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本文通过回顾和研究新中国初期党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及其启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确定了正确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这段历史对我们的民族工作至今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法制化,是中国民族法学体系的理论基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自治立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制度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法律与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权力配置大于一般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配置。  相似文献   

3.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本文深入探讨了其在云南实践和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并据此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在云南实践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4.
宋月红 《前线》2017,(8):39-4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之所以在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思想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民族理论,其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历史上国家长期统一、中华各民族相依并存,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格局,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主张"民族自决"和"联邦制"的民族纲领政策,六届六中全会开始向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党和国家历代领导集体的坚持、完善和发展,逐渐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新阶段民族问题的新特点,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的新论点和新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和根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毛泽东民族理论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毛泽东及其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明确的,它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坚定地相信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他认为,要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就必须充分认识解决民族问题和搞好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根本原则;坚定不移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化、法律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5,(9)
<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伟大实践和创举,是中国民族关系的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形成和发展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与政策。乌兰夫创造性地贯彻和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为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内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打下了重要基础,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是坚持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与联合,因而主张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平等联合的基础上,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并且提出了在单一共和国范围内建立“地方的和省区的自治制”的理论原则。我们党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并贯彻落实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又如解决民族问题,中…  相似文献   

10.
闫健美 《实践》2006,(6):16-17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造性的运用于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建国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  相似文献   

11.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努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 林述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地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组织局”是效仿俄共(布)、联共(布)中央领导体制的一个产物。它在中共党内几度设置,并不等同于中央组织部,其职能范围、人员构成等相当于处理中央日常事务的工作机构,但实际上其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中共中央组织局曾经作为党的中央领导体制的构成部分,对它的建立、发展、沿革进行梳理,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到来,增强了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民主政治建设、公共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方面的能力,但网络信息的急速传播对党的执政根基巩固、社会维稳和党员个体素质提升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党的执政过程趋于复杂化。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党的执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面临的问题依然还有许多,当前,要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党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净化网络空间和大力培育网络人才等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在提升执政能力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对社会力量不断进行整合的过程。从历史—现实的维度与合法性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基础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基础不断增强的过程。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力量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政治思路,基本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因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益返还请求权是票据法在持票人票据权利消灭后,为实现持票人与出票人或承兑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而规定的一种补救措施。它在性质、成立条件、行使等方面均有不同于票据权利的特征。我国票据法中虽对此有所规定,但却有其不周全之处。  相似文献   

19.
牛安生 《学习论坛》2005,21(6):24-26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内因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手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部署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发展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要重视解决民主分权和加强监督中的利益与权力的考验问题,提高党内民主的质量问题,民主制度的健全和落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经历了从“以阶级斗争纲”到“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及其不同效果,剖析了产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发展动力的深层原因,阐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动力”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论述了我们党对这一历史性课题探索过程经验教训的现实意义及其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