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货膨胀持续恶化,调整措施逐渐趋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9年拉美经济陷于滞胀的严重困扰之中,在经济陷入停滞的同时,通货膨胀持续恶化,形势十分严竣。1989年是拉美3位数高通货膨胀的连续第3个年份,并且有可能创下80年代、甚至战后拉美通货膨胀的最高记录。拉美通货膨胀日趋严重的主要特点是:(一)阿根廷、巴西、秘鲁等高通货膨胀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呈恶性发展的趋势。从年初开始,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犹如脱缰之马,处于失控状态。阿根廷的消费物价指数在6月和7月先后上涨114.5%和196.6%。截至8月份,该国当年消费物价指数累计上涨2815.7%,12个月的消  相似文献   

2.
自1981年起,随着通货膨胀的加速,拉美的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跌到历史最低点。笔者认为,拉美经济的这种状况是各国为对付外债危机所实施的政策的直接结果。拉美债务的起因 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暂停偿还外债的决定,使拉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商业银行意识到,由于70年代拉美地区大举借  相似文献   

3.
1992年拉美形势讨论会日前在京举行。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来自外交部、中联部、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及新闻单位的学者、专业人员约90余人参加了为时两天的讨论会。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拉美经济形势学者们在发言中指出,80年代末90年代初拉美经济从长期停滞和衰退中开始复苏,1992年继续保持了缓慢恢复的趋势:大多数拉美国家通货膨胀率下降;财政赤字减少,有的国家如智利、墨西哥财政实现盈余;最大的债务国巴西与债权银行达成重新安排外债的协议,使整个地区的外债压力减轻,债务危机已经渡过,但债务问题依然存在;外部资金在上年实现净流入的基础上继续大  相似文献   

4.
墨西哥反通货膨胀战略的几点启示王绪苓战后几十年来,墨西哥政府重视宏观经济平衡发展,与拉美其他国家相比,通货膨胀率一般较低。在经历了50~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且保持低通胀率之后,7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同时通胀率不断上扬;1982~1987年经济衰退伴随...  相似文献   

5.
1992年5月14日,世界银行拉美与加勒比地区局局长罗平章先生和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华而诚博士来我所访问,就拉美经济等问题同所内外学者和科研人员进行了交流。罗平章先生从世界银行工作的角度,谈了自己对拉美80年代经济危机以及目前调整改革的看法。他首先简要介绍了拉美80年代的经济情况。他认为,撇开社会政治因素不谈,造成拉美“失去的10年”的经济方面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一是外债问题。拉美国家外债数字庞大,1982年为3300亿美元,1991年为4150亿美元。利息占外汇收入的比重,1982年已突破  相似文献   

6.
拉美决策者长期以来面临着以下争论:1.通货膨胀政策。拉美的通货膨胀率始终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在制定反通货膨胀政策的过程中,决策者面临着两种选择:正统的金融控制或非正统的休克疗法。有效的政策应该是合二为一。2.财政政策。这方面争论的核心是:利率应保持在什么水平上。换言之,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应该是正还是负?低利率能鼓励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拉丁美洲国家通货膨胀率之高居当今世界之首。通胀率的不断上升不仅制约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政局的稳定。近年来,不少国家制定计划,采取措施遏制通货膨胀的发展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一拉丁美洲国家的通货膨胀由来已久,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到50年代末已相当严重。从1957年起该地区的消费品价格指数的上涨速度不断提高,1962—1966年达到30%。但那时只是发生在少数几个国家,如阿根廷、巴西、智利和乌拉圭。1961—1965年在巴西,1965—1970年在乌拉圭,由于通货膨胀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率已超过60%。从  相似文献   

8.
在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拉丁美洲国家已经进行了长达六年之久的经济调整。时至今日,这一调整进程还远未结束。1983~1984年工业国经济的复苏,拉美国家的政策调整和国际商业银行在处理债务问题上采取的某些灵活做法,都有助于缓和当前拉美国家面临的这场经济危机。1986年,拉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8%;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通货膨胀率为64.6%。但这并不意味着拉美经济已经摆脱了危机的困扰。事实上,大多数拉美国家仍在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9.
拉美债务危机目前虽有缓解,但4230亿美元的债务仍是它们发展经济的沉重负担。现仅就拉美债务危机的成因和发展趋向谈谈自已的粗浅看法。关于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酿成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的原因主要有:拉美国家经济发展过快、借债过多、用债不当、管理不善、国际贷款利率提高、贸易条件恶化、债权国和商业银行中止贷款等。拉美主要国家在60、70年代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不顾国力,大举借债,70年代后外债猛增,从1976年的960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2880亿美元,有的国家债务年增长率高达57%。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前期(1980—1984年)的拉丁美洲经济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各国经济急剧恶化,出现了自三十年代大危机以来从未有过的严峻局面。许多国家工农业生产下降,财政赤字增加,物价大幅度上升,失业人数激增,外债负担加重,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逆差。二是各国为了渡过难关,作出巨大努力,在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上进行了多方面调整。随着西方经济的复苏,拉美自1984年开始摆脱这一险峻局面,估计全年可取得1—2%的经济增长率。木文拟就上述两大特点以及如何认识八十年代头几年拉美经济恶化的问题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1.
进入80年代以来,外债成了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主要障碍,也给世界经济带来较大影响。估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仍是拉美国家的一大难题。一、形势严峻 1987年拉美外债总额已达4,100亿美元,约占拉美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  相似文献   

12.
拉丁美洲受通货膨胀的难扰为时已久。从五、六十年代起,拉美的通货膨胀率就是世界最高的。七十年代以来,形势日趋严重,消费物价的年平均上涨率扶摇直上。1971年消费物价上涨率为14.6%,1980年增至55.2%,1984年猛升到144.9%,1985年达到164%。通货膨胀的恶化状况还反映在高通货膨胀的国家不断增加。1961—1970年,消费物价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5%的国家只有阿根廷、智利、巴西和乌拉圭四个国家。1971—1980年增加到九个国家(哥伦比亚、  相似文献   

13.
由亚历杭德罗·福克斯利(Alejandro Foxley)撰写的《拉美新保守主义试验》(Latin American Experiments in Neoconservative Economics)是在众多评述拉美南角地区国家新保守主义试验的专著中质量较高的著作之一。该书于1983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拉美新保守主义试验》以智利为重点,较全面地探讨了智利、乌拉圭和阿根廷于70年代以及巴西于60年代开始的旨在开放经济、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新保守主义试验进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50、60年代拉美一些国家如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  相似文献   

14.
拉美和东亚利用外资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60年代起 ,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基本上是由外资带动的 ;在拉美 ,外资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初级阶段 ,拉美国家希望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来满足进口替代对资本和技术的需求 ,东亚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吸引外资。拉美和东亚利用外资的特点 :两个地区不时受到起伏不定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除六七十年代的拉美国有化运动以外 ,两个地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基本上是宽松和开放的 ,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的刺激性优惠也基本相同 ;外资对拉美和东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 ;自 80年代起 ,尤其是 90年代以来 ,外国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拉美和东亚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短期资本的流入量也相当可观。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 ,东亚和拉美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表现为“雁阵模式”和“后院模式”。作者分别就这两种模式在产业结构中发生的变化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1988年,拉丁美洲外债增长缓慢,债务危机有所缓解,然而外债还本付息负担仍然十分沉重,还债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一年来,拉美外债形势变化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拉美国家外债增长速度进一步有限度地放慢。据拉美经委会初步估计,1988年拉美外债继续保持缓慢增长的趋势,而且明显低于1987年的增长水平。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相似文献   

16.
拉丁美洲在步履艰难的情况下渡过了1988年。这一年拉美的政治经济形势如何?有什么新特点?很值得大家去思考和研究。对此,本刊编辑部特邀几位拉美问题学者写了6篇专稿。他们分别就拉美的民主化趋势、中美洲和平进程、巴拿马局势、美苏同拉美的关系,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等问题谈了各自的看法。现将他们的看法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进入80年代,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从1982年的123.5%急剧上升到1983年的275.6%,1984年的1281.3%,1985年又猛增至11749.6%,从而使这个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通货膨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到1985年8月,玻利维亚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外债达40多亿美元,相当于出口收入的7倍多;外汇储备仅剩2000多万美元,只够政府一个星期的开支;大批企业倒闭;失业率达18%,生活费用飞涨,社会矛盾激化。同年8月民族主义革命运动领袖埃斯登索罗执政后,实行了一套新经济政策,使玻利维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  相似文献   

18.
20 0 4年全球经济保持上升趋势 ,为拉美经济全面复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内部看 ,拉美各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常账户连续两年出现盈余 ;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回升 ,对外投资大幅增加 ;融资环境改善 ,财政收支好转 ;汇率相对稳定 ,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但从社会和经济结构来看 ,拉美经济复苏的基础仍很脆弱 ,贫困、失业和通货膨胀将长期困扰拉美各国。拉美经济主要受美国经济、原油价格及中、日、欧盟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 ,预计 2 0 0 5年可望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19.
“拉美通货膨胀问题讨论会”在拉美所举行1995年3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国别室和经济室联合召开“拉美通货膨胀问题讨论会”。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联部拉美局、经贸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等单位的学者应邀参...  相似文献   

20.
哥斯达黎加被西方国家视为发展中国家民主政治的楷模、“美洲的瑞士”。哥斯达黎加的选举被誉为“最公正”和“最自由”的选举。其实,“美好的”哥斯达黎加社会也蕴藏着许多不稳定因素。首先是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和失业严重。1981年通货膨胀率达40%,1983年外债超过30亿美元,当年仅利息支付就达5亿美元,相当于当年预期出口收入的58%。其次,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行政开支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8%。政府工作效率不高。第三,国内贫富差别严重。70年代末,大约有17%的人口生活在最低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