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是在席卷全球的共同治理模式背景下提出的.从理论皈依看,多中心理论为农村民间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实诉求中,农村组织的缺位使其参与更具迫切性.虽然农村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村民间组织角色发挥的因素.因此,应该从政府的扶持与支援、农村民间组织自身管理模式的创新入手,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农村民间组织,保障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发挥.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乡村精英治理:局限与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当代中国乡村精英治理的功能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乡村精英治理开始成为国内外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乡村精英不仅能促进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社区的整合,而且能促进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在乡村精英的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局限,如乡村精英的权力过于集中、乡村精英治理制度缺位等,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主要可以通过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完善政府权威的约束、扩大农民政治参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途径解决乡村精英治理的局限性,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以人民公社体制为载体的控制型治理模式与八十年代开始确立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在这两个阶段,农村社会呈迥然相异的发展状态。反思乡村治理模式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可得到如下启示:乡村治理须以经济社会的现实发展为基础;乡村治理须尊重农民的意愿与创造性;乡村治理不应割裂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政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多中心的治理秩序的逐步确立和政府传统治理模式的转变,农村民间组织获得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而农村民间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所扮演的"黏合剂"、"主力军"、"蓄水池"和"安全阀"的角色,将会促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西部新农村治理模式的选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治理模式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实现良好的农村治理而选择的多元治理主体的权力与权利结构、互动合作治理体制机制和治理方式,其基本价值选择需要从农村现代化来确立。西部新农村治理模式包括行政主导式、村民自治式、能人导向式和民主协商式等四种类型。实现西部农村善治的现实选择,是将这几种类型切实地进行有机结合。推进西部新农村治理模式发展的基本路径包括:增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功能,完善合作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合作治理方式,优化合作治理环境。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推行以来,中国农村政治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村政治发展需要经历不同阶段,当前正处于总体发展中的间歇期,表现出一种“静寂”状态。精英主义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分析现实政治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运用了精英缺乏、精英转移、精英碰撞以及精英局限等概念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现状进行解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农村精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然而,近些年来,农村精英缺失日益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决策.因此,解决农村精英缺失问题势在必然且迫在眉睫.通过分析农村精英的现状,探讨农村精英缺失的原因和对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较...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农村精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然而,近些年来,农村精英缺失日益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解决农村精英缺失问题势在必然且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构建新型和谐的江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慧 《求实》2006,(12):79-8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江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中部省份,在这种现实环境和历史背景中,全面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面对江西经济的发展现状,破解农村社会保障的困境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道难题,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加大农村经济发展体制的改革力度,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提供全新的支持,构建新型的和谐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农户为主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随着村民自治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农民的参政意识逐渐提高,必然要求适时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推动农村治理结构的变革。即培育和发展农村第三部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而找到发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动力,创新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走出中国农村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正确界定农村村民小组长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村民小组长,在过去“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期间,被称为“生产小队长”,他们管理着一个一、对村民小组长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认识生产队几十户人家的吃喝拉撒和上百亩农田的耕种,曾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和稳定农村社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实行农…  相似文献   

12.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其核心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村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越来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重视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及结合农村的实际状况进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本文从目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展开了分析,并对当前治理的对策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创建农村绿色家园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农村建设规划滞后、污染加剧、投入不足、农民居住条件仍然比较差,传统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为此,应以自然村为单位,统筹规划,开展村庄整治,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应用市场机制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和污染治理,探索建立农村绿色家园的经济社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4.
陈杨 《理论建设》2017,(5):86-90
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在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中,如何阻止农村衰落,实现城乡共赢共生,是中外现代化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城乡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还有4-5亿人在农村,农村决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乡村治理,创新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02006年和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在联产承包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起来,发展和完善各类专业的合作经济组织,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实中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这一组织形式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6,(2):10-10
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上世纪50年代我们就曾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口号。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也曾推行过“农村小康村建设”活动。应当说,以前的农村建设活动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针对中国发展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意在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来的。因此,此“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等于彼“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制度安排,富村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村委会主任与村支部书记往往在不同的场域中进行利益博弈。由于精英占有的资源不同,所形成的博弈力量有别,由此产生了四种博弈模式并出现了村庄权力结构稳定与不稳定的二类村庄。从一定层面上看,村庄权力结构是否稳定不仅直接与村庄精英所拥有的资源量和博弈力量相关,而且与村庄公共理性和合作精神相关联,因此,只有加强农村制度规范建设,强化对农村精英能人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宽容精神和讨价还价的能力,才能促进村庄治理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阶段正整体加速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除了健全的法律和国家政策体系,农村社会的传统也决定了乡村干部、乡村精英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全峰 《学习论坛》2005,21(12):39-42
“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在新形势下,只有正确认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准确把握正确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才能采取适当措施正确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20.
农村环境冲突事件演化通常遵从“环境问题—农民集体沉默—农村精英导引—环境抗争”的路径。近年来,农民成长因素和外部关注度改变了这样的演化路径,农村环境冲突演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在环境正义观的主导下和“环保精英”的引领下,农民集体沉默的时间缩短,预防型环境抗争呈增加之势;抗争者人员构成复杂,冲突规模增大,负外部性扩散速度快、范围广;环境抗争的诉求由物质补偿提升到权利确认的层次。科学治理农村环境冲突必须直面这些改变,进一步改进治理策略,要在环境正义的视域下,将环境冲突治理融入乡村全面振兴的各项战略举措之中,将环境冲突事件治理与环境治理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