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之前的社会历史观,大体经历了朴素史观、神本史观、人本史观和理性史观。这些五光十色的社会历史观,蕴含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诸多观点的种子、胚胎及萌芽。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正是在扬弃前人的这些思想材料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探析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是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获得时代升华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张薇 《前沿》2012,(20):38-39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遭遇的“物质利益”问题促使他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了“分工”这一范畴,也正是在从“苦恼的疑问”到“历史之谜”的探讨过程中,马克思分工思想逐步成熟并得以确立.通过对马克思“历史之谜”解答过程的研究,能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分工思想与之前的理论研究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更加完整地呈现马克思分工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作为启蒙思想家,康德为现象界和物自体划界,打破了知识和价值的关涉。将主体自由与普遍理性在先验意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从而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同时明确了知性和理性的不同对象和适用条件,明确了理论的论域。划界本身不是目的,实质是将理性和现实并重,从而超越认识和实践的有限性,这些方面对马克思的分工研究有一定启迪。随着马克思对现实生产实践的考察及其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逐渐认识到启蒙理性和划界思维在面对真实的物质利益难题时的有限性和无力感,他以分工为思想节点,进而实现了对划界与启蒙思想的超越。关于分工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对其创立唯物史观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分工思想的自由旨向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正自古以来都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从学生时代到《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对公正价值的追求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即追求意识自由、平等理性和人类幸福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时期马克思公正观的研究侧重点经历了由对精神自由的高度关注逐渐向现实物质利益转变这一发展过程.虽然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对公正问题的研究存在认识路径上的偏差,但是他对人类幸福的不懈追求决定了其公正观依然能够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推翻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统治地位,创立了以人民主体思想为精髓与核心的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进程中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不断赋予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中国意蕴与时代内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把它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全过程。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莱茵报》期间的政治斗争实践活动,使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对利益的进一步探索使他从“理性的天国”中“回到人间”,来到了“科学的人口处”,并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自觉清算与批判,实现了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并最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对群众史观的考察必须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创立的理论原点——《神圣家族》文本中去。青年黑格尔派的群众史观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的直接理论参照系,其群众观实质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英雄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青年黑格尔派英雄史观进行批判性解构中建构了群众史观。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进行批判的同时,马克思也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伟大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主体即无产阶级的指认以及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论证,使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革命的共产主义唯物史观转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价值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契合了人类的价值期盼,必然会引发人们的价值共鸣。但不同层次的群体,价值认同的方式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列宁非常重视差异性的分层施教法在信仰建设中的运用,他提出对非党员群体的信仰建设坚持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对党员群体的信仰建设提升至党性原则,构建适合于各个群体的不同话语体系原则。分层施教法在当代信仰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主体层次性决定了对主体利益联系的程度,对非党员群体的信仰建设更注重利益引导和感性体验为主,对于党员群体来说,信仰建构更是一个理性建构过程,分层施教法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释力和包容力,提升了信仰建设的魅力和价值认同度。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是产权理论的首创者,博大厚实的深广底蕴是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一大特色,而历史理性与价值理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则是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基本品格。概括地讲,马克思产权理论的要点和特点如下: (一)产权即财产权不过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马克思第一次发现产权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从而把握住了产权的本质。马克思说:“单纯法律上的土地所有权,不会为土地所有者创造任何地租。但这种所有权使他有权不让别人去经营他的土  相似文献   

10.
吴璇  刘衍峰 《新东方》2023,(1):83-88
马克思系统梳理了以往哲学有关人的主体存在问题,深刻阐明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主体存在之基,从而奠定了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基石。马克思通过对宗教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批判和清算,摒弃了唯心史观将历史进程抽象把握为精神意识和英雄“个体”的自我实现,科学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生成的逻辑进路,将历史发展的主体确立为人民。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以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实践主体为价值所指,以人民是共享发展的利益主体为价值导向,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归宿,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人本主义逻辑框架下讲述了人的异化与复归的历史。异化理论的问题结构可以表述为"异化——复归"的图式。在这一图式中,人的本质这一范畴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赋予历史进程以价值,使历史获得了逻辑一致性和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目的。异化史观中历史目的观念的在场,既和此时马克思思想的"过渡"特征有重要关系,也与历史目的论自身的形而上学合理性有关系。历史目的观念表征着马克思思想的价值尺度,与其科学性一起构筑着马克思思想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历史演变的生产劳动史观,柄谷行人以"交换样式"的演变为线索,区分了"民族(氏族)共同体""国家共同体""资本共同体"与"联合共同体"等四种共同体的演变形式,并以之为基础构造了一种"世界史观"。柄谷行人的世界史构造,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国家观之间的关系,均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但是,他据以超越"生产方式"的"交换样式",依然面临着正当性质疑;他构造的"联合共同体",相对于马克思所谓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也存在着神秘化的可能。因此,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史观,柄谷行人的世界史构造还存在着根本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所谓"五种‘社会形态’"说,是对马克思原著文本"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论述原著的误读。"读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起源"累进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范畴,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实际的科学研究中,才能发展中国历史学。  相似文献   

14.
黄毅 《理论月刊》2015,(1):39-45
哈曼是近代非常重要的德国哲学家,是"狂飙突进"运动之父。他的《纪念苏格拉底》对康德为首的启蒙运动理性精神予以了深刻的批判,在那里他对休谟作了一种奇特的诠释。休谟攻击上帝存在的理性根据旨在攻击信仰,而哈曼则把休谟的论证颠倒过来,用以捍卫信仰。对哈曼而言,休谟怀疑论的价值不在于它挑战了信仰,而是它使信仰免于理性的批评。在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圣经的《果壳中的美学》中,哈曼有力地论证了艺术的形而上学地位,他认为唯有艺术,而不是科学、哲学具有洞察实在本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孙琳  周雨 《观察与思考》2023,(10):22-33
要追寻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的生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就不能忽视马克思对不断自我放逐的现代性理性的批判与救赎。这个生成和批判的过程主要经历自我排斥、不回返运动、回归类本质的实践理性、置身性活动、可被精确计算的“交换”理性等几个阶段。可以说,黑格尔辩证理性的意义,仅仅在于它体现了历史性。唯物史观认为,只有通过历史性,才能体现历史与思想出场的辩证性和在场的资本现代性的暂时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出场史也就是一部黑格尔辩证理性批判史,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利益范畴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经历了一个渐次深入的发展过程,实现了由意识形态批判的政治哲学范畴向拜物教批判的经济哲学范畴的转变.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等早期文本中,马克思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利益问题的重要性,但还是依据黑格尔的理性原则,对思想、道德和法律奴隶般地屈从于物质利益进行了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中期文本中,马克思区分了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完成对利益的普遍性抽象,利益成为马克思重要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政治哲学范畴.在《资本论》等中后期文本中,马克思把利益与政治经济学辩证结合在一起,利益转化为劳动价值分析的经济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17.
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上,从经院哲学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人的理性经历了一个由认识上帝的工具到黑格尔哲学中取得上帝身位的演进过程。本文在追溯这一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康德、实证主义、尼采等对理性局限性批判,提出尼采所谓"上帝死了"中的上帝,要么是依赖理性论证的上帝,要么是取得上帝身位的理性本身。据此,文章认为,"上帝死了"不是信仰的终结,而是理性与信仰分野的明晰,并敞开了人们探寻理性和信仰问题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四)《论犹太人问题》 1843—1844年,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并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公开批判。马克思认为,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也是清算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1844年初,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批判鲍威尔在犹太人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批判资本逻辑带来的负面效应,马克思发现了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社会历史运动规律,从中阐明了资本逻辑的内在逻辑。追溯这一历程,不难发现,马克思在揭示资本逻辑时经历了从“物质利益难题”转向“经济学研究”、《巴黎手稿》对资本逻辑的初步剖析、《资本论》及系列手稿对资本逻辑的全面解构这样一个迂回之路,最终建构起超越资本逻辑的替代性方案,为人们认清资本主义国家本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