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苏共领导人的错误支持下,苏联理论界抛弃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以抽象人道主义思想解释社会历史问题,引发历史虚无主义逆流。自由派分子借历史评价人道化丑化苏共领导人形象,以历史反思为由否定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在历史禁区公开化运动中为苏联历史翻案。历史虚无主义瓦解了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基础,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引发苏联意识形态全面危机。苏联共产党在对待历史问题上教训十分深刻,对我党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2007年,俄罗斯新出版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年》,2008年8月,再次出版新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历史1900—1945年》。这两本书的出版有俄罗斯官方背景、有俄学术界权威机构认可,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近年来俄罗斯民众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苏联解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苏联共产党亡党20周年。苏共亡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传媒领导的根本失误是重要因素。传媒成为实际意义的反对党政治功能只是传媒的一种功能。一般而言,媒体并不是政治组织,但是,在一定环境下,具有特殊政治实体属性的传媒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至今已经22年了,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教训的研究仍在继续。尽管存在诸多不同观点,但在笔者看来,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一条背离科学礼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的和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窦凌 《求实》2006,(7):70-72
历史虚无主义为苏联剧变扫清了思想障碍,新自由主义的推行从根本上摧毁了苏联的经济基础,使分裂后的苏联各国经济迅速崩溃。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两种思潮在苏联剧变中前后相继,相互弥补。中国必须警惕这两种思潮的泛起。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的苏共因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世界政局上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政治变动。近20年时间过去了,它给人们留下的历史遗产依旧值得我们去探究。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召开表明我们党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上又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及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仍然要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以还原历史为名,以推销西方价值观为实,随意篡改历史事实,实则充斥着逻辑缺陷。它否定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其逻辑起点错位;它违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常识,其结论归结到唯心主义历史观;它的立足点是西方中心论与历史终结论,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人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叶再春 《前线》2011,(4):35-35
今年是苏联共产党亡党和苏联解体20周年。日前,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主编出版了《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这个被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会鉴定为优秀的研究成果认为,苏共垮台并不是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苏共垮台,而是背叛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是企图颠覆国家政权和社会基础的错误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其打着言论自由、重新考证、娱乐戏说的幌子,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判断.当前,其与现实问题交错、与互联网交织、与泛娱乐化碰撞的现状,给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必须通过多维路径,在多个层面精准施策、协同联动,包括提高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0.
张甲秀 《前线》2022,(1):40-42
历史虚无主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我国后历经多次演变,从个体人物、历史结论、某个历史时期、某一方针政策、发展道路等方面入手,对历史进行选择性虚无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对策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广泛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强化舆论监管,不给历史虚无主义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11.
历史观所涉及的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柱石,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对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唯物史观审视下,历史虚无主义清晰地暴露出其反历史、反科学的唯心史观本质.广大国史工作者必须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否定人民革命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的背景.所谓"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又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它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是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从人道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大钊经历了从“勿抗恶”的人道主义到革命的人道主义、从“群众意志”的人道主义到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从“人心改造”的人道主义到“物心两面改造”的人道主义的认知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李大钊吸收了托尔斯泰反抗专制的革命精神、强调“群众意志”的民本思想;舍弃了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的社会改造理念、主张人心“悔改”的唯心史观;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唯物史观和经济学说,从而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的彻底转向。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7,(8):55-56
孟凡亮在2007年第4期的《随笔》上撰文指出:人们在谈及苏联的历史时,经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苏共在2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20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在2000万人的时候,迎来的却是苏联的解体。苏共倒台、苏联解体的原因有许多,但有一点人们或许没有注意到,在整个苏联时期,存在着一条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正是这条规律,使苏共背离了自己的宗旨,背离了人民,最终葬送了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不断地变换表现形式表达诉求,对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也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当前,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引历史学的科学品格,深化高校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历史学科建设,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善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构筑起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性认知,有效预防与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6.
阚道远  左权 《理论建设》2020,36(1):29-34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发达国家政治生活和舆论空间时有体现,成为不和谐因素,引起了执政当局的高度关注。为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定团结,发达国家不遗余力治理历史虚无主义,在政界、学界和新闻工作中始终强调历史清醒和政治正确,树立底线意识;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历史观塑造;通过立法和司法实践,维护历史共识和民族英雄声誉;着力治理网络舆论,源头防范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发达国家治理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重要举措,存在典型的单向度思维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采取的一些做法对当前我国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而一直以来对中华民族历史采取轻蔑和否定态度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障碍。具体体现在,历史虚无主义从历史观上消解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从意识形态上摧毁坚定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从核心价值观上破坏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内核,从青年入手毒害文化自信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并非虚无以往的所有历史,而是重点放在攻击近现代中国革命,否定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主要包括:美化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告别革命”,颂扬改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对近现代历史人物进行翻案式的“重新评价”。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引导人们自觉抑制其消极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本质上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唯心史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多元思想文化的反向冲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虚化等原因,致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滋生并传播,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校师生的政治认同,扭曲了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削弱了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对此,高校应打造校园思想文化高地,构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网络阵地,推进高校教师加强四史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建设,从而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一个曾功勋卓著、名声显赫、为苏联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所赞誉的苏联共产党为什么解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的兴衰,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