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在边疆民族地区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及各民族友好相处,还可以提升党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进而筑牢党的执政地位。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做到:一是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任务及内容要求;二是正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的困境;三是积极探索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过程,也是人民大众实践、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内化与外化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呈现出民族性、实践性、时代性、互动性和价值取向性等五个基本特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实现两步:第一步实现内化过程,第二步实现外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和研究中国革命,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使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了可能。不仅如此,为了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毛泽东本人还对马克思大众化的组织建设和宣传方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与通俗化相结合,与群众实践、民族文化、时代特征相结合,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宋一  金雄鹤 《世纪桥》2009,(1):16-18
马克思主义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在东北朝鲜族聚居区传播的特点是:传播主体为朝鲜共产主义者,传播主要对象为朝鲜族青年学生,传播途径与内容广泛。马克思主义在东北朝鲜族聚居区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是:朝鲜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东北封建地主阶级之问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东北朝鲜族聚居区的传播的启示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性;坚持方法与方式相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重要途径。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文化阵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地。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部分。因此,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宗教因素、民族意识、国际因素及经济因素的影响,阻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接受和传播。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正确处理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要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经验的宣传。  相似文献   

8.
侯静 《党的文献》2011,(6):58-62,85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被进步知识分子消化吸收后,在20世纪30年代更广泛地传播开来。学术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围,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等广泛领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学者们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目的任务、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自觉而深入的探索,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必须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民族的表现形式、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还在于他们能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进行正确把握和引导,以保证其健康、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互动发展、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添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党的创立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和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的先进分子在经历了长期的、艰苦的摸索之后逐步走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以及中国共产党从中央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部署;在民众之中,救亡图存和满怀期待的民族心里情绪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得以展开的社会心理背景。这些背景的综合作用构成了此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作出的决策,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使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实现理论的通俗化而不是庸俗化;要注重宣传、教育形式的灵活多样;要形成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整体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了十对基本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十大规律。总结建党以来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对于大力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使命,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问卷、座谈、访谈调研的基础上,对湖北恩施民族自治州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信仰、普及以及着力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的情况说明,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民族地区的推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构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素:普及化、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时代化,既是大众化题中应有之义,也规定着大众化的基本取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属性、历史使命和开放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迫切需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转变观念,抓住重点,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阶段过程中都立足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来发展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道路,兼收并蓄各国文化发展的先进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因此要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大众化和民族化。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传播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定切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计划,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总结这些经验对我们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都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他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民族化和通俗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背景下,重新梳理和总结经典作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和实践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交流和传播过程中既存在互补和融合,也不乏碰撞与冲突,马克思主义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同样如此。要卓有成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走近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具有中华民族的形式和风格,必须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特点,并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情感与心理特征。概言之,中华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土壤,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视角,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当代化是三个紧密相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还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大众化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是理论研究和通俗宣传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作支撑,以获得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支撑。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也面临着理论体系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目标达成等要求,因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应该是依托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科建设双向一体的过程中促进其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