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玉顺将“是否主张吸收西学”视为现代新儒学和全盘西化论区别的标志,认为梁漱溟是全盘西化论者。但是,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思维范式的两大学派,现代新儒学与全盘西化论的区分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主张吸收西学,而在于对如何吸收西学的不同回答及为吸收西学所作的哲学论证,在于通过文化选择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他及其所代表的现代新儒学与全盘西化论的对立表现在:反对全盘西化论将儒学与封建专制制度等同的观点,通过区别制度儒学与儒学义理而彰显后者的永恒价值;检讨全盘西化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局限性,要求整全地了解西方文化;主张中国和世界未来文化要走中国的路,并且提出返本开新的儒学复兴之路;反对全盘西化论“现代化即是西化”的主张,提倡走儒家资本主义道路。梁漱溟及其所代表的现代新儒学修正了全盘西化思潮的极端化倾向,最终与全盘西化思潮构成对立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西学的冲击下,近代中国人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各个阶层在寻找救亡图存出路的过程中对儒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扬弃,表现出了对儒学的一种复杂心境。经过近百年的较量,儒学受到了各种冲击,但始终没有被完全抛弃。  相似文献   

3.
刘尔炘,兰州人,翰林出身,曾官翰林院编修,但平生事功多在从事地方公益,是近代陇上著名人物。刘尔忻以醇儒形象面世,但生当转型时期,其经世思想、汇通西学以及对儒学坚守的“变”与“不变”之中既有学理的因素,更多的是现实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儒教在复苏?     
<正>毕竟,儒教在中国人的心田埋藏很深,社会道德的重建,不能不回归本土资源。传统中国儒、佛、道三教并存,以儒教为先。儒教或儒学在西学东来后,受到了强烈的批判和冲击。科举制度的废除,新教育的兴起,使儒学的基础遭到破坏。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降,对科学与民主的诉求,更把儒学作为对立面进行猛烈的批判。解放后,土地改革的完成,作为儒学的社会基础的家族制度,更被彻底摧毁。文化大革命中对儒学的全盘否定,对儒学的  相似文献   

5.
石文玉 《长白学刊》2012,(6):117-121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是流行于晚清社会70余年"中体西用"论的集大成者。其"中体",是包含学统、道统、政统三位一体的联盟,其"西用",突破了此前洋务派仅引进、学习西艺的局限,将学习西方的范围实际扩展到社会制度层面。为应对"中体西用"原则可能造成晚清士子身心与世事分裂的情形,张之洞还提出"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教育原则。这是否在实践层面上无意识地开辟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分途的道路,值得思考。同时面对中学的浩繁与西学的新来乍到,张之洞大胆地提出简化儒学、守住儒学基本要义即可,以便省出精力学习西学,是为"守约"。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多元并存的经济社会中,新儒商是光彩夺目的老树新花。新儒商在新儒学精神的指引下,形成了它越来越为世人重视的特质:以新儒学为根基,以内圣外王为宗旨;善于融会西学,学习西方科技管理知识;与时俱进,适应市场经济的步伐。新儒商不但善于对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商业思想的整合,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勇于追求价值理性的回归,是市场经济中名副其实的归山之虎。  相似文献   

7.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发展变化过于迅速、巨大,加上中西文化的不对称关系,世界已经意识到中国崛起,但对中国缺乏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文化,西学中有很多好的思想,但中国文化有其悠久独特的传承系统并影响至今,例如通过"礼教"解决社会、人生、信仰问题,强调"关系"、向往"大同",等等。我们应该认真探讨:儒学能否对不断变化、个人主义盛行的世界有所贡献?如何向时代奉献一个与时俱进、有批判力的儒学?如何对中国人、西方公众讲述儒学的重要意义?我们需要一种把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东西方化",让全世界认识到同舟共济之理。  相似文献   

8.
陈晓华 《传承》2012,(7):54-54
在传统儒家礼义道德下成长起来的有着浓厚夷夏之防的四库馆臣们,面对中西文明碰撞冲突100多年,西学走入各阶层的事实,以及乾隆希冀总结西学来确立西学导向的意志,抉择下“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的方针。即否定西学的学理,采纳西方的科技,并认为西学本源自中学。  相似文献   

9.
有些学者认为,梁漱溟并非现代新儒家。然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梁漱溟完全具备了现代新儒家的一些主要特征,如具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使命感和道德忧患意识;以儒家学说为中国文化之正统和代表;援西学入儒,等。可以肯定,他就是现代新儒家。此外,在诸多方面他都有着自己的鲜明的思想特色,与其他现代新儒家有着很大的不同。关于现代新儒学的发端,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开始于戊戌维新时期。而从现代新儒学的性质、内容、形式等方面考察来看,其发端应为五四时期。综合而论,梁漱溟还是现代新儒学的当然开启者。  相似文献   

10.
季乃礼 《求索》2008,(11):106-108
有关儒学的正统化,学术界基本认为是在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之时。但儒学的正统化与儒学的独尊概念并不一样,儒学的独尊是和罢黜百家分不开的,而儒学的正统化并不排斥其他诸家。儒学的正统化的标志是儒学的主要治国之策被统治者采用。儒学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孝治”,“孝治”之策首次被统治者采纳是在汉惠帝四年,亦即儒学正统化的时期。儒学正统化为儒学独尊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儒学的独尊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清末儒家文化命运的变迁聚焦于“尊孔读经”问题。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借“孔子改制”旗号,以复古为解放,对孔经的改造实则造成了对孔经的怀疑;清末新政清政府被迫改革的种种措施,自迷其始,在中学的肌体内增加了西学的成份,进一步动摇了孔经的地位;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儒学及孔子的猛烈抨击,剥落了孔经的神圣外衣,使儒家“经学时代”沦入山穷水尽的窘境。  相似文献   

12.
儒学在贵州民族地区古代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在贵州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儒学从汉代开始传播,并不断发展,使贵州有识之士能学习儒学、宣传儒学,促进了贵州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3.
关注     
《政协天地》2012,(4):54-55
儒学的命运 儒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近代则连受批判,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而被边缘化。儒学的衰微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结果。伴随着古代社会结构的解体,儒学势必随之衰微。  相似文献   

14.
从儒学伦理到儒学哲学--孔子儒学与朱熹儒学的比较刘彦生梁晋华一先秦时代,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上承周文教化,全面地把礼乐规范为个人自觉的道德伦理,创立了儒学。此后,儒家学说几经兴衰,终于在宋代,由朱熹创立了源于儒家伦理而又高于儒家伦理的理学。朱熹的...  相似文献   

15.
儒学与海峡两岸文化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杰 《两岸关系》2008,(2):14-16
1月下旬,“儒学与海峡两岸文化根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两岸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一起就儒学与两岸文化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目的是用儒学力量凝聚两岸同胞文化共识,弘扬儒学精华以巩固两岸文化根基,促进两岸文化发展,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  相似文献   

16.
留学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主体。留学生对“西学” 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三个阶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他们对西学的认识和传播,还存在种种局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近代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刘扬 《统一论坛》2009,(6):43-44
儒学是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学的根在祖国大陆,同时也与台湾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李立 《台声》2008,(2):36-38
儒学是两岸共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文化的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与祖国大陆的文化发展。而且与台湾文化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儒学在台湾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促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儒学复兴中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福  金小方 《求索》2007,(3):169-171
知识分子在现代儒学发展中需要承担什么文化使命,这一问题在百年来的儒学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知识分子是儒家思想的载体,《论语》规定了儒家知识分子在传播和发展儒学的过程中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在儒学的复兴中,有必要进一步考察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重塑知识分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李冬梅 《人民论坛》2010,(10):191-193
张之洞的西学态度在不同的时期内存在差异,而内在的连贯性则是始终如一的。引发其西学态度产生变化的因素来自于当时国内外大背景的变化,而其内在连贯性则体现在对西学认识扩大和内涵理解的深入。系统梳理张之洞的西学态度演变及其对晚清政策的影响,从其西学态度的变迁,探究清末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