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构"社会中国":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社会中国"为视角,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和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社会政策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改革阶段、1980~1990年代的改革阶段、2002年以来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家在社会福利和服务中的角色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前的"国家垄断",到改革开放后的"国家退却",再到"国家再临"的演变过程,从而使我国的社会政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由二元"社会中国"到三元"社会中国"再到"福利地区".在新世纪,面对经济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种种社会问题,中国开始强化国家在公共福利和服务中的角色,出现了社会政策的急剧扩展,新的社会政策体系正在形成之中.但是,统一的"社会中国"的图景依然模糊,"省域公民社会身份"的形成或是破题之处.  相似文献   

2.
毋庸置疑,信任危机早已成为中国公民的一个热门话题。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有哪些表现?造成信任危机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消除信任危机的路径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已做过大量叙述和分析,并展开了不少讨论。笔者也试图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政策与社会预期——兼论中国社会政策的品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政策是实现社会预期的必要手段,社会政策可以弥补和纠正经济政策的不足,也有助于社会预期的实现。西方国家通过社会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社会的有序发展。为促成中国社会预期的顺利达致,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是尤为重要的。有效的社会政策所具的品格体现着公民身份、强制性、公正性、公民参与以及历史时空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中间人群"的特点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 ,伴随社会转型出现了现代社会的结构变化。其重要表现就是“社会中间人群”的形成和凸现。社会中间人群的存在 ,有效地防止了社会两极分化 ,极大地减轻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摩擦和利益碰撞 ,削减了社会张力。社会中间人群的数量变化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 ,社会中间人群将会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国社会之所以属伦理社会,从社会构造看,它不是单单由社会关系体系造就的,而是由“家庭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礼法一体”的制度体系和“人情脉脉”的观念体系三者共同合成的结果,因而对传统中国伦理社会的深刻领会与洞悉必须由此三方面来开展,否则难免挂一漏万。同时必须看到,“家庭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礼法一体”的制度体系和“人情脉脉”的观念体系三者并不能独存,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共生关系,是“一体三面”。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正面临着一场社会性的化变革,使得传统农业社会在向现代商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某种化空缺;同时,在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原则冲击下,传统化中的义利观及道德防线也出现涣散和崩溃,引发了社会范围的信用危机。从化对信用危机的影响根源来看,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具有三个标志性的阶段性特征。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稳定风险,尤其是五种不稳定因素正处于从潜在风险向公共危机转化的临界点上。当前的社会体制改革存在五个方面的缺失。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顶层设计,推进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社会公正相结合、社会公共治理和社会体制改革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融入全球化和加速经济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参与世界风险社会与自身风险社会之形塑的过程。中国的风险社会既是世界风险社会的一部分,又具有独特的生成与运行逻辑,包括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合拍、经济发展模式、功利主义意识形态、政府能力和利益追求等因素在风险生成中占据关键位置,而非理性主义的内在悖论在其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面对中国这一独特的风险社会,需要选择独特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视角以及研究进路。风险社会与中国的讨论,在方法论上仍是一个外来理论和概念如何本土化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对当下中国很多的问题,很多论者动不动就谈到制度建设的问题。一切的社会问题,总想到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加强监督等等,好象制度是灵丹妙药,制度一完善,中国就和谐了。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中国社会,主导的理念正由求温饱转向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用社会质量的视角去考察中国社会经济保障、社会信任、社会融合、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状况,会发现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风险的时代;而社会政策则是增进社会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生活质量理论、人类安全理论、社会质量理论的对比分析可见,由于社会质量理论以追求社会和谐为目标,力主通过社会建设的过程把全体民众包容进去,运用政策的手段来改善民生、增进社会融合,从而化解中国社会不断增大的内在张力,因此这一理论是我们分析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问题不可或缺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研究应强化中国特色与问题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研究,要建立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及其资本主义批判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要特别识别扣批判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下的市民社会理论,要突显中国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其社会结构,突显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问题意识,将公民社会建设的宏观方面与微观方面内在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当你第一次看到贫困地区失学孩子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明亮的大眼睛时,我相信,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3.
《当代广西》2005,(11):4-4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5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客忽视的问题,综合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我们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出现一个重大变化:从以前那种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治分层为主转变为以经济分层为主,先富起来的新社会阶层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影响,有个“蝴蝶效应”的说法。意思是一件看似微小无关的事情,影响却可能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不必费心地探究身边有多少“蝴蝶”,倒可以静心下来,追忆一下那些曾经影响自己并深深印刻在心中的人和事。我想,这如同在疾步奔走中,偶尔站定一下,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从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中,应该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吧。  相似文献   

16.
漫话     
被称为“中国金钟铁布衫第一人”的胡琼近日在广东东莞用冲击钻钻向自己的太阳穴.由于他的头硬如同金刚.除了擦破皮外.钻头无法钻进去。惊险表演.令一名女游客当场被吓晕.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多么诱人和美好.她祥和、文明、有序。不论是从纵的层面来说,还是就横的角度而言,能够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之目标的.是需要勇气和智谋的。胡锦博总书记于今年2月19日在省都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公开发表.其第三条目中,专门设了一个段落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华锋 《桂海论丛》2006,22(6):63-65
当今国际社会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政治问题社会化和国际社会问题政治化、权力政治和权利政治共存竞争的全球性国际社会。这启示中国应当在坚持符合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原则基础上,以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与塑造和谐国际社会为目标,更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在融入中做到传统外交和非传统外交并重,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自信心,灵活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身份,着力处理好与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始终处在现代化发展之路的摸索中。在经历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之路与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深度解析中,需要与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过程连接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才能真正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合理、最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中国的历史学面临着科学化的任务。很多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但由于种种原因 ,没能完成这一任务。只是到了 1930年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出版后 ,中国的历史学才开始步入科学化的轨道。对此 ,人们鲜有论及。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