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农业正面临着“三个不可逆转”(即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的农业如何面对现实、面向现代化,以争取新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舆论界的热点问题。读了本期发表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卢良恕先生的文章,可能会使您了解到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铁军  孟筱 《新东方》2010,(2):72-74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要求“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现代化不可逆转的必然过程。  相似文献   

3.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战略提升”。就行唐而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在“新”字上下功夫,必须在“构建新农业、发展新工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上求突破。构建新农业新型农业是  相似文献   

4.
当前,县乡财政基本上统揽着县乡一级政府收支,其财政战略举措直接关系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长远发展以及实施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成效,因此,实施一揽子促使经济增长的短、中、长期财政战略,既迫切又必要。一、实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促使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已进入“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历史时期。在目前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尚不能完全适应阶段性变化要求,表现在市场约束增大、农产品相对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关…  相似文献   

5.
“两个飞跃”与山西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郑社奎“两个飞跃”是邓小平伺志对我国农业改革的战略构想,他曾精辟地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相似文献   

6.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应按照稳定提高第一产业、改造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思路推进。——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三大战略联合推动,使其相互促进,使一部分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引导农民优先发展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值高、创汇率高的名特优新产品,大力发展经果特色产业。结合退耕还林(草),实施“以生态换粮食、以林畜产品换粮食、以经济作物换粮食”的“置换粮食”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策划和实施优质粮油基地、名优水果基地、优质畜禽基地、特种水产基地和相关产业化项目建设,培植50个具有专、精、特、优、新竞争优势的龙头  相似文献   

7.
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如何破解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慢难题?近年来,广西按照“调结构、上规模、优产品、强产业”的总体思路,全面推广“三免”(水稻、玉米、冬季马铃薯免耕栽培)、“三避”(避大雨暴雨、避高温曝晒、避严寒霜冻栽培)和“三位一体”生态技术,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和“三农”发展的突破口,精心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了新突破、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是我国较长时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因而村庄空心化和农业女性化也将是我国农民家庭经营与农民合作社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状况.本文以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省区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男工女耕”状况下留守妇女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困境,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农村妇女的行为特征、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并提出了发展以留守妇女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合作社转型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路翀 《群众》2011,(12):67-67
建设新型城镇,是万石发挥城镇优势、实现跨越新发展的迫切要求。面对诸多制约因素以及周边竞相发展的压力,我们提出“生态立镇、工业强镇、农业富镇、市场兴镇、和谐稳镇”的发展战略,力求把万石打造成“四大功能区统筹发展、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宜兴北部科学发展特色门户镇,争取在全市率先建成幸福镇、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2000年以来,中共海南省儋州市委确定了“突出‘一个主题’(富民为本,加快发展),围绕‘三个增加’(增加农民收入、增加集体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实施‘三市二区’战略(建设农业现代化先行市、工业新兴市、海洋渔业强市和建设生态特色旅游区、西部商贸中心区),启动‘中小大’示范工程(即发展中小城镇、小康村、专业大户),注重抓好外引内联,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富裕、文明、稳定、优美的新儋州建设步伐,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世纪”的工作思路,按照“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1.
刘双双 《群众》2020,(11):31-3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正在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胥爱贵 《群众》2020,(18):44-4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自战略实施以来,顶层政策设计持续完善,基层探索实践日益丰富。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带好头、领好向”的殷切嘱托,立足“三个高位”,努力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先行探索,作出示范。  相似文献   

13.
“两个调整”为新世纪人事人才工作奠定基础“九五”时期我国的人事人才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显著成绩。五年来,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握机遇,科学布局,与时俱进。在建设发展“三个制度三个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关于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的要求,提出了人事工作“两个调整”的改革思路,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开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积极调整人才结构,组织实施西部人才开发战略,全面加强“…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一优二高”农业的调查与思考赖义金一中央和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发展“一优二高”农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县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发展“一优二高”农业方面,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主要从三个层次上进行调整。一是...  相似文献   

15.
破解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三大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三个“新”,同时又是横亘在工业化道路上的三道“坎”。破解这三大难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症结,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选择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和谐统一;选择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处理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实现我国城乡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6.
“十五”期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加快发展,富民为本”的工作方针,突出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个中心”,主攻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两个重点”,抓好农村小城镇、生态环境、农业基础设施“三大建设”,实施科教兴农、综合开发、城镇带动、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非农化、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贯彻上述指导思想,要在着力加快发展的同时,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这两个事关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柴志英 《前进》2000,(10):38-39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之举。如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及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从指导思想上跳出以粮为主和传统农业的圈子,做到五个转变:(1)转变县、乡领导干部催种催收的旧观念,树立研究市场、强化服务的新思想,组织和领导农民参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大力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2)转变“温饱型农业”旧观念,树立“致富农业”的新思想,真正把农业作为农民勤劳致富奔小…  相似文献   

18.
陈永贵 《政策》2000,(3):22-23
最近几年,荆门市针对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从战略高度着眼,突破难点,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新的发展。 一、实行产品、产业裂变升级,突破农业经济长时期低水平发展的难点 针对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一是优化品种结构。1999年,全市按照“调粮、减棉、扩油、增多”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加快发展湛江“三高”农业的思考何辉发展“三高”农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把农业和农民推向市场,推动我国农业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快速前进。“三高”农业,首要的是高质,必须在高质的基础上争取高产,才能提高农产品...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中学生,对繁荣的商业、宏伟的建筑,先进的科技,有不少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而对提供他们衣食之源的农业却极少了解。针对城市学生对农业的知识空白和陌生,我认为通过《经济常识》第三课的教学,应该使他们心中有“农”。在教学中,我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注意了四个“结合”。一、基础知识和客观事实相结合。我国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概况;二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农业继续稳步发展的出路;三是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这些基本道理,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