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官员腐败的诸多因素中,官员腐败被发现的概率是重要的因素。通过经济学的分析,验证监督要素对官员腐败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干预、遏制和惩罚腐败的政府和公众监督的合围策略,以法制建设、部门监督、公开透明的官员管理体系、新闻媒体攻略和群众举报等途径,对腐败现象进行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2.
监督与自律是反腐倡廉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当前腐败现象严重,大案要案上升,无不与监督自律的不完善、不严格有关。只有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从严从廉要求自己,才能有效遏制腐败,达到清正廉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政务公开的本质是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作为一项实现群众监督的政策制度 ,政务公开针对腐败的根源 ,适应了反腐败的需要 ,是反腐败的重要举措。它对于反腐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有利于打破权力运作的隐蔽性以预防腐败 ;有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对权力的监督以遏制腐败 ;有利于促使权力拥有者自觉地抵制腐败。  相似文献   

4.
失去监督的权力有可能导致腐败."政务公开"解决了权力运作的透明度和紧密联系群众这两个根本问题,是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信息不公开造成信息垄断,结果便是寻租、设租等腐败现象。在权力体系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制度设计的天然缺陷、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传统思维的作用;从社会因素讲。影响因素包括新闻管制制度、公民素质和自组织化程度等。为此,应从完善法律制度、实现司法独立、建设激励监督和保障机制、强化公务员素质以及放松新闻管制制度、提高民众素质和培养人民的自组织意识等方面来实现信息的对称,从而做到有效地监督政府行政行为,防止腐败发生率,降低腐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腐败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权力使用的失控,这一点从古今中外许多案例中可以得到充分证明。如何规范制约和监督党员干部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已成为目前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强化党内监督是规范制约权力,遏制腐败产生的有效  相似文献   

7.
国家公务人员收送"红包"已成为一种最普遍、最顽固、最危险的腐败现象.治理"红包"腐败现象一定要用重典、出狠招、下猛药.对于"红包"腐败现象,必须加大惩处力度,设置腐败"高压线";在经济上进行重罚,以加大腐败成本;进行新闻曝光,使越轨者"身败名裂";对举报者进行重奖,使"红包"腐败无处藏身.  相似文献   

8.
制度是民主的载体,制度是监督的载体,建设好制度就能有效地遏制和防止腐败.实行垂直管理,保证纪检监察部门实行惩处和监督职能的独立性;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快新闻立法,充分利用舆论工具,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要把人大反腐败监督机构的建设纳入政治体制改革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建设全过程,是完善惩防体系的核心,是源头治腐的保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的完善过程中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阶段性、定性与定量、风险防控与外部监督的结合,是新形势下从源头治理腐败,遏制腐败滋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透明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必须不断增强其工作透明度:要坚持并逐步扩大政务公开,扩大公开内容,完善公开形式,规范公开程序;要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决策形式,建立决策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施政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作风监督评议制度,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建立人民群众建议的办理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1.
腐败"零容忍",就是对任何腐败行为都不能容忍的态度。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实现腐败"零容忍"是其理想追求。但当前腐败现象依然严峻,要真正做到对腐败"零容忍"还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要解决这些难题,就要从思想、制度、监管、惩治四个维度入手,使官员不想贪、无法贪、不能贪、不敢贪,从而推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取得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权力制约是与权力的存在联系在一起的。加强对权力的制约是规范权力运用、遏制腐败蔓延、实现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理论的、实践的角度对现行权力制约进行了探讨,强调要适度分权、人民授权、严格监督。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群众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但由于种种原因 ,群众监督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为切实加强群众监督 ,遏制权力腐败 ,必须做到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普法教育 ,使人民群众自觉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为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监督权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确保群众实施监督所需要的知情权、质询权等。  相似文献   

14.
发现腐败是惩治腐败的前提.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分析框架,指出在腐败揭露问题上,委托人(主政者)是第一责任人,监督者是直接责任人和主力军,人民群众是依靠力量.在构建腐败揭露机制上,委托人应提供基本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供给;监督者应建立多层次的腐败监控体系;对于人民群众,主政者应保证其知情权,并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和激励他们举报腐败的积极性.同时,还应建立全国统一的举报信息管理中心、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政务公开和媒体监督.  相似文献   

15.
论立法腐败     
立法腐败是立法中的“设租”行为。立法腐败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理念,损害了人民政权的合法性,也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要通过构筑违宪审查制度;实行开门立法,建立民众参与机制;推行立法回避制度,建构遏制立法腐败的程序性屏障;放宽新闻审查制度,加强新闻媒体对国家立法活动的宣传和监督等途径预防和治理立法腐败。  相似文献   

16.
《青海人大》2009,(1):54-55
(接上期) 7.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年度计划应如何向社会公布?如何发挥公布的效果? 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向社会公布.是人大常委会实行公开监督原则的具体体现。监督法第七条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将年度计划公开,就是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各项议题的意见,根据人民群众的意见进行监督。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都对反腐败监督理论进行过一系列阐述,特别是列宁强调监督体制垂直领导,邓小平强调监督制度和法制,江泽民强调监督体制创新,这对我们研究和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监督体制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我们要从源头上遏制权力腐败,必须改革和完善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监督权力主体运行制度,改革和完善财政监管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监督体制,有效地预防和制止权力主体对权力的滥用,把权力腐败遏制到最小限度。  相似文献   

18.
反腐倡廉,首先是对领导干部提出来的,加强权力监督也是对干部的监督。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才能有效地遏制和克服腐败现象。这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权力必须接受监督”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任何权力必须接受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就会导致腐败,导致变质。邓小平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我们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没有权力当老爷,必经接受人民的监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腐败现象的产生和反腐败工作进行制度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产生腐败的根源在于制度安排存在着缺陷,只有积极推动制度创新,构筑反腐败的制度平台,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20.
腐败行为是对国家神圣宪法的公然对抗,它直接侵蚀了国家的中枢神经,瓦解国家和人民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最终危及国家的政权基础.从宪法学角度分析腐败现象的危害性,并探索遏制腐败的途径和方法,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