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推动作用,又要将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为人民所共享,这是激发改革活力、凝聚改革共识、确保改革成功的基本要求。依靠群众推动改革,首先,要客观认识、全面把握人民群众内部的变化。它既包括群众层级结构的变化,也包括群众意识形态的变化。其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改革阻力。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借助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借助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再次,要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树立主体意识来激发改革热情,通过顶层设计来凝聚改革共识。  相似文献   

2.
严翅君 《群众》2014,(3):14-1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鲜明地表明,公平正义、民生幸福是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深刻理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必要性,充分认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核心内容和保障措施,才能真正把握好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22(3):F0003-F0003
2008年,随州公安机关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工作,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圆满完成了各项政法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4.
张廷登 《当代广西》2007,(22):14-14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战略部署寄托了亿万民众的新期待,凝聚了执政党的集体智慧,让人心里更加甜美,精神更加振奋。  相似文献   

5.
李一宁  张泰 《群众》2014,(3):12-1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简称"十六字要求")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以"一个计划、六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幸福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下更大功夫、花更大力气落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十六字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相似文献   

6.
陈渔 《群众》2014,(3):24-2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本文从现有成绩、未来思路、政策举措三个方面加以整理,供读者参阅。就业创业【现有成绩】城镇新增就业136.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1.6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6.4%。  相似文献   

7.
郑青原 《当代广西》2010,(23):16-17
再有一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回顾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其中最为宝贵的一条经验,是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8.
高建生 《前进》2013,(1):15-17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进一步全面阐述的基础上,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了八方面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而其中的首要性要求,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以下出自十八大报告的引语,均只注页码)。  相似文献   

9.
民政的宗旨在于“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基于这一宗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社会服务需求,适应民政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而培养专业化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公共管理的社会地位日益突出,公共管理职能部门需要不断加强公共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预见性,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体察民心、民意、民情,化解社会矛盾,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建立与完善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1.
陈忠科 《今日海南》2000,(11):19-20
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二是继续实行"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湖北宣传》2006,(3):1-1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宣传文化领域问题的关键。宣传思想工作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必须有强大的实力作支撑。只有实现宣传文化事业自身更快更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当前,宣传文化事业发展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内在动力,拥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坚持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宣示,传达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体现了我们党领导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和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宗旨的高度统一,反映了新一届党中央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祉之间内在必然逻辑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把握,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根本内涵。  相似文献   

14.
周荣华 《群众》2015,(2):57-58
<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社会变革的永恒主体。然而,在全面深化改革语境下,人民群众改革主体作用的发挥面临诸多约束。分析这些约束因素,创造突破的条件,是新形势下发挥人民群众改革主体作用的前提。一、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改革主体是从事改革的行为主体,是制度创新者。改革主体的构成可以分为一般构成和境遇构成。一般构成是指改革中普遍存在的主体结构,即"个人、团体和政府"结构。但由于改革总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境遇条件下,主体的表现具有不同的形式,这就需要把握境遇构成。  相似文献   

15.
正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此给予鲜明的回答: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只有紧扣这一根本目的,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才能提供全面深化改革的不竭源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其重心在于"更多"与"更公平",关键在于"全体人民"。"更多"意味着坚持民生优先,尽量把"蛋糕"做大,加大民生投入,在经济增长基础上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更公平"意味着坚持底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公路作为改善农村通行的基础设施,对缩小城乡差距、服务"三农"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四次全会精神,巩  相似文献   

17.
李晓东 《淮海论坛》2014,(1):39-39,38
法律实施是实现立法者目的、实现法律的作用的前提,是实现法的价值的必由之路,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公平和正义都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感情基础之上。理性的法律和温情的道德完全可以统一于执法行为的同一过程。尤其在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格局日趋复杂的当下中国,很多纠纷如果执法方式生硬粗暴就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执法要讲究执法方式刚柔并济并用感情温情执法以做到人民群众感受到个案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即民生改善是统筹城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条件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创新社会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福祉,同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的构建,也直接关系到妇联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如何结合妇女工作实际,主动参与社会管理,更好地服务好妇女群众,拓展妇女工作的路径与方式,是妇联组织必须面对的一项课题。  相似文献   

20.
《云南人大》2006,(9):18-18,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不同法律门类和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的有机体系。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0年至今,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制定地方性法规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地方立法保证了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