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统计数据看,大学生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的一个自杀高发群体,据上海市调查,1983年到1988年间,大学生的自杀率高达万分之二,高出一般市民自杀率数倍,乃至10倍。就高校内部而言,据统计,1986年至1992年,武汉市轻生自杀的大学生共有96人,教职工及培训进修人员共18人,两者比值为5∶1。这些都显示大学生已成为自杀高发群体。 青年大学生自杀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教育  相似文献   

2.
威海卫英租界时有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女性自杀。尽管清楚地知道自杀在中国所赋有的社会含义,然而英租界政府在解决引起自杀的原因上所做的努力却很有限,尤其是在改变租借地内青年女性的生活际遇方面,英租界政府所做甚少;他们几乎没有为青年女性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也不愿意禁止缠足或劝阻家族对寡妇改嫁施加压力。  相似文献   

3.
青年概念与青年本质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青年——同一语言形式表达了不同的概念内容由于实践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青年,从而形成关于青年这一事物的几个不同的概念。例如我们如果从青年的机体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功能的特点和规律方而出发,就得出了生理学上的青年概念;如果从青年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  相似文献   

4.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对前途理想和四化建设充滿无限的希望和坚强的信心,并朝气蓬勃地为之而努力奋斗。这是当代青年的主流。青年中轻生厌世、自寻绝路的仅仅是极少数。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与自杀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大学生健康登记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人格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等量表对2002—2005级近2·7万名大学新生进行心理素质调查,并对2002—2005年广东省高校自杀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整体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趋势,自杀有上升趋势,文章认为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心理教育等正面教育,健全对具有自杀意念学生的测查及危机干预长效机制,完善学生—家庭—学校“三结合”的联动心理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杀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客观因素如学习压力、情感挫折、人际关系问题和就业压力等方面,也有主观原因,包括大学生本身的生理因素、存在的认知偏差、不良的性格因素以及耐挫能力低等因素.在探讨这些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都有助于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社会整合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安居乐业,但在该环境下,仍有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出现。其中,自杀现象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大师涂尔干曾对自杀现象研究,写成《自杀论》一书,该书将自杀行为与社会事实相结合,提出三种自杀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或反常型自杀三种。将大学生自杀现象与涂尔干的《自杀论》相结合,探讨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严琼 《学理论》2014,(8):207-208
世界范围内的自杀现象正越来越严重,青少年自杀现象呈现低龄化趋势。面对这种现象,生命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对生命教育的反思启示和实施途径:课堂教学与课外读物相结合;进行生活态度教育;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开设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对实施生命教育的协助。  相似文献   

9.
家庭结构及其变动和人们的死亡观念是理解农村已婚青年女性自杀的关键因素。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及两者变迁所呈现出来的双重失衡状态,使得处于劣势地位的已婚青年女性容易走上自杀之路。人们相信死后还有一个存在的世界,并认为在死后的这个世界中,能够看到对造成她们自杀死亡者的惩罚,因而,自杀成为已婚青年女性寻求救助的一种手段。在这两大因素背后,更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推动了自杀的产生。社会实践现场中自杀后的一系列表达是构成农村已婚青年女性对自杀死亡后进行想象的现实基础。现实生活中这种社会实践的上演与习练,会通过女性意念的投射与模化映置到未来的自杀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胡伟 《学理论》2011,(14):41-42
现象和是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和内部联系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所有范畴的共同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透过现象,把握内在的本质,但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可以更深刻地把握现象与本质一对辩证范畴,更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途径,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青年本质研究的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历经对青年现象研究之后,理论界正在探求从本质论出发的青年学。然而,研究一开始便遇到了青年本质定义的多样化,需要我们作慎重的抉择。“功能说”认为,青年是整个社会中一部分最积极最少保守思想的力量;“角色说”认为,年轻人开始工作并开始建立家庭,他就不再是青年了,而不同阶层和不同类型的青年人,开始工作和成家的时间是不同的;“发展阶段说”认为,青年是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转变的时期,青年年龄的界限是客观地由其发展的某些阶段所  相似文献   

12.
一、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时期,青年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视野 (一)消费与当代青年改革,使过去长期积淀下来的依附于单一计划经济大一统模式的诸多生活和思想规范逐渐解体,或丧失其对人们的约束力。人们得以进一步自由地探寻和选择自己认为适应新的现代化氛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规范。在此间,对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汲取能力最强,而对传统规范依附性最弱的青年,自然成为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官员自杀呈现高发态势,其特征既与中国人的总体自杀规律不符,也与其他国家的官员自杀情况差异较大。官员自杀事件的陡增,在一定程度上是官员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局部地区和领域的集体腐败频发,使系统内的官员廉洁奉公的风险加大,部分官员不得不加入腐败阵营;而社会转型和民主发展使官员的腐败风险加大,官员群体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新的压力,内外环境的变换加速了官员自杀。官员自杀给官员个人、政治系统和社会带来了直接危害,治理官员自杀,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十八大精神,落实人民当家作主,使权力在阳光下运作,改变官员的政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张宇  梁志伟  龙东 《学理论》2013,(11):87-88
大学生自杀现象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大学生自杀对各方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大学生自杀,有人认为这是寻求解脱的勇者之为,有人认为这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行径。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在处境中的自由,人必须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所以大学生自杀是逃避自由的自欺行为、不负责任的懦夫行径,故而大学生应树立选择意识、责任意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挑战困境,扫除障碍,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用一颗从容的心应对不如意之事。  相似文献   

15.
当代部分青年的生活呈现出悖论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适度休闲实现度与效率提升有待协调、精神丰盈度与物质条件改善有待同频、价值意义感与受教育程度提高有待共振以及良好心态形塑与信息加速供给有待平衡。效率对欲望存在助推作用的可能性、物质与精神存在对冲效应的可能性、知识对信仰存在解构作用的可能性以及信息供给与接收存在张力的可能性,是造成“生活悖论”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对“生活悖论”现象,要区分效率导向的应用场景以保障青年的适度闲暇、提炼物质文明的意义内涵以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挖掘知识教育的价值意蕴以增强青年的信仰力量、加强信息供给与接收治理以培育青年的良好心态。  相似文献   

16.
罗马尼亚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员马赫列尔(FredMahler)关于青年本质的研究,是其著作《青年问题与青年学》的理论基础,是确立青年学研究对象的基础,研究马赫列尔的青年本质观,对于我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学是有益的。青年的本质是研究和考察青年的本体状态,它要回答这样一个基本问题:青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青年如何发生,它在社会存在中具有怎样的结构?青年的本质问题(本体论)就是要揭示青年存在的整  相似文献   

17.
当代青年本质的文化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本质是文化构造的结果 ,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结合。青年本质主要由精神文化构造。当代中国主要是三大精神文化构造青年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本土新生代文化。当代文化构造青年本质的主要问题是 :缺少主流精神文化 ;文化评判标准模糊 ;文化管理失误。要构造良好的青年本质 ,就必须建设优秀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第二步改革面临困难和挑战的严峻时刻,农村青年正在悄悄地进行新的思想嬗变。其中虽不乏积极可贵的进步因素,但也有消极的陷入困惑的徬徨,产生了自改革以来的一系列心理震荡。虽然这种现象并不反映当今农村青年的主流和本质,但由于这种现象与农村改革深化所遇到的困难具有某种相伴性,极易与农村的落后势力汇合,形成政治离心力,影响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深化改革的进行。因此,认真剖析这一社会现象,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引导青年走出困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集中讨论两大问题:其一涉及到法国社会学大师埃米尔·迪尔凯姆的自杀学说。笔者认为,迪尔凯姆的自杀学说在论及性别问题时带有浓厚的男权主义偏见,他的分析偏移了他所大力提倡的社会事实研究法;其二民国时期京沪两地的青年女性自杀格局。根据笔者的分析,京沪女性的自杀问题在当时非常严重,两性自杀死亡率相近;两地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的自杀已遂和未遂事件中女青年所占的比例最高;诱因多是家庭矛盾或情感纠纷。本文意在厘清古典社会学自杀理论的局限,也在将中国近现代的自杀问题纳入到社会性别分析框架中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东史郎案的审判是涉及当今日本司法和社会对历史认识的测量仪.中国青年公众是如何看待东史郎案及日本三级法院对该案的审理和判决?本文在对部分中国青年公众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