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画探源     
中国画源远流长,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画发源于古代陶器表面图案鱼、鸟、兽等,线条简单而明快;中国画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帛画、庙堂圣贤画像、宫廷壁画、佛像,至隋唐趋向全盛;两宋及元明,水墨文人画逐渐占据主流;清及民国,西画渐近,传统绘画日趋衰落。近代中国画在摹古与创新的碰撞中艰难前行。溯源探流仅为当代在传统绘画的传承有所下降的情况下,立足东方绘画传统,吸收西方绘画精粹,走东西方融合之路,让中国画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尚道 《台声》2007,(3):86-89
他是一个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家,以无畏的精神进行一种否定以往一切的创作之中,从而开拓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视域,为当代中国画创作提供了一个空旷的原野。他站在自己所营造的“先求异,再求好”的观念基础上开始与传统拼杀。  相似文献   

3.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十二岁的杭法基,现在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太白书画院的画家.他从事绘画二十余年来,在中国画艺术上,大胆探索,努力将西方的抽象艺术与东方的意象艺术相揉合.在创作中,他一边进行现代艺术的实验,一边又向传统艺术索取才智.正如他自己说的:"在传统中找现代,在现代中找东方的主张,导致我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进行探索的兴趣."此外,杭法基还是中国布贴画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在开拓与发展工艺形式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上,也有独特的贡献.杭法基的作品清新独特,力求"真情的自我流露".他认为"在艺术上,水到渠成的自然流淌才是可贵的真情".他的大幅中国画《啊,我想起古老的东方》,表现的便是对中华民族悠久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7,(8)
<正>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中国画的自娱性、抒情性功能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精神,而中国画所体现出的以表现文人画家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内涵,逐渐淡化。尤其是在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状方面,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愈发式微。在上世纪初期曾借鉴西方绘画,寻求改良,在取其形式题材上,为中国画创作增加了新的元素,尤其是表现在人物画的"主题性"创作上。"主题性"这个词有人认为始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这种说法还未查证,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较快,而高等美术院校中国人物画直接借鉴和引用西方美术教学体系为框架,结合中国画技法规律建立了一种"新体系",并融合西法成为人物画的主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同时,50余年的艺术教育抹煞了中国画教育的"特点",影响到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因此,希望建立以"笔墨"为主、符合中国画传统"特点"的艺术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张琦 《今日中国论坛》2011,(5):81-83,80
上世纪初以来,百年中国画的发展,风风雨雨,从来没有安静。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种动荡在改革开放以后达到高潮,文化虚无主义愈演愈烈,"中国画穷途末路"之说盛行。但也恰恰在那时,我坚定了自己研究传统,发扬传统的创作信念。中国画的思想是"合",西画的思想就是"取"。西画主要关注对实际物理空间的获取,画家绘画如此,观众看画也是如此,西画对观众来说是向外走的;中国画则关注对虚幻心理空间的获得,画家绘画如此,观众读画也是如此,中国画是牵引观众向里走的,观众被画带到更远的地方,观众最后与天地宇宙合而为一,这就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强调文史性,她不同于油画那样是强调数理性的绘画,所以中国人讲究笔墨,讲究画外之意,这是其他绘画所无法替代的。中国画自有她强大的生命力,她是中国人以视觉方式对人类认识世界的特殊贡献,所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作为一名中国画画家,仍然是我觉得最骄傲的称呼。我对中国画的未来抱有希望。  相似文献   

7.
张港 《协商论坛》2010,(9):64-64
张大千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宗师。他一生致力于传统绘画艺术的整理、发掘、革新和发展。他足迹遍及南北美洲及欧洲各国,不遗余力地传播和弘扬祖国的文化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57年,纽约美国世界美术协会公举大干先生为“当代第一画家”。大干先生才华横溢,多才多艺,其诗、书、画、印、鉴堪当五绝。徐悲鸿先生尊其是“五百年来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2006年4月29日至5月7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文化宣传部、中国文化书院共同举办的台湾著名画家黄磊生60年绘画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史茂林、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大为、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汤一介以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王常连、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原商业部部长胡平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为开幕式剪彩。黄磊生先生是台湾著名画家,是20岭南画派的重要传人,他继承传统,不断创新,把中国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崇尚“折衷中西”的岭南画派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南宋,是…  相似文献   

9.
梁楷是南宋画家,他在继承前人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思想融入到绘画理念里,创造了以"减笔"和"泼墨"为表现形式的新的绘画技法,他的"禅意画"有如神来之笔,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了写意人物画的新画法。他用写意展现人物、景象的精气神,让神韵尽展画面,以此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精神。他的绘画富有生命力,对后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潘公凯出生于浙江宁海,作为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次子,得其衣钵,又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两院院长,对中国画的形态发展皆具有长远广阔的视野。潘公凯长期潜心于创作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思考与体验,深入研讨中西绘画传统,反思当代美术界全盘西化的思潮,将中国画传统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体系提到相当的高度,寻找中国画自身的艺术规律,认为如何接续传统才是现在中国画的关键。潘公凯专注于花鸟画的创作和探索,以文人绘画气息为根底,以写意笔墨为语言,拓展传  相似文献   

11.
散文化的中国画刘伟线条和色彩是绘画艺术的两大基本媒介。中国绘画的主要媒介是线条,色彩只起辅助作用;西方绘画的主要媒介是色彩,线条只起辅助作用。因各自所使用艺术媒介上的差异,就形成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造型和审美上的主要分野。受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年初,在大宇文化艺术中心和天津师大中国画研究所组织的书画活动中,结识了画家赵同相,因是同宗,又赶虎年也就对他的绘画自然更多了些关注,看他伫立案前,凝神片刻,展纸运笔,不急不燥,蘸墨敷色,由表及里地把一幅《双雄图》画的跃然纸上、虎虎生风。其实之前,对他也早有接触和了解,只是当前书画家之  相似文献   

13.
杨挺的中国画,别具一格。重浓妆,不唯浓妆;重淡描,不唯淡描——是"浓妆淡抹总相宜",虚实之间见魅力。线条,是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特征之一,是形成民族绘画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画家杨挺重线条,但不唯线条,点点线线恰到好处。他在《中国画线条艺术的魅力》论文中强调"线"的作用,同时又强调"线"的诗情韵味功力。确实,欣赏他的许多力作,我们不难发现画家笔下有了诸多美而新的形象后,情感阐述的线也做到了虚实之间见火候。品读杨挺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栩栩如生地欣赏到画家描绘的美景,并且从这些美景中确切感悟画家  相似文献   

14.
画舫斋     
中国画创作精要在于笔墨之美,这是我一贯坚持的信念。我以为舍却了这一点。就等于丢掉了中国画的一个命脉。笔墨美是中国绘画在漫长的历史传统中逐渐生成、不断创新积累出来的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可以说,它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哲理思考以至审美表达及个性宣泄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6,(8)
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中国画有着中华文化传统精神,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具特色的书画艺术,以毛笔书法演练而来的书画艺术自唐宋时期(十世纪前后)就已呈现兴旺活跃的景象,欧洲要等到文化复兴时期(十四世纪),以油画为主干的绘画才蓬勃发展。中国画以内容分类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3大类。花鸟  相似文献   

16.
李华 《当代广西》2008,(2):10-11
漓江画派是当代中国绘画流派之一。所谓漓江画派,是指以表现时代风貌为宗旨,以广西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广西当代画家为主要力量的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的画家群体。  相似文献   

17.
对当代绘画艺术家来说,藏区是艺术的圣地,雪域高原浑然天成的艺术资源和独特的藏族绘画艺术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对藏族绘画艺术而言,进藏艺术家们独特的视角、熟练的技法和艺术上的坚持,是藏族绘画艺术重生发展的新鲜血液。正是因为藏区绘画艺术和艺术家们的相得益彰,几十年来,无数的艺术家先后奔赴青藏高原,在绘画创作的道路上辛勤探索,不懈耕作,通过题材内容、形式、内涵等方面的跨越转变,创作出了一幅幅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作品。进藏艺术家在作品中对现实生活的尊重和真实生活感的表现,重建了藏族绘画艺术,传统的藏族绘画也因此形成了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18.
李锡奇的现代绘画艺术有两个重要出发点 :一是来自民间和传统的民族因素的潜在影响 ;一是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的显在吸引。由金门的乡土出发而交错在中国历史沧桑中的文化感悟 ,构成了李锡奇毕生绘画的宏大背景。而在台湾开放的艺术氛围中成长的历程又提供给了李锡奇对现代艺术的多元选择的可能。从最初的《失落的阿房宫》、《落寞的秦淮河》 ,经过“月之祭”系列 ,到以传统书法为素材的“顿悟”系列、“大书法”系列和被称为“后本位”漆画系列 ,李锡奇一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自己归属于民族本位的艺术独创性。越来越专注于来自民间和传统的形而下的艺术语言 ,和越来越强烈感悟到的形而上的现代精神 ,构成了李锡奇的现代画艺术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玉仁 《台声》2005,(12):80-83
大石,原名石进旺,生于陕西,自幼丧母,随祖父母迁徙新疆生活。小时家境困顿偏偏又与绘画结缘,尤爱传统山水,大学期间便立下志向:以传统山水艺术为己任,从此孜孜以求,故而虽为而立,但已硕果累累。传统山水首先要师法古人,这是大石的学画法则,《芥子园画谱》、《马骀画宝》便是他最初的启蒙老师。他对这两本书爱不释手,刻苦临学,为日后的绘画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古人先贤的精品画作,他狠下苦功,反复临摹习练,目的是求其精髓。他初学四王、文沈,后改学清代二石、龚半千,进而上溯宋元诸家;对于董源、巨然、范宽、王蒙、黄公望等人的山水取…  相似文献   

20.
正全国政协常委、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郑军里教授,作为一位在当前中国画坛较为活跃的人物画家之一,在写意人物画领域成绩斐然。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觅到了表现自我情感的艺术语言,既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精神与内涵,又给传统中国画赋予了新的语言,创作出前人未有、笔墨意趣相结合的作品。郑军里早年主攻工笔人物画,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专心研究写意人物画,并创作出了120幅优秀的历史人物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