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给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批又一批新的发展机遇。今天,世界上已有众多的经济战略问题研究专家断言:未来最有希望的世界经济新的增长区在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又在东亚地区,东亚地区又在中国,中国又在长江经济带。 长江中游——华中地区以其承东启西,联南结北的地理优势,构成了我国东西南北、水陆空讯交汇的十字路口,又有武汉、长沙、合肥、南昌、郑州等中  相似文献   

2.
一、从世界范围和全国范围看长江流域地位 头几年,世界上就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太平洋世纪,有的甚至说,是中国世纪。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最有希望、最受关注的地区是亚太地区;亚太地区中最有希望、最受关注的地区是东亚地区;东亚地区中最有希望、最受关注的地区是中国;中国最有希望、最受关注的地区是长江流域。我认为,中外有识之士的这种看法是有根据、有道理的。我想补充的是,长江流域最有希望、最受关注的地区是以上海浦东新区和上海为发展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相似文献   

3.
亚太地区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心,随着中国在地区中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越来越成为亚太经合组织中极其重要的成员2012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在世界经济增长与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安全环境均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4.
<正>亚太地区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心,随着中国在地区中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越来越成为亚太经合组织中极其重要的成员2012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在世界经济增长与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安全环境均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5.
长江是我国的最大河流,贯通我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跨越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干流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几百条大小支流辐射南北,延伸到8个省、自治区.它的流域面积180万K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5,而人口密集,占全国总人口的1/3多.流域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矿藏丰富,水资源也比较充沛.年入海水量近1万亿m~3,占全国的37%,水力可能开发量2亿KW,占全国的53.4%.全流域的工农业总产值各占全国的40%.有人认为,未来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区,就世界范围来说是亚太地区,就亚太地区来说是中国,就中国来说则是长江经济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6.
1993年11月20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了非正式会议,发表了《经济展望声明》,认为即将进入21世纪的充满活力的亚太地区,必将在世界经济中起重要作用。西雅图会议的召开本身就意味着亚太时代即将来临。那么,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目前的经济格局是怎样的?今后在这个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角斗场上,美日两个超级经济大国谁将唱主角,我国又将采取什么对策?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我国著名的亚太问题专家黄范章教授。 记者:黄教授,您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形势有着透彻的了解,请您向读者介绍一下目前亚太地区的经济格局好吗? 黄教授:好的。在东亚以及整个亚  相似文献   

7.
对于美国来说,最重要的战略问题是,是否愿鼓励一种情况出现:台湾政府依仗美国支持,觉得没有必要和中国讨论统一的问题.假如是这样的话,中国和台湾发生武力冲突的危险就会越来越大,美国将被卷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友邦和盟国看不出双方朝着武力冲突走有什么好处.……  相似文献   

8.
由于东亚地区战略地位上升,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返亚洲"。美国东亚战略做了新的调整,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在东亚的军事优势、试图主导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推行积极的东亚参与外交。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涉及对华强制性接触、单边压力下的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尽管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形成一定的压力,但是应该理性看待其影响的限度。  相似文献   

9.
亚太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更是带动新一波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亚太地区内贸易与投资关系非常密切,是维持这一地区经济增长的保证。据统计,这一地区区内商品贸易比重从八十年代初的60%上升到70%,产品结构也从垂  相似文献   

10.
4月上旬,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武汉隆重召开.上海市计委总经济师胡延照,从世界经济格局与走向的大角度,畅谈了浦东开发开放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等问题.他突出强调,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机遇不会太长,时间在15—20年之间,而不是整个21世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机遇只有15—20年”胡总经济师在报告中,首先用长波理论,精辟分析了世界经济形势对上海、浦东以及长江流域经济的影响.他说,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进入9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亚太地区经济一枝独秀异军突起,已逐步形成从俄罗斯的海参崴—图们江经济开发区—朝鲜半岛—环渤海湾—日本沿海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台湾—闽南金三角—华南经济圈—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经济起飞带.这一地带目前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最活跃的地区.他接着说,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其特点:重新转移首先是生产转移,再是增长中心转移.“目前东亚经济高速发展,正在形成东亚经济带.东亚地区将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和贸易基地”.有人认为,就世界范围来说,未来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区,是  相似文献   

11.
中国领土960万平方公里,但若从东北大兴安岭到广西十万大山拉一条直线的话,这条线的东南方就是我国主要的人口密集区和工业发达区;这条线的西北方则基本上是我国的大山区、沙漠区、高原区,人口稀少。所以有人说,中国的地理中心在兰州,经济中心却在武汉。在中国地图上,以武汉为中心,以12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弧,则中国的主要工业发展区可以基本上包括进来,即南有粤澳港、北有京津唐、东有宁沪杭、西有渝蓉贵(贵阳),只甩掉了一个东北辽沈阳。武汉的这个“中”就有它特殊的战略意义:交通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越不过武汉,武汉都是个当然的桥梁。武汉的这种交通优势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武汉乃九省之通衢,雄楚之重镇,饱含着中国人民御外辱、争发展之艰辛,见证了新中国的伟大业绩。而熟知武汉的人都知道,六渡桥乃武汉的中心和黄金地带,也是武汉之标志性城区,它南临长江和汉水,东邻江汉路,西接著名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北边则为武汉的腹心地带,孙中山先生铜像一直矗立在此。六渡桥的地位就好像重庆的解放碑、南京的  相似文献   

13.
江水文化乃武汉诸文化之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闸东山  陈玲 《学习与实践》2005,(8):48-50,60
武汉正在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然而武汉的文化特色究竟是什么?虽然武汉官方近几年几乎每年都组织一次专家讨论,但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事实上,理论家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实践者则往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人说武汉是一个移民城市,文化没有个性;有人说没有  相似文献   

14.
武汉文化与其他城市文化的区别在哪里?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以为这实际上是三个问题:第一,武汉文化的基础是什么?第二,武汉文化属何种类型及其如何演化?第三,武汉文化的独特之处何在?弄清了基础,就比较容易弄清其类型及演化,弄清了前两个问题,再与其他城市一比较,也就显现武汉文化的独特之处了。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记者王昆报道如果美国经济增长在2007年减缓,那么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由什么推动呢?在历经了亚洲经济危机10年之后,这一地区是否又将再次在经济震荡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呢?亚太地区是否已经学会了在高油价下生存?中国给亚太地区的贸易国家们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不断上升的油价,  相似文献   

16.
张全生 《传承》2010,(24):128-129
近年来,随着东亚地区经济的逐步攀升,东亚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备受关注。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以及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凸显出来,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东亚地区多边安全问题直接涉及我国的国家利益。东亚地区的现实安全局势复杂不稳定,引起中国对东亚地区多边安全的利益关切,而中国在地区多边安全上的影响又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现在美国把更多力量转移到亚太地区,这实际上是对国际格局变化的适应措施,属于一种正常的战略调整,算不上什么惊人创举,不值得沸沸扬扬的一番折腾奥巴马担任总统后,一直着力调整美国对外战略和政策,亚太地区则是其调整的重点。2011年11月以来,美国接二连三打出调整亚太战略的"组合拳":亚洲各国密集高访、驻军澳大利亚、拉拢东  相似文献   

18.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党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逐步形成,党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举国一致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也在日益发展。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武汉市提出并实施“和谐武汉”建设战略的第二年,“和谐武汉”建设进程如何?有什么特点?难点是什么?应如何加以推进?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个半裸的女子泡在水中说“爱我就来泡我”,一小孩看到武汉某公交车身上的这则广告,就问妈妈是什么意思?因家长觉得广告词太低俗,难以启齿,不便给小孩解释,—较真就将公交公司告到工商部门。欣闻在工商部门的干预下,“爱我就来泡我”的车身广告词已改为“威宁温泉欢迎您”。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开放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就范围来说,全方位中有重点;就布局来说,多层次中有先后;就内容来说,多方面中有选择;就方针来说,灵活性中有原则,这四个特点构成了邓小平开放观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