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历来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央都要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会推动我们的事业出现大变化、大发展。”事实的确如此。纵观历史,展望未来,是否重视学习、勤于学习,是一个政党的生命力所在,是一个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之所以能在20世纪从贫穷落后走上富强之路,是同三次学习热潮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迎来了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带来了中国社会阶层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新民主主义社会“四个阶级”的社会阶层构成,体现了党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尊重,有效地维护了制度变革中的政治秩序.伴随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实施,原先的阶层关系开始出现变化,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阶层结构向社会主义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变.建国初期社会阶层变化是执政党整合社会阶层利益的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共识奠定了阶层关系调整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和阶层关系的重大变化能够平稳和顺利地实现,是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建立的结果.建国初期阶层关系变化产生的政治秩序,并没有合乎逻辑地在执政党意识中衍生出维系稳定的思想理念,留下了历史的隐患.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次飞跃性成果,明确提出了当代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入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研究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深化学理依循、创新研究方法、拓宽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的历史方位与社会主义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些年,有人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原理,认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前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基础,走向社会主义似乎是“历史的误会”。针对这一论点,有人则罗列了许多数字来证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前已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而非历史的误会。后一种观点的结论虽然不错,但对问题的论证分析尚嫌简单和一般。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正值秦汉时期,前后持续了400多年。中国在国际上通用的英文名字“China”可能就来自于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的秦朝。接下来,汉朝统治了很长时间,以至于从此之后有了“汉人”一点。在随后的3个世纪里,汉朝的影响力波及到  相似文献   

6.
人生不能尽如人意,譬如,升官、发财、年轻、美丽、快乐、聪明……等等好处,谁都想全部拥有,可谁都无法全部拥有:官升了,却不年轻了;财发了,反而快乐不起来;美丽倒是倾国倾城,聪明则未必见得。于是很多人感慨:人生苦短,造物弄人。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一个穷人给富人当长工,总是无忧无虑地边哼小曲边干活。富人觉得不可理解,就有意赏给长工一块沉甸甸的金子,想试一下长工是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资本主义整体考察的角度,概述了20世纪百年间资本主义演变的五个发展时期,指出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紧紧跟踪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从理论上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作出准确的理论概括,逐步改变我们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研究滞后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百年来,在党内规范性文件中一共形成了“三个历史决议”,尽管时代不同,但目的相通、精神相契,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包括持续总结党的奋斗经验的历史逻辑、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的政治逻辑、延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接续开拓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逻辑。“三个历史决议”,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显现了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明显 《新视野》2004,(3):40-41
在20世纪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15次代表大会,各次大会的历史影响与作用各不相同,关键在于纲领和旗帜,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能否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
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三位伟大人物金冲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即将交替的时刻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大会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展望下世纪五十年的发展前景,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二十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各自有着内在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同时它们相互之间又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作为理论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在逻辑证明,需要着重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以及这一理论体系迄今为止所包容的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道路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在逻辑证明,需要着重深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选择这样一条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的主题、本质、内涵、目标是什么。作为制度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在逻辑证明,需要着重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依据、基本内容、内在本质和主要特征等重大问题,从而深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首要的是通过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革命党,共产党制定了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把协商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协商的统一战线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建设和改革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作为执政党,共产党继续推动统一战线的协商民主实践。改革开放后,我国统一战线协商民主不断发展完善,与此同时,协商民主实践逐步超越统一战线范畴,形成了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制度和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力地助推了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3.
诱惑与困境--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内在矛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义勤 《理论学刊》2004,(4):110-1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对于这种转型文学界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以90年代中国文学内在矛盾的分析来探讨其真相并澄清某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逻辑"的分析,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重要问题,它既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目的为何"、"如何实现"等三个问题构成了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出发点,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生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主题逻辑"、"过程逻辑"等三大逻辑,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共同承载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15.
李宁  杨丽 《学习论坛》2020,(1):20-25
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特殊历史时期,分析了人民和领袖之间的关系,重申了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认为凸显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必须以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价值指向,并且认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进而明确了改革和革命、建设之间的关系。邓小平人民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精神品格,是对毛泽东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和发展思路,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20世纪发展中的“世界历史意识”李荣海蒋立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①世界发展出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②的开放趋势。中国的20世纪,...  相似文献   

17.
在这跨世纪的重要历史时刻,回顾和总结百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对于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高度,展望和预测21世纪,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能否正确对待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一个关系自身命运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践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中国掀起了一次农村建设的高潮。这次农村建设以《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为指导纲领,以农村人民公社为组织形式,进行了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工具改革与农业机械化以及兴办农村工业等农村经济建设,还进行了包括大办公共食堂、托儿所、幸福院等福利设施,兴办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事业以及建设共产主义新村等农村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次建设以美好的愿望开始,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失误,最终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可以为21世纪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国际格局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动,每次变动都伴随着大国利益的重新调整。在这三次变动中,美国从一个新兴大国最终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中国也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开始了艰难的民族复兴历程,最终成了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国。每次格局的变动,美国都是积极参与,而中国更多地是被动参与,但中美两国都从中受益。在变动中,中美关系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情与仇的关系,反过来又影响着国际格局的变动。  相似文献   

20.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认识,经由革命建设实践的确证完成了由理论自发到理论自觉的彻底蜕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经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确证完成了理论自觉的接续提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完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确证树立起坚定的理论自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