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阿拉伯世界是中国对发展中地区开展交往的重要对象,多边机制是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平台。70余年来,中阿关系从政治伙伴到战略伙伴,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协作,形成了综合型机制、专题型机制和复合型机制。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机制的创立,对于加强新时代中阿合作机制化建设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中阿在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既顺势又谋势,不断巩固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质量,携手打造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展望未来,中阿双方可在地区安全、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全球治理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政治的演进,文明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面对冷战结束后西方战略思想界对"文明冲突"的渲染和现实世界政治中存在的文明冲突的风险,中国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并将之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当今世界,文明多样化是大趋势,有些文明之间存...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生活在分裂的时代,地理位置、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物质财富等方面的差异将人类割裂成不同群体,这些分裂不仅出现在国与国之间,也出现在国家内部。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全球性威胁当中,气候变化、核扩散等问题需要人类共同应对。因此,人类别无选择,只能同舟共济,携手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和平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正>2023年7月13—14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在银川举行。对话会以“中阿文明交流:从古丝绸之路到新时代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巴勒斯坦法塔赫主席、总统阿巴斯书面致辞。中联部部长刘建超出席并作主旨讲话,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谢春涛、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梁言顺出席并致辞。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交流是世界各国相互沟通和了解的桥梁,也是连接不同文明之间的纽带。促进跨文化交流有利于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播,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内涵。着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主动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积极创设跨文化交流机制,切实遵循文化传播规律,不断优化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路径,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毛维准 《国际展望》2022,(4):21-38+153-154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理念和目标,显著影响了当今国际社会的议程设定和秩序演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责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大国责任实践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责任与共同体具有共生逻辑,它在共同体的构建和维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政治中的国际责任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正在从世界主义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等多维度丰富并更新国际责任的议题内容,重新定义国际责任的承担形式和履行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责任议题也面临共同的驱动因素,是回应当前权势转移、大国战略竞争与全球治理不彰的重要立足点。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过程中,责任共同体能够联接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其实践需要责任共同体的支撑。建设责任共同体需要聚焦国际“共同”责任,打造解决问题的“共同体”,建构国际责任履行的逻辑体系,并遵循国际责任履行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
正四月的银川,春风和煦、马兰花开,柔和甘美的黄河水,滋润着绿色富饶的回乡大地。2016年4月21—22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的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在银川悦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2016年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功访问中东三国。而此次对话会的召开,又恰逢中阿开启外交关系6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  相似文献   

8.
20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谱就了共创安全、共促发展、共享繁荣的经典巨作.在大变局与大流疫叠加影响之下,国际社会更需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团结互助,推进协作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坚持平等互信,打造新型国际关系典范.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上合组织的根本宗旨,坚持包容和开放是其突出特点.上合组织成员国始终秉持相互平等、团结互信的核心价值原则,坚持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不断增进相互信任,兼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在创新区域合作进程中发展成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相互信任而非彼此猜疑、相互受益而非零和博弈、相互平等而非恃强凌弱、相互协商而非对抗冲突,这是上海精神跨越时代和地域的魅力所在.这为所有致力于睦邻友好与共同繁荣的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国际社会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对当今探寻国与国相处之道特别是大国处理彼此关系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性质和人类未来走向的重大判断和指导新时代中国外交的行动指南。对于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问题,学界形成了外交路径论、发展路径论、综合路径论三种观点。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需要根植已有的实践探索和丰硕成就,遵循这一思想内在的自治和治理的逻辑,从深邃渊远的中国智慧中提取中国方案,走出一条世界各国包容互鉴、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周边邻国众多,就关系而言,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是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关系.为此,中国一向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和谐周边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又提出亲、诚、惠、容和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尽管这些理念和原则用词不同,但它们的含义基本一致,即处理好、发展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构建和平、合作、发展和共赢的周边秩序.世界上,再没有其他大国针对邻国提出这么多基于良好意愿、着眼于和合共生的理念和原则.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给经济社会秩序带来巨大冲击。无论是疫情防控、患者救治还是克服经济危机,疫情使我们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全球团结。中国疫情防控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依靠人民作为战胜疫情的最根本力量,使人民生命安全得到最大保障、经济社会秩序受到最小冲击,为全球抗疫赢得了时间并提供了经验。后疫情时代,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际卫生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克服人类面临的重大危机,为人类社会发展赢得更多机遇。  相似文献   

12.
全球安全倡议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相辅相成、彼此呼应。中国在以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具有周边外交的优先性、各国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需求、既往安全合作经验积累和中国践行新安全观的决心坚定等有利因素,但也面临域外大国恶性竞争、领土和海洋权益纠纷以及机制的碎片化和低效化等挑战。面对周边安全议题的联动性和复杂性特征,中国需寻求“维护共同安全”契合点,提升各国对全球安全倡议认可度;利用现有周边安全机制,处理好系列“大三角”关系;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抓手,在澜湄和中亚地区打造示范样板;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优化大国协调和机制协调。  相似文献   

13.
<正>“真正的朋友是那些在全世界都离你而去时走近你的人。”美国作家沃尔特·温切尔的这句话可以用于描述新时代非中关系。从反殖民斗争时期的互帮互助,到新冠疫情肆虐时的风雨同舟,历史反复证明,非中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互利合作和坚定支持彼此发展基础之上的真正友谊。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25)
正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二份对拉政策文件《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愿意加强中拉政治领域的合作,愿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加强治国理政的经验交流。这是因为,中拉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类似的挑战。中拉时间又一次开启。2016年11月17日到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三国,并出席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不断升级的疫情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成重大挑战,灾难面前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公共卫生合作的指导思想,公共卫生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中国与东盟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展公共卫生合作,强化"命运与共"意识,可以推动双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此次共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合作,反映显示出中国与东盟双方在公共卫生合作中存在着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资金匮乏、合作意识不强、互信不足等问题。但共克时艰的信念强化了双方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在共同抗疫中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国与东盟双方应从加强政治互信、培育区域公共产品、建立公共卫生合作机制等方面出发,加强公共卫生合作,推动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6.
"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一直在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重大命题.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回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严峻考验.同时,疫情增强了各国团结合作、共克时艰的动力,拓展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也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神话,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联合国和平、发展和人权事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支柱。中国与联合国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出现新变化,突出体现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在周边有新的动向,世界其他地区爆发的武装冲突对周边地区安全产生外溢性影响,周边热点问题有效管控的难度有所增大。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对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产生多方面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稳定的合作增加国与国关系的确定性,提振周边国家的合作信心;从小事做起,强化合作路径的稳定性;通过释放政策红利,展现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态度;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避免地区安全问题对地区发展问题产生过大干扰;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提升引领和塑造周边安全秩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至今已历时十年,在双边、多边以及整体实践层面上取得了诸多进展。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既是区域秩序重塑的现实产物,也反向推动着区域秩序重塑朝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区域秩序重塑背景下,推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需要持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东盟中心地位赋能,统筹发展和安全两大问题,推动中国和东盟所提倡议实现更加紧密的对接。  相似文献   

20.
王健 《国际展望》2022,14(1):23-37
2017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安全上,美国以推动"印太"战略、强化美日和美韩同盟、借议题拉拢东盟等手段将战略布局深度集中到中国的周边地区;法国、英国、德国、欧盟也紧随其后,开始深度介入"印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安全事务和互联互通进程。在经济上,全球化已进入"慢速"阶段且越来越以区域化的方式展开;而机器人、3D打印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运用将继续推动区域化进程,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对双方来说都更为重要。无论是在安全上还是在经济上,周边地区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都在迅速上升。中国应更加重视周边外交在总体外交布局中的地位,要总结历史和当代中国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经验;争取处理好中美日、中美韩、中日韩、中俄印等一些大三角关系;将周边地区打造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节点和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示范地区;积极提供地区公共产品,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