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隐私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为各国立法保护.然而在公共健康领域,政府等公权力部门采取的各类公共卫生行为举措介入私权领域,限制甚至"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对于公共健康语境下对公民隐私权限制尺度和个人隐私权的具体边界两大难题,通过公共健康的公共利益属性优先于隐私权、第三人知情权和健康权的特别考量两个角度论证隐私权...  相似文献   

2.
《工会博览》2013,(17):1-1
5月31日到6月3日,短短4天,东北三省和湖南省就发生了4起重特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生命和国家、企业的财产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安全是什么?安全是生命健康的保障,是人身不受到伤害.安全是企业的重心,没有安全,企业不能生存.抓安全,就是抓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而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因此,抓安全本质就是抓人权,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首要需求是温饱,其次就是安全的需求.温饱解决以后,人们就会将住房建的更好更结实一些,这就是对安全的需求.人们积累财富后会更加重视安全,没有安全就没有幸福.幸福需要人的存在,只有人健康的存在,才能享受幸福,完整的家庭才能共享天伦之乐.  相似文献   

3.
赵义 《南风窗》2011,(1):42-43
联系到2010年出现的劳资矛盾、环境侵害带来的群体性事件,那么就可以看出:维稳视野里面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比较多地集中在民众的核心权利上面,包括财产权、健康权和体面劳动等。  相似文献   

4.
刘若南 《南风窗》2008,(24):20-21
生产安全事故之外,那些缓慢而持续的生态环境污染导致民众生命健康权被侵害,才是最大的问题,而这种环境安全的破坏却尚未被纳入问责体系。  相似文献   

5.
王丽娟 《法制博览》2015,(7):128-130
惊吓损害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加害行为,但是目前没有在我国法律中进行界定,也没有对惊吓损害受害人保护的法律规定。惊吓损害会侵害他人的健康权、生命权等人身权益,有时候带给受害人的伤害超过了肉体上的疼痛。  相似文献   

6.
我国金融业从计划转向市场已有30年,随着金融业的开放与发展,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正在逐渐增多,但我国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凸显不足,保护制度不健全,法律缺失,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隐私权、受教育权、赔偿权等屡受侵害。对比国外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成熟经验,立足我国实际,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工会博览》2013,(11):23-23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知识问答》,其中明确,目前尚未证实H7N9禽流感病毒具有人传人的能力.何为H7N9禽流感病毒?该病毒是否会人传人?针对公众对新病毒H7N9的各种疑问,中国疾控中心相关专家进行了解答,并为公众支招预防举措.  相似文献   

8.
毛凌云 《南风窗》2011,(11):44-46
公众揭露与其生活相关的问题,然后媒体开始介入,通过翔实准确的报道让更多的人享有知情权,这样人们就可以采取有效的行动,避免事态恶化。政府监管会有一点作用,但在这类事情上无法承担所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高校工会工作千头万绪,教代会、建家等项工作固然重要,但正像校党委书记李宗明所说:"保险工作也真的不是一件小事."现在我们吃的蔬菜上有农药,吃的肉里有激素,喝的奶里有三聚氰胺,吸到的空气中有微尘,各种污染如流弹般纷纷袭来,防不胜防.我们的教职工则不断"中弹",不少人因病致贫致困.为了维护教职工最根本的生命权、健康权,和其他工会组织一样,北语工会也为教职工办理了保险和互助金.这不啻为他们穿上了双重"防弹衣",解除了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对此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的状况真实地反映着一国是否有法治及法治的程度。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舆论监督远未达致人们期望的程度。究其原因是公民的宪法权利远未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为可操作和切实保障的权利体系。而有效的舆论监督应当有系统的有机联系的相关权利体系作支撑,这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表现。要实现党和我国宪法所要求和规定的舆论监督的功能,就必须保障公众及公众意见代表的大众传媒的知情权、无过错推定的合理怀疑权、批评权和安全保障权,这些权利构成了支撑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的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1.
陈瑶 《法制博览》2023,(20):58-60
由于知情权作为出资人的基础性权利,有别于其他股东权利,其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隐名股东的知情权并不会因为其无法获得股东资格而丧失,应当将股东知情权与其他股东权利独立出来,单独讨论。基于知情权自身的特殊属性和重要程度,赋予隐名股东以知情权既有利于隐名股东的出资信心,而只要规范其行使知情权的范围,也有利于维护公司和其他股东的权益。因此,在大方向上应当认可隐名股东享有知情权。但是,由于“隐名”的缘故,其势必无法和其他股东一样正常享有知情权,应当对隐名股东行使知情权进行限制,仅当隐名股东能够证明其出资权益可能受到侵害时,才能行使知情权。  相似文献   

12.
于夕媛  陈润泽 《法制博览》2023,(18):118-120
关于“好评返现”,因其侵害消费者知情权、损害其他商家公平交易权、扰乱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评价机制,一直受到学界和实践的关注,但“好评返现”依旧屡禁不止。文章从“好评返现”的定义和分类出发,梳理了“好评返现”屡禁不止的原因,即法律法规规制不力、商家平台监督不力,“好评返现”隐匿性增强,同时提出对现有的法律进行完善和拓展、设置“评价冷静期”、利用大数据加强平台监管的方式打击“好评返现”行为。  相似文献   

13.
秦仕旺 《法制博览》2013,(9):242+237
鉴于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与刑事诉讼目的相悖的刑事错案,其极大的害当事人的自由、生命和财产,公众会对国家的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彻底丧失信心,对刑事错案进行研究并完善其预防机制对我国司法的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阳 《法制博览》2013,(9):41-42
信息公开诉讼是一种新型的行政诉讼,它不仅关注公民的知情权,也关注公民的隐私,同时还涉及到对公共利益和国家秘密的协调处理,它对公民权利提供了更全面的保护,也防止了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由于我国信息公开诉讼制度起步较晚,相关程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公众在查阅政府信息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如何完善信息公开诉讼制度,以此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以至于确保公众及社会对政府行政事务的监督,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出现了市场化趋势 ,同时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得到极大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是对政府失灵的一种反动 ,它不仅有助于解决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缺失 ,而且作为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力量 ,还可以防止、削弱或补救政府和市场对公众利益的侵害 ,增强社会权力对政府公共权利的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16.
梁瑛 《法制博览》2022,(12):111-113
公众人物隐私与公众兴趣、公共利益息息相关,由于我国现有的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制度缺少常态化规定,以致在司法实践中频繁出现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新闻舆论自由的冲突问题.基于此,为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从我国立法实际出发,颁布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来明确概念,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实现对公众人物的分类保护,同时参考域外"合法评论...  相似文献   

17.
刘金露 《法制博览》2022,(7):99-101
业主知情权纠纷存在"执行难"问题,执行措施受限,执行期限也较长,倘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削弱生效裁判文书的司法权威,更会成为影响社区治理的棘手问题.本文分析这类案件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并从立法、司法、社会层面探索解决之策,以期实现对业主知情权的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8.
宋雨斐 《法制博览》2015,(6):128-129,127
消费者知情权是消费者的一项基本权益,商业秘密权是经营者的一项重要权利,是保护商业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两者虽然作用的主体不同,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联系与冲突。维护好、协调好消费者知情权与经营者商业秘密权两者之前的关系,不仅能够使消费者对商品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还能够提升商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从法律以及个案意义两个层面研究论如何更好的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高校在运营校园网络媒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大量网络图片,这使得校园网络媒体日渐成为侵害图片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的高发地。基于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高校为被告的侵害图片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诉讼裁判文书的分析可知,当前涉及高校的网络图片侵权纠纷呈现出原告撤诉较多、索赔金额过高、多为图片经营公司提起的批量诉讼、争议焦点在原告是否适格和被告是否合理使用以及被告败诉居多的特点。由于高校网络媒体工作人员著作权意识薄弱,网络图片作品著作权权属不明,图片经营公司存在商业化维权行为,因此高校要规避图片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风险,不仅要从内部层面采取措施,还需要借助外部层面如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公众、网络图片行业和网络平台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协同共治网络图片作品著作权市场。  相似文献   

20.
正让新冠肺炎治愈者权益更有保障,除去用工单位的守法自觉外,一方面也有必要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比如,让公众认识到新冠肺炎治愈者已无传染性,减少人们对这一人群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也需要劳动用工监管跟进,对于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及时依法亮剑,从而保障好新冠肺炎治愈者的就业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