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思想政治课教学》编辑部全体同志:您们好!在贵刊创刊百期、办刊十周年之际,请接受来自粤北山区一个热心读者的良好祝愿,祝贵刊跃马飞腾,快马扬鞭! 十年来,我一直坚持订阅贵刊,与贵刊结下了不解之缘,贵刊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我衷心地感谢您们。  相似文献   

2.
我和《思想战线》结识,算来已十易寒暑了。1981年秋,史学、民族学编辑何耀华君向我约稿。他说,你还不曾在我们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写一篇如何?言语间情真意切。在何君敦促下,我写成一篇题为《民族问题理论新探》(以下简称《新探》)的论文,《思想战线》1982年第一期给我发表了。是时,正值理论界拨乱反正。一些似是而非的极“左”认识都翻了个兜。我在《新探》中,对几个民族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在确认民族问题是革命问题一部分的论述中,同时指出民族问题也有自己的矛盾特殊性亦即相对独立性;又如,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当重新认识列宁关于“两个民族”、“两种民族文化”的论断。《新探》的第五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我与李瑾同志的相识、相交皆缘于云南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1984年,中央有关部门要求我省组织民族民俗展览赴京展出,云南省委、省政府组建专门机构,筹备《云南民族民俗展》。1985年7月我被抽调到昆明参加展览办的工作,期间,我认识了时任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部部长、省民委党组书记的李瑾同志。记忆中的李老很有魄力、非常熟悉民族工作,是一位和蔼可亲、令人尊敬的长者。李瑾同志十分重视《云南民族民俗展》的筹展工作,1986年8月20日,专门邀请云南省委、省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历史民族学论集》是民族学家何耀华研究员的一部学术著作。《论集》汇编了作者近十余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作者在民族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何耀华先生长期从事民族史、民族学的研究,近年来更主要致力于我国西南彝、藏两族社会历史和民族学的探讨,为历史民族学这一新学科的创建而努力。该书所论问题初看好象纯属书斋里的学问,然而认真读毕全书,给人的一个强烈感觉,却是它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及它  相似文献   

5.
1963年原云南省民族历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学者合作编写了《云南少数民族简介》一书。此后原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又对该书加以修订,定名《云南少数民族》,于1980年、1983年两次出版。多年来,这部著作既为国内外人士了解云南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也作为一本学习云南民族知识的基础教材,引导几代学人走上了民族学研究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年来有关云南民族的研究产生了一个飞跃,其内容已从注重社会形态的分析扩展到对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宗教乃至科技的全面考察。在此背景下,编写一…  相似文献   

6.
正当人类阔步迈向二十一世纪之际,《民族工作》杂志迎来了二十岁生日,谨致热烈祝贺!向辛勤耕耘着这扇民族之窗的同志致以诚挚问候!《民族工作》创刊以来的二十年,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取得辉煌成就的二十年,是民族工作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的二十年。杂志应民族工作的客观需要而生,随民族工作的不断实践而长,在短短二十年,以其特殊的宣传功能,发挥了特殊作用,显示了特殊魅力,作出了特殊贡献,赢得了广泛好评。这一切,来之不易,可喜可贺!我作为曾经在杂志工作过的一员,感到由衷的欣慰。回首十…  相似文献   

7.
1951年4月,访问团工作即将结束时,宋任穷同志要我留在云南做民族工作,并一再强调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说东北局和内蒙古的领导同志告诉过他:"民族工作千条万条,培养当地民族干部是第一条."宋甚至感叹地说:"现在云南民族问题所以这样难解决,说到底就是我们党手中没有一大批党的民族干部.我希望你首先协助省委办好这件事".  相似文献   

8.
我自1948年春至1979年初的三十余年,几乎全是在云南渡过的,云南大学与我的学术生涯关系密切。解放后,我的第一篇学术代表作《试论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类的学说》就是在《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年第3期上发表的,并印有单行本。《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1975年起改为《思想战线》直至今天,我虽远在北京,却一直是这个刊物的爱好者和长期订户。我先后在此刊物上发表过两篇拙作:一是《试论原始社会的分期问题》(1980年5期),二是《论拉法格对民族学与经济民族学的贡献》(1985年第1期)。今天为纪念《思想战线》出刊100期,我作为一个民族学工作者,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表示我的祝贺与希望。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今日中国论坛》编辑部:春节将近,首先向贵刊的编辑同志们问好。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贵刊改版已有一年了。在奉行"广集民意民智,为国献计献策"这一宗旨的道路上,贵刊在这一年间的努力,相信有心的读者都能感觉得到。在此我想说的是,《今日中国论坛》做得  相似文献   

10.
读者在线     
《今日民族》2009,(7):64-64
我是近年从军队转业到民族工作系统的一名新兵.通过阅读准时赠阅的《今日民族》,感到收获很多,特投书贵刊,以表谢意。《今日民族》杂志选题丰富,重点突出,展示了云南大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栏目设置生动活泼.不落俗套,体现了贵刊务实求新的办刊风格;刊发内容多样,文图并茂,脉络分明地展现了西南边陲纷繁而井然的民族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1.
鸿宾同志: 你拨来长途电话,我正外出,未能同你通话,实在感到遗憾。《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创刊已达百期,是应该加以庆祝的!该庆祝,不仅是出了百期,更重要的是在这多年中,资产阶级自由化  相似文献   

12.
本刊编辑部收到甘肃天水师专范三畏同志来信说:“我喜欢《思想战线》,因贵刊关于西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介绍文章很吸引我。我喜欢诗歌,自然也关心新诗形式的探讨,而贵刊这类文章中关于民歌的介绍,又颇能给人在这个问题上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范三畏同志在读了本刊一九七八年第一期载的《历史悠久、绚丽多姿的白族民间文学》后,提出“我想知道白族民歌是否也像旧诗词一样,句子要求平仄的交互,它们与汉族五七言诗歌的渊源影响是何种情况”等。现请该文作者张文勋同志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指导38军17师起义纪实》读后编辑同志:看了贵刊1994年2期刘金山同志的《毛泽东指导38军17师起义纪实》.因我19424至1944年曾在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总部无线电一队及所属96军新14师通信连工作。96军和38军都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十...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大学主办的《思想战线》杂志创刊已经十年了,编辑部的同志要我写一点感想。云南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也是民族研究方面出成果、出人才很多的一个省,而民族研究又是《思想战线》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就从如何开创民族研究的新局面这个角度,谈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和同志们共同研究。对于我国社会科学的方针任务,中央负责同志早有明确的指示,要研究我国四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为党和国家当好助手。民族研究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  相似文献   

15.
值此《四川统一战线》杂志创刊25周年、出版300期之际,我对贵刊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编辑部全体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四川统一战线》杂志创刊25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深入宣传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贴近全省  相似文献   

16.
明杨慎著《滇程记》和《滇载记》为明万历三十三年乙已(公元1606)刻,黄棉纸印本。板心高一九·七厘米,广一二·二厘米,每半页九行,行大字一十九字,小字双行,行亦十九字。为杨慎之孙杨宗吾校刊《杨升庵著述》十种中的两种。路工同志所访得,故友向达先生录存副本两部:一寄云南大学历史系方国瑜同志;一自留探讨,后转送于我。为研究我国云南历史与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资料。现就我个人所知道的,把这两部书的内容,和“古为今用”的史料价值,概括评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今日民族》2001,(4):30-33
王连芳(1920年11月1日——2000年2月24日),回族,河北省盐山县人,云南民族工作的老领导之一,在云南各民族干部和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他逝世后,云南省委称他为“民族工作的楷模”。1999年初,王连芳同志撰写的《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一书,在全国民族工作战线上反映强烈,被誉为民族工作的“入门教材”。《云南日报》、《民族团结》杂志和本刊曾在作者撰稿时作过部分选登。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的“史海游弋”栏目,将连续摘录其1950年至“直接过渡”这一段的回忆文章,以使更多关心民族工作的同志,了解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  相似文献   

18.
民族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发展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1980年在贵阳召开的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强民族学的教育与宣传.许多读者也提出需要了解民族学概况的要求.为此,我们征得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同志的同意,将他近来在四川大学历史系讲授《民族学概论》的讲稿,略加摘编,以讲座的形式,分期在本刊发表。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编辑同志: 您好! 《中国残疾人》今年第1期首页《辞旧迎新 更上层楼》我不知看了多少遍,谢谢编辑部同志对我们残疾人的亲切问候!说心里话,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的。这首“祝辞”虽短,但是字字句句充满了对我们残疾人一片真情。在这里我代表我们聋哑朋友再次向编辑部同志衣示感谢。你们为宣传报道我们残疾人事业辛苦了! 我和《中国残疾人》相识是在1992年,那年我在  相似文献   

20.
《今日民族》2001,(10):15-17
1951年4月,访问团工作即将结束时,宋任穷同志要我留在云南做民族工作,并一再强调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说东北局和内蒙古的领导同志告诉过他:“民族工作千条万条,培养当地民族干部是第一条。”宋甚至感叹地说:“现在云南民族问题所以这样难解决,说到底就是我们党手中没有一大批党的民族干部。我希望你首先协助省委办好这件事”。想不到不足一个月,省政府就成立了云南民族学院筹备委员会。人选的规格很高,由当时主持工作的省政府副主席周保中任主任委员,张冲副主席和我为副主任委员,昆明军区政治部主任胡荣贵等16位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