方国瑜教授在云南大学创办“西南文化研究室”,编辑《西南边疆》杂志,出版西南文化研究丛书,虽然在民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仅只是少数学者的“个人”事业,是一个“冷门专业”。1950年以后,云南大学文科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民族识别与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工作,他们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党和政府制订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在云南大学的领导与教师中,民族学的地位,如何开展民族学教学与研…  相似文献   

11.
瑶族支系及其分布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族在族源上、称谓上、语言上、习俗上各支系都有很大差异,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是瑶族”这种民族心里素质又是怎样形成的?迄今对于瑶族这个繁杂的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原因仍然是个“迷”。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早期就从事瑶族研究的费孝通教授说过:“从语言上看,瑶族可能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各有其来源。至于他们怎样形成一个民族的历史过程,我还不清楚”(《瑶族风情歌。序》第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相似文献   

12.
三岩在我国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建筑学等领域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族源研究是学界当前亟待厘清的一个议题。文章利用考古学、人类学田野调查材料,以及历史文献资料"三重证据法"研析三岩藏人的族源问题。研究揭示,三岩族属系南下羌人、当地土著,以及其他族群交往、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为对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对于构成民族重要因素之一的文化,从来就是非常重视研究的。传统民族学对于“文化”的研究更为重视。在欧美一些国家还把民族学称之为文化人类学。在国际上民族学研究中有许多和文化有关的术语,如“文化区”、“文化层”、“文化圈”、“文化中心”、“文化边缘”、“文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由于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因此,他们在与汉民族交往中只习惯於认音不认字,并且还要通过“三译四译”才能沟通自己意念。而汉族史学工作者又由于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往往将少数民族有细小区别的语音用大体相近的汉字来代替,或将相同的语音用不同的汉字来取代。由于这种情况而产生的混乱,在民族族称问题上尤为突出。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将本来属於不同民族的共同体,以其族称语音的近似,而译成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越南是个多民族国家,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最大的是岱依族,有91万人;其次为侬族,60万人。关于岱依族、侬族的族源,学术界已有定论为百越族属。但美中不足的是只有通过家谱、传说和风俗习惯的比较而得出的结论,缺少历史的证论过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说:“从侬人的自称以及他们的家谱和传说中,表明其祖先原居中国境内,与中国壮族中的侬人支系同源,与岱依人族源亦近。”此处虽未明言其族源,但已指出是与百越族属的壮族同类。《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权威性观点在学术界得到了普遍认可,故秦钦峙的《中南半岛民族》、世界知识出版社编的《世界各国民族概览》皆因此说。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研究所编的《越南北方少数民族》一书则明言“侬人在古代属百越中的岱——泰语族。”岱即岱依,可见侬与岱皆源于百越。但仍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历史民族学论集》是民族学家何耀华研究员的一部学术著作。《论集》汇编了作者近十余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作者在民族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何耀华先生长期从事民族史、民族学的研究,近年来更主要致力于我国西南彝、藏两族社会历史和民族学的探讨,为历史民族学这一新学科的创建而努力。该书所论问题初看好象纯属书斋里的学问,然而认真读毕全书,给人的一个强烈感觉,却是它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及它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以各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民族学的调查与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外国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国务民族文化的调查与研究,同样取得了新的成果,为共同创造21世纪的人类文明作贡献。本文重点介绍以竹村卓二教授为代表的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共同研究,对我国南部民族同一性和“汉化”诸相的研究成果,以求得我国学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潘光旦教授在《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四辑上发表《湘西北“土家”与古代巴人》(以下简称《湘西北》)一文之后,在土家族族源研究上,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影响至深且远。潘教授为土家族呕心沥血,写出了辉煌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的。特别是他因土家族问题错划为右派,受到拆磨,我们土家族人民应当怀念他,感激他。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潘教授提出的某些论点,确有一些偏颇和不当之处,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  相似文献   

19.
据贵州日报《文摘》1989年1月18日蒋锡吾摘自《南方周末》材料,关于这一看法有三条: 一、据日本专家考证:整个日本民族的“根”在中国的云南省。日本婴孩臀部的胎斑与印度尼西亚孟吉蔑族婴孩胎斑一样,而该族是由中国云南迁去的,这证明日本民族的“根”在云南。 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木,船遇飓风,幸存者在亶州(今日本九州)安身,他们是最早的日本民族。这些童男童女多为羌戎人,它是彝族的祖先。因此,曰本民族与彝族同宗。  相似文献   

20.
(一) 民族研究工作恢复以来,民族研究工作者对什么是民族学,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乃至于它的学科名称,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象这种情况是不太多的。许多学科的研究工作一经恢复,立即投入了对理论“禁区”的探索,而在民族研究领域,关于民族学本身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能够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这种情况,如实地反映了民族学研究工作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