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孙颐 《当代思潮》2012,(7):27-31
一、我为什么要批判现行高考制度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开始于1952年,到今年刚好是一甲子。其问,因为“文革”,被强行中断十余年。我们曾经受益于高考制度的恢复。1977年,如果不是重启高考制度,我和许多同代人就难以迈进大学的校门,当然,改革开放所急需的各层次人才,也不会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广袤的国土上。从情感上说,我不愿意批判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我不得不承认,30多年来,高考制度逐步僵化、异化,所造成的问题,早就超越了教育的边界,成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沉重包袱。  相似文献   

2.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尘埃落定。今年恰逢恢复高考30年,围绕高考制度及改革的争议与探索,更加引起国人的关注。如何看待高考制度,我作为一名恢复高考后的亲历者、受益者,想从高考的历史、现状、未来三个方面作出分析,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3.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无论是考试的内容还是考试科目的设置都在日臻完善。 然而,现行的高考制度仍有许多方面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新的发展形势。1997年高校招生完成并轨改革以后,高考如何改革引起广大考生、家长和中学的关注。去年年低,教育部向社会公布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今年年初又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高考制度改革的话题变成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记者就公众关心的有关问题,日前采访了教育部副部长周远青。  相似文献   

4.
《小康》2007,(1):8-9
Doria(美国王氏公司总裁助理) 大学教育是2006年中国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长期以来高考制度都备受争议,如何改革高考制度使之更适于选拔和培养高素质而不是死读书的人才,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2006年全国很多地方开展了高考改革.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很好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来,我国高考已经历了28个年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 1977年至1980年的恢复阶段、1981年至1997年的高考改革阶段以及1998年以来的高考内容和形式全面改革阶段。本文提出,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作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一个指标,推动和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文章还提出了我国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及其高考制度的变革要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高考的批评可谓多矣!因感慨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于是就有人主张“取消”之!其实,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其存其废,并不遵从于人们的主观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个体社会化,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良性流动,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多元传承,西方自主招生模式也将遭遇国情困局.高考制度设计应以人为出发点,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高等专业教育选拔有专业培养潜质的人才.现行高考制度忽略专业潜质的因素,过分强调公共课考试,不利于真正有专业潜质人才的选拔.笔者构想实行"分专业高考制度",在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将高考的公共科目取消,实行分专业出题考试,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潜质得以释放.  相似文献   

8.
一年一度高考日,几多欢喜几多愁。 媒体上对高考话题的报道,似乎很难有新颖的角度。几年来高考制度改革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各地小打小敲的改革措施虽然也卷起些许浪花,但中国的高考制度依然如一艘巨轮乘风破浪,前行无阻。  相似文献   

9.
代表语录     
跳出高考来看高考改革过去对于高考制度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现在对高考制度本身讨论的改革都好像是在对这座"独木桥"进行修补、加宽、改造。可无论你怎样加宽、改造,它  相似文献   

10.
学者圆桌     
《小康》2008,(3)
高考制度该改也能改一场理性、渐进的、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就高考制度改革而言,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考试制度(考什么、怎么考)和招生制度。简而言之,在考试制度方面,首先是考试内容改革,从目前的知识水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高涨,然而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要靠改革高考制度来解决教育供求矛盾是缘木求鱼。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使暂时不能上大学的青年有出路。光靠改革高考制度是不够的,必须从对人才的认识上找出路。不只是考上大学、当上干部的才是人才。  相似文献   

12.
马庆水 《春秋》2014,(4):4-5
1977年,废止了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这是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的。高考制度的恢复对教育战线是一次重大的拨乱反正,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特别推荐     
《上海支部生活》2009,(3):56-56
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总设计师”邓小平书就的大手笔,也为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埋下重要伏笔,为改革开放奏响了前奏曲。影片中的故事描写的是东北某农场一群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还有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知识青年”命运的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夏秋之际,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14.
殷鸿福 《世纪行》2006,(3):21-21
现行高考制度存在诸多的弊端,如“高考一分定终身”、“高分低能缺创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择校风和高收费”等,它们呼应了应试教育,束缚了一代人创新精神的培育,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并将影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后劲。为此,我们特建议对现行高考制度作如下改革。  相似文献   

15.
我走上现今的学术研究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75年中学毕业,当时正是十年动乱时期,没有高考制度。而我当时很崇敬解放军,于是毅然报名参了军,成为空军部队中光荣的一员。当我穿上崭新的绿军装,我中学班上的男同学们都羡慕极了。在部队我干得十分出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伍一年以后,“四人帮”被粉碎了,整个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1977年下半年,全国又恢复了高考制度,我当时内心非常渴望有机会能够重新走进课堂,把十多年来被“四人帮”耽误和损失的时间补回来。1980年我光荣退役,回到了阔别四年的上海,感…  相似文献   

16.
高考结束后,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高考制度怎样才能既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又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7.
本期导读     
《春秋》2014,(4):1-1
正1977年,随着邓小平的复出,终止了11年的高考制度破冰恢复。看似简单的制度恢复,实际是教育战线上一次重大的拨乱反正:数度会议酝酿,会场上针锋相对的争论,《人民日报》内参果敢进言,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其时,在山东省教育厅工作的马庆水同志参加了1977年6月的第一次招生会议和8月的  相似文献   

18.
动作     
教育部:酝酿高考改革研究多次考试方案2006年12月24日,21世纪教育论坛——“高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提出,要改变高考一次统考的现状,把高考变为多次考试。希望中学能把高中三年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变成全省统考,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近期宣布,2001年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推进。除 2000年已经进行“3+ X”科目设置改革的广东、吉林、山西、江苏、浙江5省仍继续实施改革外,2001年又将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入这项改革行动。 这些新参与高考制度改革的省(区、市)是天津、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陕西。其中广东、上海、河南三省市的方案将综合能力测试引入“X”并加高校任选一门科目,其他 15个省市为“3十文科综合/理科综合”。2001年18个省区加入“3 X”考试  相似文献   

20.
高考制度以考生的起点平等作为基本的前提性假设,这也构成了高考强式平等的先天的合理性根基。除非弱式平等具有足够充分且正当的理由证明弱式平等的合理性,强式平等原则就应该得到坚持。在我国现阶段,弱式平等不仅具备了实质合理性,而且具备了形式合理性。高考制度设计应当坚持以强式平等为原则,以弱式平等为例外,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策略,促使高教资源在地区之间达致公平为根本改进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