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振华 《学习论坛》2008,24(1):71-73
范蠡在谋国时,助推越国从小到大、由弱至强,促使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晚期的一代霸主;在谋身时,他知利益、懂协调、善统筹,先事农商、后营产业,不数年,积财富巨万.后世人仰慕范蠡的经商理财致富之道,奉他为"文财神".范蠡是中原文化史上著名的智者之一.认识和研究范蠡,对于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原崛起和振兴"豫商"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范蠡的智慧     
张云卿 《前线》2014,(10):125-125
范蠡出身贫民,自幼聪颖好学,常常语出惊人。年轻时的范蠡很落魄,郁郁不得志。因为思想太超前,观点不被常人接受,反落得“癫疯”之名。20岁时结交文种,两人无话不谈。经过磋商,一致认为“窝”在南阳没前景,遂同赴绍兴。 到了绍兴,在会稽山麓找到越王勾践,彼时勾践刚在吴王夫差那里吃了败仗。落难之际,有人来投,求之不得。一夜畅谈,投机融洽。范蠡分析政治、经济、军事形势,认为实现越国复兴,唯有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勾践采纳了他的建议,范蠡因此被拜为上大夫,进入“政治局常委”之列。  相似文献   

3.
正吴兴人在2015年10月29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北京人艺来沪复排演出历史剧《吴王金戈越王剑》,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其中,范蠡成为人们讨论的主要话题。大家熟知的是,历史上范蠡"急流勇退",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范蠡是中国历史上践行做官不要发财、要发财不要  相似文献   

4.
旧小说上常常看到有人说,大丈夫坐不更名、行不改姓。然而古往今来,出于种种原因,更名改姓的事却屡见不鲜,只是动机各不相同罢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辅助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不愿再当官,便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做起了生意。他先改名为鸱夷子皮,后又更名陶朱公,辗转来到现在的山东定陶附近,悄然经营着自己的生意,成为巨富。凭着范先生做官时的名望,甩出范蠡这张“名片”,便足以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何必搞什么劳什子更名改姓?可他  相似文献   

5.
计然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经济学家。他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来调节社会生产、调控市场的人。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卓越的经济学遗产,至今仍值得我们回味,具有古为今用的意义和价值。而我国众多的经济学教材却很少提到他、介绍他,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关于计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对他的主张和事迹作了简略的记述;南北朝时期裴怅所著(史记集解),又对司马迁的记述作了一些注释。计然又名辛研,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范合的老师。他的生卒年代,距今已有两千四、五百年了。(史记·货殖列传)…  相似文献   

6.
盈满也,盛也。传统“持盈论”渊源流长,如《周 易》言“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范蠡言“国家之事有持盈”,老子言“保此道者不欲盈”,孔子言“持满有道乎”,管子言“持满者与天”、“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仍至王船山的“盈而后奋”和曾国藩的  相似文献   

7.
南京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宝地,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在现在鼓楼西北的金川河畔的北阴阳营,就曾居住着一些过渔猎生活的原始居民。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以后,便下令谋士范蠡在现在的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的长干里筑城,历史上称之为“越城”,又称为“范蠡城”,这是南京建城的最早记载,距今已2460年。公元212年,三国时期的孙权在此建石头城,改名建邺,以期成就帝王大业,公元229年,他又把都城建于此地。此后,东晋、宋、齐、梁、陈以及南唐也都在此建立都城。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应天,同年8月诏命天下,以应天为“南京”。随着一代代帝王在历史舞台上的出现和退场,南京城也有过许多别名,如秣陵、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宁、集庆、金陵等等。  相似文献   

8.
古代思想家陈宏谋在《从政遗规》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指出了掌权者应怎样为官、用权、做事。 一、清——清清白白为官。这是对为官者最起码的要求。自古以来,清官都具有廉和公的特点。 领导干部清白为官,廉是根本。古人云:“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贪者,政之祸也,民之  相似文献   

9.
荀 子之学 ,一言以蔽之 ,曰 :“体常而尽变”。天下之道 ,常变而已 ,惟知常方能应变 ,非变不能显常。孔子曰 :“温故而知新” ;老子曰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皆知此意。荀子承此意而拓展之 ,力主持常应变 ,变中显常。体常尽变 ,是荀学的凝聚点及结穴处(归宿处)。荀子常变观的出发点是对“诸侯异政 ,百家异说”的解蔽去惑 ,“凡人之患 ,蔽于一曲 ,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 ,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 ,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 ,百家异说 ,则必或是或非 ,或治或乱”。他认为为治之要在于知道、可道、守道、化道 ,诸侯和百家之失在…  相似文献   

10.
周英杰 《唯实》2009,(5):96-96
自古至今,中国人评价官员一向爱用简单的“两分法”:“贪官”和“清官”。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于“贪官”的无比憎恨,可以说是“必欲食其肉,寝其皮”方才解恨;而对于“清官”,则一律加以敬仰膜拜、感激涕零。  相似文献   

11.
<正>《老子》第十七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领导者的治理水平有四个等次之分,最高境界是“下知有之”,即最高明的执政者治理天下,老百姓只知道有那么一个人,却感受不到他在管理。老子“下知有之”的“无为”思想以被管理者为中心,注重效法天道、地道、人道,实现和谐治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2.
诚 实 守 信 是 中 华 先 哲 们 推 崇 的美德 。孔 子 曰 :“人 而 无 信,不 知其 可也。”墨 子云 :“政 者,口 言之 ,身必 行之。”这 些 名 言 警 句,口 传民 颂 ,流 传至 今 ,足 以 表 明 ,诚 信 ,是 自 古 以 来人 们 所 共 同 认 可 的 立 身 处 世 之 本 ,治国 为 政 之 道 。 在 历 史 上 , 我 国 虽 有 “君 子 爱财 ,取 之 有 道 ”的 说 法 ,但 诚 信 与 社会 经 济 活 动 的 联 系 并 不 紧 密 , 主 要表 现 为 人 们 立 身 处 世 的 原 则 。 而 在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今 天 ,诚信 已 经 渗 透 到 社 会 经 济 …  相似文献   

13.
洗心(随笔)     
久居尘世,不仅要洗脸、洗衣,心也要经常洗涤。心乃人身之本,心乃人身之源,万念由心而生。人生虽有三宝,然无心,何谈“精、气、神”。曾国藩曾言:“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又道: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经常有满腔生意。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古人都知扫却杂念,洗涤心灵,而成克杰、胡长清之流为一己私利,为红颜知己置党纪国法而不顾,究其原因,皆为私欲,为权欲,为色俗。这私欲、权欲、色欲都是心不静,…  相似文献   

14.
“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在世,“怕”是难免的。当官的自然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官有所畏”。“官有所畏”,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越是仕途顺利,越要管好自己注重名节;越是权高位重,越要警钟长鸣抵制诱惑。“官有所畏”古已有之。古语道:“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也有一句警世名言:“做人要记住一个字———怕”;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每思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百姓,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当代学校德育,从总体来看是不成功的。但对为什么不成功,其症结何在,人们有不同看法。相当多的同志把它归咎于十年动乱和左倾思潮的影响。我觉得这种看法是肤浅的,是缺乏历史眼光的。我认为,当代德育之所以费力很大,效果却不佳,受传统文化、传统教育非个性化倾向的影响,是主要原因,或者说是症结之所在。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角度讲,二者有先后之分,更有源流之辨。古代是“源”,当代则是“流”。古人云:“欲审其末,当溯其源”。因此,搞清古代学校德育非个性化倾向形成的原因,以及古代学校德育非个性化倾向对  相似文献   

16.
秉笔书史,取信于世。这是历史工作者必须恪守的一个原则。近读《资治通鉴》吴兢撰史的事,更觉珍重。“通鉴”六七四八页载;著作郎吴兢撰《则天实录》,言宋璟激张说使证魏元忠事。说修史见之,知兢所为,谬曰:“刘五殊不相借!”兢起对曰:“此乃兢所为,史草具在,不可使明公枉怨死者”。同僚皆失色。其后说阴祈兢改数字,兢终不许,曰:“若徇公请,则此史不为直笔,何以取信于  相似文献   

17.
“ 狼 来 了” 的 故 事 妇 孺 皆 知 。但 正 如 一 句 广 告 词 所 说,狼 来 了 并 不 可 怕, 失 去 诚 信 最可 怕 。 两 千 多 年 前 孔 老 夫 子 就 说 过:“ 人 而 无 信, 不 知 其 可 也。” 管 子 也 有 言 曰:“ 诚 信 者 ,天 下 之 结 也。” 这 二 位 先 哲, 分别 把 讲 诚 信 当 作 做 人 的 根 本和 治 理 天 下 的 关 键。 看 来 从 古到 今诚 信 都 是 不 可 或 缺 的。否 则, 由 此 带 来 的 损 失 是 难 以弥 补 的。 经 商 自 然 也 是 如 此。 据 传 媒 报 道,在 过 去 的 2003年 由 于 一 些 厂 家 和 商 家 不 …  相似文献   

18.
[原文]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今,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汉书·杨震传》)[译文]杨震任东莱太守,他去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从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在昌邑当县令.王密前往拜见,至夜,从怀中取出十斤金子赠予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王密说:“夜里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走了出去.[小议]行贿受贿,是一种肮脏交易,因而往往是在两者之间暗中进行.“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是这些人的一种普遍心态,以为没有第三者知道,行贿者不觉汗颜,受贿者心安理得,因而都有恃无恐.作为封建官吏的杨震却认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种廉洁自律的品德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19.
“朱毛红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 “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朱毛红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 “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