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指责中国,但是人民币汇率在1995~2002年期间并不是美国政府对华经济政策中的核心问题。此后中美两国人民币汇率之争的背后,是汇率政治即美国政府、国会以及相关利益集团之间在汇率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博弈。文章认为,日趋紧密的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美国的汇率政治,证明了在非对称相互依赖关系中,也存在着依赖较小的一方无法凭借其在经济相互依赖中的有利地位,通过使用经济手段,将经济影响力转化为政治影响力,进而对依赖较大的一方形成权力的情形。而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者和美元本位制的重要支柱。但是这种制约作用也是有限的,且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为此,中美双边经济关系要从根本上摆脱美国汇率政治的制约,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加强双边金融合作等途径。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伊始,美国对中国发起了汇率外交攻势,这既有敲打中国的战略谋划,也有利益集团政治的复杂背景。国外学者从开放、制度和国家一社会的视角研究了利益集团的汇率政策偏好、利益集团将其转化为政策产出的机制及所面临的约束,但其研究方法、对象、层次和视角存在一定的不足。利益集团之所以能影响美国对华汇率外交,是因为基于美国政治体制的汇率政策决策。实践中,美国保护性经济利益集团和"院外援华集团"围绕人民币汇率展开了激烈博弈,中国相关经济利益集团也通过本国政府寻求影响。为化解汇率外交压力,中国需在微观层面巩固和扩大"相容利益",以争取更多美国利益集团的支持;在宏观层面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有理、有据、有节地坚持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注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美之间围绕人民币升值问题所进行的争论和较量已趋于白热化.本文认为,美国力压人民币升值行为在本质上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美国有明显的政治战略和利益追求.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应理智和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以求得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日本是"人民币升值论"的主要炮制者与贩卖者,并从四个方面分析日本鼓吹"人民币升值论"的意图,进而论述日本鼓吹"人民币升值论"在国际社会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瓦解至今,东南亚国家的汇率制度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改革与变迁.在旧汇率制度下,东南亚国家的名义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有其显著的特点.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南亚国家都放弃了原有的"软性"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采纳了有管理的或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汇率制度表现出程度不同的"高频钉住美元"和"低频钉住美元"的混合模式的特点,并面临本币升值的压力.新自由主义理论所鼓吹的"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不符合东南亚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翻开战后日美货币史,仿佛是一部日元兑美元的升值史。二战之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日本于1949确立了1美元=360日元的单一汇率,这一汇率在当时就是一个带有相当“升值”性质的汇率。可日本竞然实行了20多年,直到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应付美元危机,不得不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用美元兑换黄金,并对进口商品增加10%的附加税,即著名的“尼克松冲击。”在美国的压力下,1971年12月日本被迫宣布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换308日元。1973年2月,新的美元危机又迫使美国和日本放弃了固定汇率制,日元对美元汇价突破了300日元,从此开始了美元大幅度的贬值,日元大幅度升值的进程。(祥见表1)  相似文献   

7.
刘洪 《新民周刊》2012,(26):23-23
IME最近公开承认人民币被"适度低估"。这种巨大转折,形同向中国"认错"。过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扮演着中国金融"教师爷"的角色,动辄指责中国金融政策,经常批评人民币"显著低估"。在某种意义上,在过去几轮对人民币汇率的攻击上,IMF是美国的助手兼帮凶。但颇值得关注的是,IMF立场最近似有新的变化,开始公开承认...  相似文献   

8.
2001年以来,印尼盾兑美元汇率或升或贬,经历了震荡、贬值、平稳、升值四个发展阶段。印尼国内的经济政治发展是这一时期印尼盾汇率变化的内因,美国经济波动、国际油价涨跌是印尼盾汇率走势变动的外因,偶然性因素的突发使印尼盾的运行变得更加复杂。由于印尼强劲的经济发展、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美国经济恢复乏力,"美元趋弱、印尼盾走强"成为印尼盾汇率未来走势的主线。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升值自2003年2月以来成为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其原因与其说是经济的,不如说是政治的.本文从美国政治角度探讨了人民币升值问题是如何变成一个问题以及该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在东亚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估算发现,"人民币区"正在东亚区域内日益显现。文章认为,"人民币区"的出现源自中国在区域内所构建的贸易往来和产业资本投资网络,以及中国因综合国力提高所增强的地缘辐射能力,而非金融危机后的暂时性存在。因此,虽然中国在东亚地区尚不具有货币操纵的权力,但可以通过贸易分工、资本投资网络以及金融外交来巩固并强化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货币依赖,以弱化美元"超级特权"对东亚地区经济平稳运行和货币政策自主性所施加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纷纷加强对汇率的关注程度。受多种原因的影响,日元汇率自2000年至今仍处于不断波动之中。大体而言,日元汇率的变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至2002年),自2000年日元汇率受国内经济的影响,虽然间或出现局部反弹,但总体呈现贬值趋势;第二阶段(2003年至2004年),随着美元强势货币政策的弱化,日元汇率进入升值阶段;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自2005年以来受世界对美国的货币政策预期及美国经济状况的好转的影响,日元汇率结束升值态势呈现贬值趋势,进入2006年日元汇率仍呈下降趋势。本文将分析三个…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越南自1989年汇率并轨后至2012年间越盾汇率的变动趋势及汇率制度的演变,分析了不同时期越南实际实行的汇率制度。和中国一样,革新开放后越南的汇率制度变革整体上也是成功的,为经济的转型与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目前管理浮动汇率制的框架下,越南形成了单一钉住美元为主的汇率制度,这使得越南成为继中国之后新近加入"东亚美元本位"体系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欧盟与中国相互成为最大贸易伙伴,欧元也成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主要权重货币,欧元汇率变动对于双边贸易均衡及贸易结构均产生很大影响。本文采用1999-2008年间汇率波动和商品贸易季度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并构建误差修正模型(ECM)对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欧不同种类商品贸易长期和短期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①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欧元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双边贸易影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作用显著,但各类商品的汇率弹性存在较大差异;短期均衡关系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金姬 《新民周刊》2012,(36):82-83
相信未来,纽崔莱产品品类会更多,产能会更大,而且质量也会得到一如既往的保障。当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速趋于缓和、很多企业都面临"过冬"压力之际,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却在9月4日宣布增加投入人民币6亿元,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第二生产基地,并在江苏无锡建设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安利此次逆势而为,是...  相似文献   

15.
周海霞  王建斌 《德国研究》2011,(1):39-47,80
本文使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德国报刊<时代>和<明镜>中经济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形象话语束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中国形象在整体话语束层面具有动态变化特征,可以分为中国经济模式被质疑、得到初步认可和被视为威胁三个阶段;在特定子话语束层面如房地产经济泡沫、人民币汇率和能源饥渴问题等显示持续性特征.两个层面的分析都表明德国媒体中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俄罗斯转轨期间汇率的实际数据和汇率制度的安排,对俄罗斯外汇制度的改革进程进行分析,并且讨论不同阶段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原因以及汇率改革后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俄罗斯汇率制度自由化改革,首先是实现经常账户自由化,然后实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俄罗斯汇率制度的安排,也从开始的不可兑换到国家内部可兑换,然后发展到"汇率走廊"制度。在"汇率走廊"制度不再满足需求后,俄罗斯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最后,在经济好转和外汇储备充足的情况下,俄罗斯实行了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们认为俄罗斯的汇率政策选择应该更多地参与区域与国际协调,这样才能更好地应付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7.
俄乌冲突爆发后,人民币在俄罗斯经济中迅速扩大了使用,推动俄罗斯货币领域发生了结构转型,甚至有人用“元化”来概括这种新现象。文章在梳理俄方相关叙事的基础上,主要根据俄罗斯官方数据定量刻画了人民币在俄罗斯的使用情况,并对其推动因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人民币的扩大使用主要体现在强制性高的主权领域以及俄罗斯贸易商的支付货币转型,而在居民和一般企业的存款和资产配置中的地位仍微不足道。俄乌冲突背景下人民币扩大使用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实力提供的竞争优势。包括“卢布化”在内其他选项的不可行也决定了俄罗斯不得不进行有利于人民币的“货币转型”。人民币不仅是一种去美元化的工具,还对俄罗斯经济在高压制裁下保持基本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近期尚无意放开资本账户让人民币自由进出国境,这决定了人民币在俄罗斯作为资产保值增值和投资工具的可能性有限。另一方面,随着俄罗斯离岸市场人民币资金池扩大,其反向作用于我国内汇率形成乃至金融稳定的风险也将增加。制裁本身也为中俄金融和经济合作设置了诸多限制。所以,俄罗斯的“去美元化”不可能是完全的“元化”,人民币在俄罗斯的扩大使用也不会威胁美元在国际货币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1997年爆发了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本文在简单回顾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基础上,特别从汇率制度的角度,结合金融恐慌论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来分析我国当前汇率制度的现状、优点及缺陷,从而阐明人民币汇率从单一钉住美元向钉住一篮子货币过渡,建立与市场相吻合的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防范货币危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1945年,因日本占领和美菲政局的影响,菲律宾掀起一场不同于以往的经济民族化运动。这一运动既影响到菲律宾的华侨零售业者,也波及到除美国外的其他外国商人。此时,美国正准备应对菲律宾的独立,菲律宾的极端民族化趋势令美国政府担心将来自身在菲利益受损。在菲律宾即将独立的敏感时刻,中国外交官员和侨领积极与美国政府交涉,终于通过美国的干预暂时缓解局面。这场未果的经济民族化运动,折射出1945年的亚太局势、美菲关系和菲律宾的政坛纷争。  相似文献   

20.
龚秀国  姚山 《欧洲研究》2015,(1):130-143,8
自2004年以来,随着欧盟东扩以及国际市场风险不断加剧,中国公司不断增加对欧盟的直接投资。本文认为,中国公司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因就是在欧盟获取或建立一种"真实选择权"以规避日趋扩大的国际市场价格风险与汇率风险。由于近年来人民币"对内贬值而对外升值"状况不断恶化,中国公司面临的国际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取欧盟"真实选择权"的价值增大,进而刺激中国公司扩大了对欧盟的直接投资。并购欧盟较先进企业也可以增加该"真实选择权"的价值含量,所以中国公司对欧盟直接投资大多选择了并购模式。文章使用2004-2012年间中国公司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动态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相关结果证实了"真实选择权"理论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