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杀关联行为包含劝说、帮助、欺骗、强迫、相约自杀等多种行为方式。传统“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讨论范式掩盖了各类行为的差异性,对行为定性失之泛泛,缺乏准确性。将自杀关联行为区分为劝说帮助、欺骗强迫、相约自杀三种类型会使行为定性更加精细和准确。受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劝说帮助型自杀关联行为并不具有可罚性;在欺骗、强迫他人自杀的场合,只有当欺骗、强迫达到了剥夺他人自主意志的程度时,才可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相约自杀的情况,即使相约自杀的发起人未死亡,也同样不能将其定罪。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集中讨论两大问题:其一涉及到法国社会学大师埃米尔·迪尔凯姆的自杀学说。笔者认为,迪尔凯姆的自杀学说在论及性别问题时带有浓厚的男权主义偏见,他的分析偏移了他所大力提倡的社会事实研究法;其二民国时期京沪两地的青年女性自杀格局。根据笔者的分析,京沪女性的自杀问题在当时非常严重,两性自杀死亡率相近;两地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的自杀已遂和未遂事件中女青年所占的比例最高;诱因多是家庭矛盾或情感纠纷。本文意在厘清古典社会学自杀理论的局限,也在将中国近现代的自杀问题纳入到社会性别分析框架中探讨。  相似文献   

3.
威海卫英租界时有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女性自杀。尽管清楚地知道自杀在中国所赋有的社会含义,然而英租界政府在解决引起自杀的原因上所做的努力却很有限,尤其是在改变租借地内青年女性的生活际遇方面,英租界政府所做甚少;他们几乎没有为青年女性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也不愿意禁止缠足或劝阻家族对寡妇改嫁施加压力。  相似文献   

4.
一、基本情况一九八一年十一月至八二年十一月底,临汝县发生青年自杀事件六十一起,六十一人,约占全县青年总数的万分之四点八。其中已死的四十人,未死的二十一人。青年自杀的发生大体可分四种类型: (一)潜在型。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而精神上长期受到压抑,进而思想上产生轻生自杀念头,这类自杀青年有十五人,占自杀青年的百分之二十四点六。陵头公社卫生院司药李建  相似文献   

5.
有自杀倾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透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测验法探讨了有自杀倾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其对预防自杀的意义 ,并提出自杀预防工作中更要关注大学生现在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从统计数据看,大学生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的一个自杀高发群体,据上海市调查,1983年到1988年间,大学生的自杀率高达万分之二,高出一般市民自杀率数倍,乃至10倍。就高校内部而言,据统计,1986年至1992年,武汉市轻生自杀的大学生共有96人,教职工及培训进修人员共18人,两者比值为5∶1。这些都显示大学生已成为自杀高发群体。 青年大学生自杀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教育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从基督教《圣经》的教义,还是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来看,自杀——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都是一种罪孽,而这种罪孽大都是悲剧和绝望所致。在美国每20到30分钟就有一人自杀,美国每年大约有25000多人死于自杀。自杀是工业发达国家的10个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是青少年致死的第二或第三个原因。有资料证明实际的自杀人数比记录值高25%到30%。有许多自杀被认为是事故,例如交通事故,溺水和从高处掉下来等,实际上都有可能是自杀。据估计在每一次成功的自杀背后,有8到10次自杀未遂。最近的报告证实,美国每年有12000名5到14岁的儿童少年就曾有过自杀行为在医院接受治疗,据信实际人数多达24万人之多。在过去的10年中,15岁到24岁的青年的自杀人数增加了40%,其中男性为50%,女性为12%,自杀是该年龄组中第二位死亡原因。自杀是大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社会整合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安居乐业,但在该环境下,仍有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出现。其中,自杀现象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大师涂尔干曾对自杀现象研究,写成《自杀论》一书,该书将自杀行为与社会事实相结合,提出三种自杀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或反常型自杀三种。将大学生自杀现象与涂尔干的《自杀论》相结合,探讨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张宇  梁志伟  龙东 《学理论》2013,(11):87-88
大学生自杀现象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大学生自杀对各方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大学生自杀,有人认为这是寻求解脱的勇者之为,有人认为这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行径。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在处境中的自由,人必须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所以大学生自杀是逃避自由的自欺行为、不负责任的懦夫行径,故而大学生应树立选择意识、责任意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挑战困境,扫除障碍,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用一颗从容的心应对不如意之事。  相似文献   

10.
夏高发 《学理论》2014,(20):68-69
求生而死的死亡从目的上看尽管与其他自杀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实际上与我们通常理解和判定的自杀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如果我们不把这类死亡归诸自杀类型下,就很难对其进行恰当的分类。因此,在灾难情景中行为者以求生为目的而采取的导致行为者自身死亡结果的行为,应当认定为自杀,一种另类的自杀。  相似文献   

11.
赵旭辉 《学理论》2010,(1):135-137
战争以正义之名将杀人行为合法化,但并不能完全消除人在战争中的心理创伤和犯罪心理。当战争的破坏性、长期性、不义性日渐突出,战争的正义性及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这种质疑将人的心理创伤和犯罪心理推向极端,促使士兵犯罪、自杀或自相残杀。美军士兵频繁自杀就是这种极端心理的现实表现。减少或避免这种极端现象需要将制裁犯罪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还需要慎战止战、以和拒战这样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问题大致分为反社会问题行为和非社会问题行为。所谓反社会问题行为,指的是诸如犯罪行为及不良行为之类的、对法律及社会习惯等社会规范的越规行为;所谓非社会问题行为,指的是闷居家中、无生活活力、拒绝上学、自杀之类的不能适应周围环境及社会生活的现象。区分反社会问题行为和非社会问题行为主要是看行为的表现方法:对外部采取反抗的形式便成为反社会问题行为;如果这些行为是对自己本身,则是非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一、香港的自杀情况 自杀率以10万人为基数,以香港1971年的自杀率9.6为例,即平均该年每10万人中,有9.6人自杀致死(见附表)。在过去二十年来,自杀率曾有一些波动,而二十年的平均自杀率为11.3。在二十年里,以1982至1984间的自杀率稍为偏低,在1976年至1980年间的自杀率为高。附表亦显示在这二十年间,个别年龄组别的自杀率的升降与所有年龄平均趣向甚为相似。普遍来说,1976至1980年间的自杀率较高,在年长的年龄组别中更为明显。在自杀率与性别的分析显示,男女性自杀率比例为1.3比1,比起很多的西方国家如美加地区等,其自杀率介于11至12之间,以日本和新加坡两亚洲国家作参考,其自杀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少年自杀意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中国的自杀率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 ,15 -2 4岁年龄段的女性自杀率更高。目前关于中国青少年压抑及自杀意念流行性和预测方面的信息十分缺乏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量化在中学生中自行报告压抑和自杀意念的比例和严重程度 ,从而确定压抑与自杀之间的关系。调查显示有 1/ 3的人受严重的压抑症状所苦 ,16%的人承认有自杀意念 ,9%的人承认确实尝试过自杀。严重压抑在女性、学习成绩不好者和农村孩子中常见 ,有自杀意念和尝试自杀的则存在于女性、学习成绩不好者和城镇人群中。作为独生孩子是避免压抑的有利因素。求助模式显示了他们对朋友和父母的信任 ,很少人经常寻求帮助 (大约1%) ,而 3 0 %的人从未因心理问题寻求任何帮助  相似文献   

15.
自杀意向(Suicide ideation)是近20年来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课题。在总的趋势上,自杀意向研究已成为西方国家近年来有关自杀问题的研究一个重心。从研究取向上说。自杀意向不是针对已经发生严重自杀行为的特殊人群,而是通过对普通人群的研究,发现有高度自杀危险的特殊群体,实现自杀的预测和有效防止。由于青少年(大、中学生)是最容易获得大面积资料的人群。因此,同其他心理学研究一样,有关自杀意向问题的主要知识积累,也首先来自于对青少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自杀,东方与西方都存在。但是西方社会里。自杀与吸毒、离婚已成了并驾齐驱的三大社会病。尤其是青少年中自杀成风,自杀率不断上升! 本文以笔者1985年以来积累的众多资料为依据,对被某些人士视为所谓“天常”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中的社会病之一——青少年自杀问题,作一粗略的透视和剖析。  相似文献   

17.
傅国涌 《各界》2011,(6):32-32
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在重庆服安眠药自杀。虽然当时重庆的党报、新华社的《内部参考》都曾报道过池自杀的消息,但是长期以来围绕他的自杀还是笼罩着一层迷雾,尤其对于他的死因一直没有清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田家英为什么自杀?是怎样自杀的?迄今45年过去了,这件事仿佛还未取得完全的共识。而真正厘清这件事,对了解“文革”乃至高层政治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家庭结构及其变动和人们的死亡观念是理解农村已婚青年女性自杀的关键因素。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及两者变迁所呈现出来的双重失衡状态,使得处于劣势地位的已婚青年女性容易走上自杀之路。人们相信死后还有一个存在的世界,并认为在死后的这个世界中,能够看到对造成她们自杀死亡者的惩罚,因而,自杀成为已婚青年女性寻求救助的一种手段。在这两大因素背后,更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推动了自杀的产生。社会实践现场中自杀后的一系列表达是构成农村已婚青年女性对自杀死亡后进行想象的现实基础。现实生活中这种社会实践的上演与习练,会通过女性意念的投射与模化映置到未来的自杀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36)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这些认知倾向包括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其伤害性更小、更大程度的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和降低对受伤目标痛苦的认同。本文对国内外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相关文章进行综述,总结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途径,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