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创造的现代文明新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演化与进步发展逻辑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主动担当起引领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大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科学判断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广阔的康庄大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厚重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三大叙事”。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和百年大党奋斗历程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叙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的创新叙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大叙事”在共时与历时的过程中呈现出联动、融汇及统一的趋势,话语叙事发生转变。中国式现代化转向建构话语叙事体系,以强化“理论解释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转向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之新文明,凸显“民族性”重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转向世界,突破“民族国家”范畴,以中国理念诠释人类文明的具体范式。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提供了理解和把握文明形态生成演进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本原理蕴含着深刻的文明内涵: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创造和推进文明形态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关系是区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在依据,生产方式的创新发展是助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从本质上看,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力推动着文明形态向前迈进,并最终走向成熟的过程。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对“现实的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为结构上的党的领导地位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过程中的价值主体与事实主体相统一。从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价值意蕴来看,全人类共同价值内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过程,它体现出文明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与逻辑的应然,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实现多元文明共生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统筹推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的优越性。作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标志着“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积蓄中国力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模式、新道路,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经初步探索、正式开辟和深化拓展三个历史阶段,内容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两个文明”到“五个文明”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其独特的演进机理、理论特质和话语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时代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6.
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是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政治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政治文明有机构成,承继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内核,聚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式政治文明新形态吸纳既往政治文明的经验教训,把握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脉络,最终形成本国政治文明的总体性以及本质性认识,引领政治文明理念创新与形态重塑.中国式政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至上、全过程人民民主、集体主...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从人类发展道路新开创和人类文明新创造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就的实践意义作出的最新概括,它向全世界发出了在古老的中国大地创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中国宣言。它是在承袭与升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借鉴与反思苏联探索社会主义文明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中形成的重大论断。这一原创性论断从根本属性、总体形态、价值追求、基本遵循四个方面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创造性地回答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指明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向何处去的前进方向,重塑了人类文明多元互鉴的发展格局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内蕴丰富,逻辑严密,意蕴深远。从理论维度看,二者的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从实践维度看,二者的结合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文明维度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二者结合的价值旨向;在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挥着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需要在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批判与建设的统一中推进二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不仅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新的历史起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指南。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决条件是创新发展两个交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价值要义在于共筑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根基,并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其基本原则在于系统化、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相统一,理论斗争和人民利益实现相统一,同一性、差异性相统一;其基本路向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依托有效介体,重视学生群体。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对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政治立场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思想体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把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辩证地统一起来,以达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基础,本质上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为实践逻辑,以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规律为历史逻辑,以坚持以民为本为价值逻辑,不仅着眼于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时着眼于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为全人类文明发展开辟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相似文献   

13.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形态。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汇聚广大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有利于更好地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有利于探索实践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统一,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不断完善各项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上的巨人,应当且必然是理论和话语上的强者。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和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缔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不泥古守旧,也不崇洋媚外,而是始终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与充分把握历史主动的辩证统一,是五大文明相济相生的有机整体,具有显著优势、鲜明特征和强大势能。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昭示与革故鼎新,也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伟大创造与实践必然,更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人间正道与文明归宿。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探索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党在一定的世界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在世界视野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和我国发展的互动关系,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统一起来,把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统一起来。具体来说:(1)根本路径选择:追求现代化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2)拓宽认识视阈:放眼世界大势与立足中国实际的有机统一;(3)文化精神支撑:借鉴人类文明与弘扬中华文明的有机结合;(4)灵活策略应对:接受国际规则与独立自主、发挥能动性的统一;(5)科学战略运筹:善于扭住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的充分结合。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相应文化形态的价值引领。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共同富裕基因,但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与共同富裕理想的价值相背离。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价值立场、精神谱系和理想信念上实现了文化超越。  相似文献   

17.
军事人才个性发展直接关系到部队凝聚力、战斗力的提高和战争的成败。军事指挥人才个性发展的原则是:坚持个人发展与军队集体发展相统一;坚持独特性发展与主体性发展相统一;坚持环境潜化与制度导向相统一;坚持集体教育训练和个人主观努力相统一;坚持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拥有一种自觉,找准一个问题域,实现两个对接、两个碰撞”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形态)的构想,即以现实实践为立足点,“和合”世界各大文明哲学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别性与哲学的普遍性相结合,使之拥有一种完满的理性。  相似文献   

19.
穿过总体性的迷雾,詹姆逊批判继承了马克思、卢卡奇、萨特和阿尔都塞的总体性思想,他在后现代主义中依然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为总体性辩护。他廓清了后现代主义对总体性的误解和歪曲,坚持总体性辩证法,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地位,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实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和解。研究詹姆逊的总体性思想,有利于厘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进展和不足,有利于把握总体性辩证法的实质和内核。  相似文献   

20.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基因密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根基和逻辑起点。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生成根基,可以从历史、理论、文化三个维度着眼考察。从历史根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伴随着世界历史的近代化而成、顺应着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前进、开启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标志。从理论根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式表达,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开辟了现代化新范式,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从文化根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时代标识、对传统现代化的超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范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述。在人类文明现代化谱系的宏大逻辑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宣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