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健康生活“食育”不亚于体育全国营养调查引起大家极大的担忧,生活好了,食物充足了,人们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一系列患病率却迅速上升。社会小康,反而身体不健康,问题出在哪里?出在“吃”上!吃饭、摄取食物是人的本能,似乎吃是不学自通的本事。可是由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吃饭已经不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因为吃饭不良习惯引起的生活方式病问题、饮食安全问题、食品传统与文化的继承问题、文化冲突引起的农业贸易摩擦问题等等,都使得许多有识者思考“食事求是”的问题。“食育”(eatingeducation)——饮食行为教育,开始…  相似文献   

2.
《天津政协公报》2012,(8):42-42
<正>温补中药忌白萝卜。人参是补气的,而萝卜是行气、降气、破气的,如果萝卜和人参同时吃,可能会削弱人参的补气功效。其他的温补类药物,如西洋参、党参、黄芪、何首乌、熟地等,都与人参具有类似的功效,不适合与萝卜同服。无论生的还是熟的,萝卜都有行气的作用,要注意避免与补药合用。此外,具有清热解毒的绿豆,也会"抵消"人参等药物的补益作用。养胃中药"怕"糯米。糯米、肉类、豆类等食物不易消化,正在服用健脾养胃类中药的人最好少吃,以免增加肠胃负担,影响病人康复。胃肠功能已经减退的老年人,如果多吃这类食物,往往会导致肠胃不堪重负。清热药躲开辣椒。如果你正在服用大黄、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物,或者牡丹皮、黄柏、金银花、桔梗、桑叶、连翘等寒凉药物,应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辣椒、胡椒、咖喱、酒类等,否则会减弱清热凉血类  相似文献   

3.
避免患上肾结石病,可采用以下健康的吃饭方式: 杂食 是获得各种营养素的保证。可先从每天吃10种、15种食物做起。  相似文献   

4.
人们每日饮食离不开饭、菜、汤和水果,可这些食物应该按什么顺序吃才合理,许多人并不清楚。众所周知,饭前喝汤,胜似药方。吃饭前,先喝几口汤,等于给这段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从而有益于  相似文献   

5.
<正>胃最怕四类东西最怕冷和烫。过冷或过烫的食物会让胃产生应激反应,让原本可以很温和进行的消化活动变得异常亢奋。胃是喜温的,因此食物温度尽量保持在37℃左右。"冷"还包括食物的属性,胃不好的人尽量少吃寒凉性质的食物。怕腌莱。我国北方居民胃癌得病  相似文献   

6.
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吃饭要慎重。 吃饭本来就是件轻松愉悦的事情,干吗还要搞得像“扫雷”一样?我非常不理解。后来,我逐渐发觉,父亲有三不吃:不清楚是怎样做的不吃,生僻食物不吃,现杀的活物亦不吃。  相似文献   

7.
《小康》2017,(14)
<正>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2.09亿,年增长率为83.7%。网络食品给平台、商家商机无限的同时,也带来了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过去,大学生李小姐每到吃饭的时候都很烦恼,因为学校饭堂每到饭点就非常多人,而且过了时间就不再提供饭菜。但是,现在李小姐不再为此感到麻烦。只要打开手机,点进可以外卖餐食的app,就能选择自己想吃的食物,不用排队,不用怕过饭点。"我已经差不多一个学期的午饭都是  相似文献   

8.
正正在煮晚饭,接到好友惠美来电,聊到伤心事,我开始哭了起来。惠美说:"乖!不要再流眼泪了,等一下会煮出咸粥给儿子吃。"法国传奇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在《厨房里的骑士》一书中,将"食物"定义为两种,其一是"流行的解释:食物是一种能够提供营养的东西。"其二是"科学的解释:食物一词,指那些被我们吃进胃里的物质,它可以被消化吸收、从而弥补生活劳碌中所带来的身体损耗。"结论 :"食物的特征在于它能够被动物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9.
饮食一是要适量清淡.吃饭的量恰到好处补气,吃多了伤气;味道过厚伤气,味道清淡补气。二是要看食物的属性和身体的需要.任何可食之物都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体内热时应吃凉性的.如胃热,应吃寒性的香蕉:体内凉时应吃热性的,如胃凉,应喝热性的姜汤。每年立秋至秋分之间气候燥热.吃辛辣之物.易引发胃和大肠燥热火气上攻,导致耳聋、耳鸣等症。脾胃虚、便稀时不要吃水果.气盛、便干时多吃水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保安》2006,(18):39
脾气不好吃什么?英国一项有趣的实验证明,如果在不良少年的食物中增加钙量,就可以改变他们的攻击性与破坏性,钙具有安定情绪的效果。牛奶、乳酸、奶酪等乳制品,以及小鱼等都含有丰富的钙质。在外就餐吃什么?餐厅食物虽然味美可口,但往往脂肪和糖的含量过高,而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足。因此,经常在外就餐的人,平常应摄取蔬菜、水果、乳制品、豆腐、海带、紫菜类的食物。例如,在咖啡厅吃早餐时,应加一杯蕃茄汁,餐后再喝一杯牛奶;喝酒时,多吃些豆类食品或是鱼类等蛋白质高的食物,并养成吃完饭菜再吃水果的习惯。早晨起晚了吃什么?据有关统计发现,成…  相似文献   

11.
正"物以稀为贵",自古以来,各种珍稀的食材深受人们青睐,无形中也形成"越珍稀、越贵的食物营养越好"的观点。然而,那些昂贵的食材真的具有与其价格相符的营养价值吗?银耳豆腐赛燕窝燕窝向来被尊为滋补圣品。燕窝富含蛋白质、各种小分子肽类和小分子氨基酸,磷、钙、钾等元素含量也很高;同时也有少量的胶原蛋白。燕窝性平,想要达到美容养颜又养身的效果,就需要持续吃才行。一般一周吃两次,连续吃一个月左右才能有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政协公报》2012,(8):11-11
<正>当"快餐"与"垃圾食品"越来越威胁人类健康时,慢餐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饮食文化",成为人们长寿的关键。慢慢吃饭能长寿"想长寿吗?那就吃慢点吧。"在以长寿著称的地中海地区,人们一顿晚餐可以吃三四个小时。这也被认为是当地人的长寿秘诀之一。有研究证实,唾液腺在分泌唾液的同时,还会分泌一种腮腺激素。它可以被机体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具有抵抗机体组织老化的作用。慢餐的几大健康理由:1.有助消化。充分咀嚼能促进胃液分泌,同时将食物磨得极细,有助于食物消化吸收,并直接减轻胃肠负担。2.慢餐能增加唾液分泌量,唾液入胃后形成保护胃部的蛋白膜,预防胃溃疡。3.多花些时间咀嚼食物,食欲中枢才能发出正确指令,使人产生饱腹感,避免发胖。4.细嚼慢咽对降低餐后高血糖有益,坚持慢餐,  相似文献   

13.
王国忠 《创造》2015,(10):47-49
熟人见面,我们中国人最喜欢问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吃饭了没有?二是最近忙吗?我自己经常这样与熟人打招呼,也经常有熟人这样跟我打招呼.我们这样问别人,当然很随意,也很轻松,因为只是随便问问,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也未必真要得到什么"吃了或没吃"、"忙还是不忙"等非常确切的答复.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吃饭问题从来就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然而,吃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很有讲究。按常理,自古以来农民靠种田吃饭,手艺人靠技术吃饭,工人靠做工吃饭,教书匠靠教书吃饭……社会分工经  相似文献   

15.
新语     
《小康》2013,(2):22
先走体2013年1月,一条内容为"人这一生,大约就是吃九吨左右食物,谁先吃完谁先走"的微博在网上迅速传开,网友们纷纷对照"九吨"的上限,预测自己还能活多久。不过,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生物学博士Ent-evo认为,人的寿命与一辈子能吃多少食物是没关系的。但这个段子客观上也提醒人们不要暴饮暴食。吃得太多太好,导致营养过剩,容易引发各种"富贵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等。网友们根据微博言论纷纷以此为内容展开造句,文体句式为"这一生只能___,谁先___完谁先走。"这种文体被称之为"先走体",是继"玛雅体""、我还活着体"之后又一网络新文体。  相似文献   

16.
《就业与保障》2005,(10):51-52
夜里能否睡得好,晚上吃了什么非常重要。《黄帝内经》里曾有"胃不合则卧不安"的说法;临床营养学家也指出,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晚餐中吃了一些"不宜"的食物。那么,究竟晚上吃什么有利于睡眠,而哪些食物会让你夜不能寐呢?  相似文献   

17.
<正> 吃饭本是件极平常的事,但在学者的笔下却也能大有学问研究。近日读到钱钟书先生的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其中就有一篇谈“吃饭”的学问谈得出神入化的文字,题目就叫《吃饭》。钱先生所说,吃饭的功用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正儿八经地吃饭,即“有了肠胃要去充实的人”,他们充肠填腹,吃饱了才能生存,才能干活儿,所以吃什么不甚讲究,也讲究不起。第二种是“有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他们吃饭实为“吃菜”,是辨味而不是充饥。这样的吃饭不过顶着“吃饭”的名义达到“吃菜”的目的。第三种是社交型“吃饭”,  相似文献   

18.
《创造》2015,(7)
<正>心脑血管疾病向来是中老年人的健康大敌,专家提醒,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衰退老化,斑块等沉积物也会越来越多。因此,生活中可适当补充一些有益血管的"碱性食物"。碱性食物并不是指味道或是食物本身的化学属性,而是含钾、钠、钙、镁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它们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常呈碱性,如蔬菜、水果、乳品、菌类、豆制品以及一些水产品等,西红柿、橘子等吃起来呈酸味的蔬果,也属于碱性食物;而肉类  相似文献   

19.
吃的安全、健康是每位百姓的心愿。根据官方透露的数据,国内抽检食品质量合格率在90%以上,然而,很多采访对象不太认同。曾经被朋友称作"吃货"的李晓,这几年很少在外面吃饭,"看到越来越多的食品出问题,不敢再像以前那样什么饭馆都去吃,害怕。"李晓如今想吃什么就在网上搜菜谱自  相似文献   

20.
病从口入     
很多人都知道“民以食为天”和“病从口入”这两句话。进食通常是要用口的 ,基本国情中的“人口”这个词 ,妙就妙在把“人”与“口”连在一起。人们将勉强谋生叫做“糊口” ,英语里也有“现挣现吃”或“做一天吃一天”(fromhandtomouth直译即为“从手到口”)之说 ,可见人要吃饭是极其普遍的事。当然 ,除了食物之外 ,还有药物也经常是口服。因此 ,虽非所有的病都从口入 ,但病从口入的机会无疑很多。致病甚至致命的食物和药物不能不管 ,这可是公共管理首先是政府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空前加快 ,食品中的快餐、速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