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缘起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以及各民主党派互相之间的协商。这种政党协商民主生长于近代中国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正式启动于新中国筹建过程中。而“五一口号”的发布,进一步促进了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转向,确立了一种以协商民主为内涵的新型政党关系,标志着这种新型政党协商合作关系的建立,为在中国确立协商合作的政党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发布了“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回顾“五一”口号的提出过程,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光辉历史,“五一”口号的发布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正确有效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掀开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道路的开启。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五一口号",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核心领导地位,为形成中国政党制度领导核心的一元性打下了政治基础。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节点上,重温"五一口号"精神,对推动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的产生,肇始于75年前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五一口号”形成的爱国精神、团结精神、民主精神、协商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全过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赓续“五一口号”精神,对进一步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标志着我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走新民主主义道路,建立新中国"的合作初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和历史事件。新时代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坚定响应"五一口号"精神之合作初心,大力弘扬响应"五一口号"精神,谱写新时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五一口号"奠定了中国新型的政党关系、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政治建设的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诚心,体现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同心",对多党合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回应,表示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起为建立新中国而团结合作。“五一口号”吹响了建立新中国的集结号,奠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政治格局。新征程上,重温“五一口号”,深刻把握“五一口号”的价值意蕴,有助于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自信,彰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发布的“五一口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最终取得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探索实践的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五一口号”的发布引领下,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积极响应“五一口号”的实践过程,孕育形成了深厚的“五一口号”精神,包括:铁心拥党、不忘初心、团结奋进、追求民主,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精神基石,也成为推动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汇聚各民主党派团结奋进力量的精神引领。本文通过回顾“五一口号”发布前后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分析提炼“五一口号”精神,并揭示其对凝聚共识,汇聚团结奋进力量的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各民主党派拥护中共中央“五一口号”,赞成并支持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正确抉择。它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公开、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坚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揭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1947年下半年,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国民党当局对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充满了敌意,并宣布民盟等民主党派为非法团体;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各民主党派的同时也对民主党派的“中间路线”进行了批评;民主党派在“中间路线”幻想破灭的同时,加强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即“五一口号”)。“五一口号”的提出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这对促进新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建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影响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著名的“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回顾历史,60年前中国共产党“五一口号”的发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各民主党派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我国多党合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五一口号”开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基于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和政治主张。这是多党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伟大独创,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政党关系,也是一种崭新的执政方式。同时,“五一口号”开创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民主执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保证,扩展了民主形态和民主机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六十周年。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头产党的领导,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揭开了崭新篇章。本刊摘要刊登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领导人及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一组文章,以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4.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由此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五一口号"的发布,成为中国政党制度和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开端,开启了我国协商民主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对"健全社会  相似文献   

15.
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植根于中国土壤,缘起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长期合作,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精神写照。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发布和新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确立。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巨大优势,它创建了全新的民主形式、构建了和谐的政党关系、建立了新的决策机制、开辟了新的治理模式、构建了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是重大的政治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发布了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本文回顾了五一口号的提出过程,阐述了五一口号的重大意义,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正确有效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7.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发布了"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新道路,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8.
正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发布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响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成果,助推了新型政党制度的诞生,推动了新国体的历史发展进程。重温"五一口号"这段历史,就是要提醒我们不忘多党合作初心,深刻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独创性和优越性。70年前,民革积极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今天,民革黑龙江省委以坚实的步伐走过了风雨60  相似文献   

19.
“五一口号”的发布在中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史的转折点,是巩固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号角,是民主党派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性转机,是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的开端。九三学社重庆市委要以纪念“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为契机,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为推动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60年前,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五一口号”,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中国未来民主制度的框架。“五一口号”的民主光芒构成一种新型政党关系——多党合作,至此,中国特色民主制度建设就按“五一口号”的蓝图开始构建。今天我们纪念“五一口号”就是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五一口号”对推进中国民主进程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汲取其民主建国的思想理念,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