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范跑跑"的言行引发了一场举国的或法律或伦理道德的大批判,但批判的正当性何在?"汶川大地震"已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存在于人们的印记中,这个事件折射出了人性与规范之间的张力。幸福是个人的终极目的,但幸福既具有涉己性也具有涉他性,由幸福的涉他性衍生的是一条公正原理,规范是公正原理的外化形式。人性在完全涉己时是与规范分离的,而只有在人性涉他时才与规范相合。之所以会产生人性与规范之间的张力,在于规范对个体人性的强势模糊了人性的涉己和涉他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人公身上有着他自己的幸福主张。而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幸福从何而来?他们的幸福存在何种裂缝?这种裂缝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弥合的?抚摸幸福之脉络,昆德拉又提出了怎样的伦理主张?本文试析之。  相似文献   

3.
庄子认为安命顺物是得到幸福的途径,游心逍遥即是幸福的状态。从"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到顺物之自然之性,再到"游心于淡"以追求内心体验,都是在承认并接受矛盾对立不可改变的基础上,在主观精神领域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以消解矛盾对立获得幸福感。庄子在充满矛盾对立的现实的基础上强调超然自乐,悠闲放达,给人一种神奇、怡悦、旷达的乐观主义之美。在这异化的社会里,这是想要获得幸福感的个体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4.
涉他契约的本质特征在于为契约之外的第三人创设了契约权利 ,可称之为“涉他性”。尽管严格而言 ,由第三人为交付之契约不具有典型的“涉他性” ,但与向第三人为给付之契约亦具有密切的联系。美国法中的受益第三人合同理论对大陆法系涉他契约理论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尤其对于第三人向债务人的请求权之确定以及第三人对债权人之权利的分析在方法论上亦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疏解《瓦格纳事件》为纲要,对尼采和瓦格纳的关系进行了一次清理。尼采既把瓦格纳看作"颓废"的病人,还把他看作是席卷整个西方的"颓废"疾病之征兆;为了疗治"颓废"疾病,瓦格纳向基督教的"爱"与"拯救"寻求药方,尼采对此大加攻伐,认为其结果势必毁灭"高贵"的艺术和音乐;与之相应,尼采以自己摆脱"颓废"的经历为例,认为在古典的"高贵"和"残酷"中还有另一种"拯救"。  相似文献   

6.
就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存在问题而言,西方自古至今的存在论哲学存在着"对象化"探讨存在问题之局限,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存在论哲学,又因为敞开的无限定过于宽泛,从而不可能对中国人缺乏创造性敞开的文化弊端具有启示,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注重现实和经济活动的具有存在意味的实践哲学中。而否定主义的"本体性否定"通过"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理解中国式的存在问题,可以理解为是对西方过于宽泛的存在论哲学的本体论改造。"本体性否定"衔接中国哲学的"源流合一"思维,将"本体性否定"界定为"批判与创造的冲动与完成这样的冲动之能力的统一",从而将人之于冲动的美学性存在与完成创造的哲学性存在得以安置。"本体性否定"同样通过"共在"概念来阐明存在的社会化和存在的价值确认问题,这就将存在的个人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古希腊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幸福观"体系,主张幸福是最高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强调公民个体幸福与城邦幸福的一致性。德性伦理视野下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建构当代幸福观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重视的是"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人,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学习要靠自己,目的是为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孔子所谓"学"是注重向别人学习;学习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线索,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在用了一个多世纪才演完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悲壮的第一乐章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中国人民掀开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新篇章。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路,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0.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通览孙子对将之"五德"的相关论述,以古鉴今,希望当代大学生能从孙子论将思想中受到启迪,并以将之"五德"的标准努力锤炼自已的品质,把自己培养为一名合格的市场经济大战中的"将"。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笃实躬行,矢志不渝的终生为之奋斗。周恩来的成功是把顺势成才与逆境成才完美结合起来的样板。他主张"邃密群科",对各种学说"深究而悉讨"。他重视德育,勤奋好学,努力锻炼身体,爱好兴趣广泛,力求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设幸福广东视阈下实现“共建共享”基本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幸福广东是和谐共享发展的过程,"共建共享"是和谐共享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实现"共建共享"幸福广东才真正可期。目前制约建设幸福广东最大的因素是地区、城乡贫富差距太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建设幸福广东必须高度关注协调发展问题,实施和谐共享发展战略,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实现幸福生活。只有从根本上缩小区域、城乡发展的差距,缩小行业、群体间收入的差距,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广东"。实现"共建共享"必须重视制度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共同富裕"的社会价值导向,建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为建设"幸福广东"提供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3.
"幸福社会"是目前社会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幸福社会"的构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12年12月30日在西安理工大学举行的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就围绕"幸福社会的价值哲学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的80多名代表就有关幸福、幸福社会、幸福社会的价值、幸福社会的建设等问题各抒己见,既有观点上的交锋,又不乏理论上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中国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都有承诺:"让人民幸福。"经济学所追求的生产财富的"效率"目标是国民幸福的基础,经济学所追求的分配财富的"公平"目标是国民幸福的关键,经济学所追求的享受财富的"共同"目标是国民幸福的核心。让人民幸福是中国当代经济学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康德思想具有重要地位.他设立了三个悬设,即灵魂不死、自由和神的存在,作为自己的伦理学与哲学的基础.他的三个设置,既是一个先天的命题,无须论证,又紧紧依靠于理性.他所设置的神,从其根本上说,就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因此,理性应该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而自由则是对理性的遵循.幸福源于人的世俗的需要,因此,康德并不看好幸福.  相似文献   

16.
亚当·斯密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寻求个人追求利润与社会福利、"利我"与"利他"、"个人幸福"与"整体幸福"的和谐。他提出"利我"与"个人幸福"客观上可以促进"利他"与"整体幸福"。在"个人幸福"与"整体幸福"的优先性问题上认为,在保证市场自由发展的前提下"整体幸福"优先于"个人幸福"。他反对普遍的社会救济,但支持必不可少的政府干预,在具体的福利措施上提出政府要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发展社会教育。他的社会福利思想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初期英国社会发展的特征与要求,为当时英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来的社会福利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传统相声艺术作为民间文化中笑的艺术,其快乐的本质是一种伦理幸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相声进行渗透、提升的结果。面对新生意识形态的文化认同构成解放后"舞台"新相声的基本艺术冲动,"家-国想象"是舞台时代相声艺术实现成功认同的核心机制。进入上世纪90年代,相声在"回归剧场"中开始重建多元认同。当前,电视情景喜剧不仅实现了相声在消费时代的"日常认同再生产",更重要的是为相声艺术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驱动性的媒介经济新框架。  相似文献   

18.
拉康认为,主体是分裂的,主体在自我形成过程中,离不开他者。主体是在不断地与"他者"认同的过程中生成的。主体从出生到真正开口说"我"这一过程,其实是经历了相当不容易的一个过程。拉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体的发生过程,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主体间性的追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实践过程中长期缺位,因此从拉康主题理论视野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言论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美国宪法条款的言论自由为广义概念,包含了"纯粹言论"和"象征性言论"。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是受到限制的,具有相对性。该条款在美国的司法适用中时而宽松时而收紧,均需进行个案裁量,与具体的案情以及社会现实和国家利益考量密切相关。言论自由相对性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一权利在我国的实现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之上。他客观地看待人的诸多本性,其中尤为重视人的自利性、局限性和可塑性,并相应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人人都需要改造"和"培育‘四有’新人"等基本政策取向。同时邓小平从尊重个体的物质需求、维护个体的正当权益和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等方面体现他对人性和人之价值的承认和肯定。他的共同富裕目标也围绕着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个体的活力而展开,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一部分地方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新形势下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必将在继承与创新邓小平人本观的基础上,实现对人性和个体的进一步尊重和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