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今年,农三师四十二团采取多项措施,为职工群众减负287万元,超额完成减负目标。四十二团原有农业连队13个,按照《兵团关于调整优化生产连队布局结构意见的通知》精神,将13个单位合并为6个,减少管理人员、非生产人员20余人。同时,全团通过规范土地承包费、取消不合理项目、压缩非生产性经营开支、连队管理费实行零控制等措施,为承包职工减轻负担50余万元;团场为职工承担社会性支出近200万元;团场抓住农用物资价格降低的有利时机,从主渠道进货,储备农用物资,为农工节省费用20.5万元;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全团983名贫困家庭学生年减免学杂费…  相似文献   

2.
<正>在三师四十五团十三连,有一个职工叫张波,他在连队承包了1600亩土地。2016年很多职工都减少了棉花种植规模,连队又出现了大量的弃耕地,连队领导找到张波,他二话没说就接管了800亩的弃耕地,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底气从哪里来?张波的回答很质朴,就是兵团的改革不断深化,大农机推广应用,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是兵团党委的好政策让他涨了胆,有了充足的底气。15年来,他累计向团场交售棉花1100余吨,承包连队  相似文献   

3.
“连队职工吴志强、姚文军身有残疾,承包土地就已经很困难,现决定,免除一切义务工。”“徐跃良去年承包棉花亏损,家中又有一个残疾儿子,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确定为享受低保人员。”这是前不久农一师十三团一连经过民主议政日协商后,连务公开栏内公开的内容。今年,一连为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调动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完善了民主议政日制度,即在规定的时间内,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团科室在连队的蹲点负责人、连队领导和业务干部共同参加“议政日”会议。在会上,由职工代表对团场、连队的各项工作进行评议;反映职工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及…  相似文献   

4.
黄增群是农一师十三团十三连的一名女职工。2000年,十三团全面实行两费自理,承包土地需要先交自理金,当时连队有人积极承包,也有人观望。黄增群夫妻俩一商量,就承包了连队一块土质条件不好、又没有人愿意包的200亩棉田。她家的亲戚知道后,都说她:"你别  相似文献   

5.
正1991年,王会碧与丈夫熊德万从四川天府之国来二师三十团七连投靠亲友,由于夫妻俩吃苦耐劳,对人和蔼可亲,很快就成了团场的一名职工。2002年,团场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后,夫妻俩四处筹集了8万元钱,在七连承包了126亩土地。为了种好地,夫妻  相似文献   

6.
正在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汪贵军的辣椒地块,笔者看到夫妻俩正忙着除草、打药等田管工作,去年他承包的75亩辣椒纯收入19.8万元,被连队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辣椒手"。据了解,今年48岁的汪贵军,是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老军垦的后代,1981年4月他沿着父辈们的足迹,积极响应团场安排,参加了工作,当过砖厂工人、干过机务、植保,最后在四连当一名普通的种植职工。2003年到2006年,汪贵军在连队承包了30亩甜菜,夫妻俩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勤劳肯干,注重科学管理。他们承包的30亩土地从未亏损过,年收入都在2.8万元以上。2007年,连队4支条田中有一块45  相似文献   

7.
<正>刘江萍是农四师六十三团六连的一名普通女职工,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连队农业生产一线承包土地。1999年团场出台了土地租赁经营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由于当时农产品价格不景气,职工看到种地没"钱"途,纷纷将地力不好的土地撂荒。这时有着长远目光的刘江萍看到此种情况,便多次和丈夫商量把无人耕种的撂荒  相似文献   

8.
<正>不久前,笔者在农九师一六七团三连看到,十几名职工围站在政务公开栏前,察看自己承包土地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及连队财务开支。职工们说:"今年,连队的政务公开栏办得详细、透明,连队中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强全师的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兵团特殊体制下团场连队的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径,5月30日,农九师工会在一六八团召开了团场连队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该团八连在职工民主管理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各团场政委、工会主席及部分连队主要领导共50余人参观了一六八团八连、六连开展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现场,听取了一六八  相似文献   

10.
农五师八十三团十三连职工王库元。抓住团场遇耕还林还草的好机会,承包100亩土地,套种了苜蓿.除掉各项开支,去年盈利近3万元。 35岁的王库元.过去一直种棉花,靠头脑灵活,踏实能干,年收入都在1.5万元左右,前年,团场加大改善生态条件,增强企业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1.
<正>陈树忠,这个憨厚而又精明的四川汉子,现年47岁,中共党员,农七师一三一团十二连党支部书记兼连长。他当兵守过边防,转业后,承包过土地,干过业务,当过团场企业的厂长。1999年,企业改制之后,他带领着18名下岗工人来到距离团部2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建设一三一团新成立的十六连,做到了当年建连,当年收益。几年光景,十六连建成了拥有8000余亩土地,上百职工,年产值500余万元,职均收入2万元,林木葱郁、鸟语花香的戈壁明珠。  相似文献   

12.
农-师七团三连女职工王新芬植棉7年,向国家交售籽棉50多万公斤,创产值近200万元,上交利润近100万元,个人收入50多万元,连续5年被团里授予植棉状元、拾花能手、"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1994年,王新芬从河南来到七团三连,当年承包了60庙新荒地。她虚心学习植棉技术,订阅科技书刊,把学到的植棉技术记录到本子上,运用到实践中,第一年承包新荒地没有亏损。1997年,团场推行两费自理承包责任制,王新芬率先交纳土地自理金,承包了113亩生荒地。很多职工不理解她,在连队承包土地多年的职工都不敢包生荒地,-个承包土地的新手承包生荒地,不是明摆着扔钱吗?这一年,在经历了低温和虫害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王新芬收获籽棉2.8万公斤,获利超万元。  相似文献   

13.
<正>十师一八七团三连女职工彭菊林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她于2016年承包了三连五斗的400亩大田,这400亩作物收获后,给她带来20万元的纯收入,这样的成绩取得,激励她在2017年更要大干一番。三连是团场土地流转的试点连队,这对于彭菊林这样喜欢种地、喜欢钻研、也会种地的职工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事,她果断承包了连队五斗整个斗渠的耕地。今年48岁的彭菊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在她身上你能读出爱劳  相似文献   

14.
<正>连队干部说,她是一个好职工;连队职工说,她是一个好党员。她,就是农十师一八三团八连职工张丽华。张丽华是团场成长起来的军垦第二代,不仅是团场家喻户晓的致富能手,而且被公认为团场妇女的学习标兵。她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收获,用真诚和奉献赢得了赞誉。2006年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和兵团、师"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敢吃"螃蟹"不畏难在一八三团,张丽华是运用新技术种植甜菜的第一人。张丽华最初承包的土地位于连队南干灌渠下游,是团场周边典型的"戈壁地",没有人愿意承包。2001年,张丽华率先承包了  相似文献   

15.
龚效应是1999年从陕西紫阳县来农一师一团一连的劳务工,2000年承包了30亩棉花地,他虚心向老职工学习,有空就问。当年棉花单产380公斤籽棉。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逐渐掌握了棉花各个生长期的特点和管理技术。2007年,团场土地固定承包,连队成片连块的土地都被职工承包了,只有45亩多弃耕地,由于土质太差,年年亏损,无人承包。龚效应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48岁的唐百征是十二师二二二团一连的一名职工,1995年参加工作,200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连队的种植大户,他承包土地种植小麦和制种600余亩,购买了两台大马力机车,既从事土地种植又为连队提供农机服务,每年收入都达30余万元,是连队有名的致富能手。"只有自己有能力,才能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唐百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他作为连  相似文献   

17.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工,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作了25年,她的名字叫张丽英,是一名来自农八师一四七团十三连的青年农工,今年43岁,共产党员。1984年高中毕业的她踏上了十三连这块土地,与父辈们一起干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当了一名农工。1991年展示她能力的机会终于来了。团场开始推行两费自理承包,在农工们还在观望,犹豫不决时,她东拼西凑筹集资金1.5万元,毅然大胆承包60亩棉花,这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四师六十二团园艺二连工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真心实意为职工谋利益,职工有什么难事,工会都能多方协助解决,帮助职工走出困境,深得职工群众的称赞。园艺二连承包土地的人员情况较复杂,转包土地的现象较多,给连队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今年葡萄行情好,职工想继续承包土地,但苦于没有资金,连队工会就组织干部多方奔走、多方联系,并抓住小额贷款这一良机。为职工当贷款担保人,解决了职工无钱承包土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农四师六十一团是远近闻名的苹果古城,该团职工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各种水果,为团场经济发展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多年的可持续发展,园林三连由欠款154万元的贫困连队,变成全团职工收入最高,人人想去种园的连队,成为远近文明的富裕连队.  相似文献   

20.
一师十团四连职工徐云义有个愿望,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致富梦,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成为十团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 今年46岁的徐云义在90年代初来到十团四连帮人拾棉花,拾完棉花后,和他一起来的人,因无法适应本地的艰苦条件纷纷离开,他却留下来了,参加土地承包.由于他勤奋好学,掌握了植棉技术,第一年承包棉花就获得高产,纯收入达2.5万元.当了万元户后,更加坚定他留下来创业的决心,准备在塔里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实现自己致富的梦想,他就把自己的户口从四川迁来落在四连,在团场扩招职工中,他成为一名团场职工.后来,他连续多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获得高产,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成为十团小有名气的“植棉状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