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大概从有阶级始,大多数人都想做官,尤其做大官。因为一旦为“官”,可以“荣家濯祖”,可以“衣锦还乡”,可以”令万人敬而仰之”。两千多年前的孟子也说过“贵,人之所欲也”!然而,宋朝大名鼎鼎的包拯老先生,竟在那脍炙人口的《包公辞朝》里不无三既地唱道:“不为官者不惧怕。”照包拯的话说,只要是正儿八经的做“官”者,  相似文献   

2.
清正廉明、奉公守法,是为官者的第一要义和基本素质。一位真正目光远大的为官者,应当懂得用自己的廉洁去获取名望。封建社会有作为的帝王和“明君”都懂得一个道理:吏治废弛,国脉不昌,改朝换代,亡无日矣。所以,他们振兴“纲纪”,整肃吏治,成就了一批清官和铮臣,如包拯、海瑞、于成龙、林则徐等。这些清官和铮臣,个个一身正气,震慑朝野,皇帝也畏他几分,更成了老百姓中代代相传的英雄。封建社会更多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污吏。他们高官厚禄,翻云覆雨,尽享荣华,但下场总是可悲的,即便苟全性命,身后只会留下骂名。历代清官都是有…  相似文献   

3.
针对有些地方的为官者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些群众便议论说:“形象工程”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成了“政疾工程”。群众的话语虽然不多,却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地戳到了有些为官者政绩观“病变”的要害处。政绩一旦变成了“政疾”,不但败坏了党风政风,影响了干部形象,而且也损害了群众利益,妨碍了经济发展。谨防政绩成“政疾”,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创业兴邦的迫切需要,事关重大,马虎不得。谨防政绩成“政疾”,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在遂宁警界,申裕华、这位市中区城北派出所的普通民警可是赫赫有名.掷地有声;在警界外.被群众亲热地称为“申大汉”的他,更是有口皆碑。群众若是有急难事,找到他,会使你愁云顿散;若是有人闹事作恶,只要一吆喝“申大汉来了”,那些人就会没命似地逃。这个当年在西藏抱了12年电钻机的工程兵,从警15年来,在“办案能手”、“全国优秀民警”、”全区优秀公仆”等等名誉面前,对自己的功劳只字不谈,但只要在他的同事和同围群众中走一走,便可信手拈来一个个关于他惩恶爱民的动人事迹。  相似文献   

5.
为官者,既要讲政绩也要追求“家绩”。这里说的“政绩”,并不是某些人搞的“虚政绩”、“假政绩”,而是指为官者做出的实实在在的政绩;这个“家绩”,则是指为官者管家治家的“成果”与“成效”。政绩与“家绩”,如同两面明亮的“镜子”,能映照出一个为官者,是高风亮节还是利欲熏心,是勤政为民还是尸位素餐……1925年2月24日,孙中山先生病危时,留下一份《家事遗嘱》,其中写到:“余因尽瘁,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党和政府给群众办的实事、好事,被个别领导解释为自己的功劳,群众是从他手中得到利益,很容易把这些事记在他的头上;反之,当一些掌权者背离党的宗旨滥用职权损害群众利益时,群众十分反感,但又无可奈何,把对个别掌权者的不满迁移到对党组织的不满,把责任记在党的帐上,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党组织形象个人化”。  相似文献   

7.
“官话”也应有“忌语”这里所论的“官话”,并非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也不是官方通用的普通话,只不过泛指为官者说的话而已。毋庸讳言,时下,在我们的少数官员中,“官言无忌”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日“凶”。把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本末倒置,对群众语言生硬,盛气凌...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为官者无不希望在任职期间办几件像样的事,有一定的政绩,在老百姓那里留下一个好名声。但是,“政绩”不等于“政迹”,不等于为政者走过的脚印、为政的轨迹。君不见,一些所谓“政绩”突出者,取得所谓“政绩”之日,便是丧失群众信任之时。有的人为达升迁之目的,不惜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频繁推出“大动作”,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有的人“志存高远”、好大喜功,常常脱离实际,动辄“八大工程”、“十大工程”,费时耗力,劳民伤财;更有甚者,一些人为一己之私利,弄虚作假,大搞数字政绩,欺骗群众,蒙蔽组织…  相似文献   

9.
表率与作秀     
“官贫心甚安”,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官贫些,民富些.为官者尽到了责任.就有了履行使命的幸福与快乐。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为官者却为名所累。为利所诱.为色所惑.整日为谋晋升、求“政绩”而费尽心思溜须拍马.欺骗领导.为谋私利、鼓腰包而收受贿赂.  相似文献   

10.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在揭示一个浅显的道理:为官者就是为群众服务。纵观如今的政府机关部门,干部提拔仍然是一个盲区,“带病提拔”“关系提拔”比比皆是,如何才能选贤与能,才能选出真正为群众服务的好干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给出了最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张建魁 《求贤》2013,(8):54-58
本刊摘编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人物》杂志《李瑞环总结30多年从政经验对做官的“看法与说法”》一文,该篇文章着重体现了李瑞环同志关于党和群众间关系的深刻理解,李瑞环同志认为,为官者也算是从事“服务业”,即为群众服务。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本刊将此佳作推荐给读者。  相似文献   

12.
官贫心甚安     
“官贫心甚安”,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官贫些,民富些,为官者尽到了责任,就有了履行使命的幸福与快乐。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为官者却为名所累,为利所诱,为色所惑,整日为谋晋升、求“政绩”而费尽心思溜须拍马,欺骗领导,为谋私利、鼓腰包而收受贿赂。这些人没官时想官,没钱  相似文献   

13.
正从群众观念上察"德"。"为官者,德为先;为官者,民为本。"对群众有没有感情,对群众利益敢不敢维护,群众冷暖有没有挂心间,群众诉求有没有去落实,反映了干部的群众观念,也是干部"德"的重要表现。考察识别干部的"德",不能偏听偏信,也不能以偏概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深入基层面对面倾听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才能把口碑好、品德高尚、敢于担当、表里如一、群众公认的干部选出来,造福一方百姓,带动工作发展。从群众工作方法上察"能"。运用群众工作方法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党员干  相似文献   

14.
过去有句老话,叫做“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为官者的政绩如何,他在任时得到的溢美之词,不能算定评。待他离任之后,群众对他无所顾忌了,这时的评价才最真实、最公正,也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鉴定。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是人民的公仆。对于每个干部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人民群众心中自有评价。一家杂志曾刊登这样两条对比鲜明的新闻:一是某区委书记调动工作时群众含泪数政绩;二是某县委书记易地做官时,群众鸣鞭炮送瘟神。原因很简单:前者“心里没有自己”;后者“心里只有自己,唯独没有群众”。…  相似文献   

15.
廉洁     
廉洁自律,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也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价值选择。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如果利用手中职权一点点地谋私贪占,即使没有酿成大错与罪过,但也蒙上了不清白不光彩的恶名,再来说服人、教育人,怎能让人信服?然而,自古以来,为官者最难做到的恐怕就是“清廉”二字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讲的就是为官者的好处,难怪今日有某贪官的“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的心迹“妙语”。因此,我们必须大张旗鼓地倡导廉洁,歌颂廉洁,让“廉洁”…  相似文献   

16.
松涛 《党课》2011,(12):64-65
一直以来,一些为官者擅长“指手画脚”,热衷“纸上谈兵”,醉心“总体设计”,新的“思路”、新的“观点”、新的“计划”层出不穷,表面上风生水起,实际上“涛声依旧”。究其原因,与为官者只重宏观不重微观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沈小平 《求贤》2007,(5):51-51
旧时歌颂官吏的政绩,多用刻碑的形式,名为“德政碑”,也称“遗爱碑”。而今不兴封建官场那一套,不立“石碑”重“口碑”。有句话说得好:“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一心为民,赢得群众的爱戴,有口皆碑。反观有的“公仆”,也在追求“口碑”,但走的却是另一条路子:投机钻营,大言欺世,“注水政绩”。这些人,谈思路,说发展,语不惊人誓不休;做规划、定指标,震古烁今才作罢;摆功劳,论政绩,米不够就水来凑,甚至涂脂抹粉去作秀。  相似文献   

18.
为官四则     
宋代李邦献在他的《省心杂言》中写道:“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这是一个人的为官之道,亦可谓“为官四则”。“轻财足以聚人”,是要自省。世俗生活的富贵,不过是“酒、色、财、气”四字。对不义之财为官者理当不为心动,更不应占为己有。为官者应当时刻掂量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份量。想想几多高官落马,都因迈不过“贪欲”这道坎。若学会自省,方能轻财而重义,必会引来贤能之士的拥戴和敬重。“律己足以服人”,是要自戒。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古训。为官者要常常扪心自问,什么事做得让百姓满意,什么事做得…  相似文献   

19.
包拯的用人之道北宋包拯,不仅是位铁面无私、疾恶如仇的清官,而且还是一位励精图治、任人为贤的贤达之土。他的用人标准是:一、用“才”不用“庸”。要求朝廷启用敢担重任的“才能之士”,罢黜妒嫉贤能的“庸才昏官”。仁宗帝宠妃的伯父张尧佐,缺德少才,贪得无厌,却...  相似文献   

20.
高深 《学习导报》2010,(4):20-20
人类的天性,从来就有两个方面,一面是性善、为公、清廉;而男一面则是性恶、自私、贪婪。 不论古今,为官者既要有威信、威望,又要有威严、威仪。但为官者“威”自何来?是来自为公、清廉还是自私、贪婪,是靠施仁政还是靠颐指气使、耀武扬威?答案只能是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