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凯林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3,(3):106-113+123+128
短视频平台中的网络暴力对网络舆论环境和社会道德共识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网络暴力治理存在着入罪标准界定分歧等治理问题。本研究以大众心理理论和数字治理为基础,分析短视频平台中的群体极化,认为网络暴力在短视频平台基本符合“谣言-信息茧房-道德审判”的生成路径。在谣言繁衍上,网络暴力在短视频平台的新形态表现为恶意引导的视频内容和恶意揣测的评论内容;在信息茧房上,网络暴力在短视频平台的新形态表现为受“信息茧房”的技术陷阱和“流量驱动”的价值导向的影响;在群体极化上,法制约束缺位的道德审判和伦理约束缺乏的情绪宣泄是群体极化出现在短视频平台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短视频平台中网络暴力的治理策略应包括均衡言论自由与寒蝉效应、优化算法推荐与流量限制以及健全法制约束与伦理管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境遇,也给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行动逻辑。借助大数据、智媒载体、算法算力等技术手段,历史虚无主义在出场方式、影响受众、手段策略等方面呈现出更加软性和潜隐化的特征。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更为强烈,“社会危害性”更加凸显,其隐蔽式歪曲着历史认知,扰乱网络生态秩序;沉浸式消解着国家认同,撕裂价值共识;颠覆式弱化着政治信仰,制造“西化”陷阱。为此,通过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匡正大众历史认知增强历史自信、健全法规制度约束监管机制、抵御智能算法漏洞、完善智能治理等实践举措,以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侵扰。  相似文献   

3.
从虚无主义到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知、情、意等三个方面的认知产生路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历史选择论"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以及片面、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历史研究和评价方法,构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结构的秘密"。我国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具有现代性全球性扩张蔓延、社会矛盾积累滋生负面情绪、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等三个方面的现实根源,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卷土重来,流毒甚广。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首先是个理论问题。因此,在政治话语层面作价值批判的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理研究,加强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协调配合以形成合力,对其认识论根源和思维方式以及其虚无历史事物的具体实例进行点线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演化趋势难控制、爆发周期难预测、产生危害难消除等特征。文章从基础逻辑、行动逻辑和结果逻辑三个方面阐述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逻辑理路,指出存在政府应对不精准、社会参与不充分和网民参与不积极等困境。在此基础上,从政府、社会、网民的角度提出强化政府主导、提升社会协同、完善网民参与等优化路径,旨在提升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蔓延,其传播主体复杂而多样。就境外敌对势力来看,西方通过控制网络话语权来传播西方价值理念,通过歪曲事实来诋毁中国。就国内群体来看,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有四类人群:一是少数学术研究者,在接受境外势力点对点的渗透后为其充当意识形态输出的代理人;二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要么利用学术制造烟雾,要么利用敏感时期大做文章;三是少数影视剧创作者,完全受市场利益驱动,罔顾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任意过度戏说、篡改历史、颠倒黑白;四是少数网络写手,在利益驱使下,以哗众取宠的网文、任意捏造的谣言、恶搞英雄等手段来吸引网民。对这些传播主体,必须辩证分析,同时加以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更好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媒时代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与新兴的网络媒介传播形式,表现出庸俗化解构历史、娱乐化包装历史、表象化重构历史的形态,呈现出更加隐匿化和生活化的软性传播特点。然而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减弱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歪曲、对历史自信的消解、对青年成长发展的危害。因此,智媒时代仍需从网络受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网络监管三个方面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辨析与应对。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虚无主义借口重新评价历史,企图消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价值观,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在"互联网+"背景下,其传播呈现了传播载体多元化、传播受众扩大化以及传播方式隐蔽化等新的特征。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新媒体治理,做好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减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做好社会正能量传播的"加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公平,消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具体表现。虚无主义之所以会选择虚无历史主要是由历史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历史虚无主义通常以后现代历史学为基础,采用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解构历史事实、诠释历史意义。当前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其基本主张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目的就是通过扰乱青少年业已形成的历史观,最终扰乱其政治信仰。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少年政治信仰的冲击,既要从宏观视野着眼,又要从微观角度着力,二者要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准确地把握青少年政治信仰认同这一规律,合理地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才能使青少年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10.
碎片化场景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提供了新渠道,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都呈现出新特征.传播主体分散在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专业学者和业余人士同时在场.传播内容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只言片语,碎片信息和闲言碎语相互交织.传播受众活跃在现实社会的不同领域,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遥相呼应.传播媒介弥漫于网络空间的多元场景,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密切协同.传播效果呈现为取悦受众的娱乐心态,文艺作品和娱乐活动纷呈上演.借助碎片化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干扰了社会思潮治理、影响了价值观的树立、歪曲了党和国家历史.对此,要以清朗网络空间增强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力,以网络叙事风格增添党和国家历史感染力,以网络新兴媒体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每前进一步,思想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人工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显现出历史解读选择化、历史史实边缘化和传播方式娱乐化的表现特征;存在歪曲历史史实、弱化历史认同,否定历史结论、曲解历史价值和宣扬西方文化、消遣中华文化的危害。对人工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需要坚持科技与法治相统一,建立以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坚持科技与教育相统一,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体系;坚持科技与文化相统一,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人工智能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2.
网络公祭是传统公祭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继承和发展。一般而言,它是指网民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及其多媒体技术等手段,通过各种程序、仪式等方式来纪念古人、缅怀先辈、悼念逝者的活动。网络公祭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创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抵制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以及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公祭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以期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13.
网络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要求是实现政府和社会多元主体公共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实现自我维护、自我管理。从传统的网络监管到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网络治理,可以有多种思路,从提高决策科学性,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的角度看,可以考虑建立三种机制实现网络治理,即“政府-网民”应答互动机制、“政府-民间”第三方参与的网络舆情分析机制、“评估-纠错-问责”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知网络舆情及其治理问题,对于促进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正向意义。社会转型背景是认知网络舆情的一个基本维度,网络舆情的兴起实质上是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变化、社会力量兴起的鲜活体征。作为当代舆情表现形式之一,网络舆情核心内容是现实社情民意。尽管在互联网技术作用下,网络舆情的社会属性越趋增强,由此导致负面的舆情较多,但其基本功能是社会进步。从"治理"的基本要求出发,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应在自身角色定位、网民地位、治理导向及治理思路等方面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  相似文献   

15.
摘摇要: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虚无历史事实,扰乱人们的正确历史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历史经验与规律的基础上,发表一系列关于中共党史的重要论述,廓清人们对党史认知的"迷雾",有力地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对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扭曲,旗帜鲜明地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搞乱中国发展的不良图谋,坚定了人民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增强了人民群众开拓新的伟大历史征程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转型社会。从技术演进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迈入信息社会。因而,从社会治理转型的视角来分析网络公共领域,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均有着重要的价值。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成是与互联网的发展同步的,已经超出传统公共领域的范畴。网络公共领域的异化是与互联网企业的垄断行为密切相关的。网络公共领域的重塑,应当在以政府、互联网企业、网民为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中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7.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碎片化倾向,即将完整的历史分割成零散的历史碎片,然后再根据自身诉求进行重组和整合,以达到否定历史、颠覆历史、解构历史的政治诉求。网络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所谓的"重拾历史碎片",达到对英雄人物吹毛求疵、对反面人物歌功颂德、对党史国史断章取义的目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肢解历史,不仅割裂历史的整体性,而且还违反历史的客观性,更加无视历史的规律性。这种"网络碎片史观"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混淆党员干部的历史观,颠覆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观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舆论诉求主要是利益表达、社会情绪表达、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社会抗争。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能便捷地获取信息,更加自由地发表言论;另一方面,舆论环境复杂化、科层制的政府结构与扁平化的互联网结构的不适应性、自媒体场域中负面情绪易放大、自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等因素,也使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陷入一定困境。为此,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要更新理念,以"善治"取代"管制";注重与公众的沟通,搭建政府与公众网络对话平台;加快自媒体监管立法,培养理性网民;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时回应,掌握舆情处理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网络虚拟社会正在改变现代民众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在给网民带来便捷、愉悦和机遇的同时,也容易导致网络暴力、网瘾、网络色情等问题,乃至网络黑客、人肉搜索、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问题。诸如此类网络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网民主体的道德素养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得一些不能自制自律的网民在网络世界可以信马由缰、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网络虚拟社会的双刃性,也会导致网民主体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之间的分裂,人性恶的一面可能会被放大,个人的道德感也会弱化。所以,网络虚拟社会的治理需要加强和倡导广大网民的道德自律,通过道德自律来促成网民的道德他律,网络道德自律与他律的紧密结合,使得社会发展进程达到一种和谐稳定状态。相对于他律手段,网络道德自律的调控效果更为稳定和持久,是一种低成本而高效率的规范约束机制。因此,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和应用日益普及的当下,发挥道德自律的独特功能,强化网民主体的道德自律,积极培养适应网络社会交往的自律意识,显得尤为现实和急迫。  相似文献   

20.
网络亚文化是我国网络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网络文化生态的健康与否。以“表情包文化”“丧文化”“饭圈文化”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泛娱乐化、价值虚无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等不良倾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加强网络亚文化景观不良倾向治理,需要多措并举:一是加强思想引领,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二是多主体协同,打造网络亚文化治理共同体,形成治理合力;三是手段革新,从冲突管理到协调治理,实现文化破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