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守望家园遗产——从白族民居保护和发展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 《今日民族》2008,(7):28-29
传统民居是我们的家园,它叠印着人类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人类是通过对“家”和“家园”的实践来完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能动的,遗产的价值也只有通过人们对自己家园的巢筑、经营、记忆与认同,才能真正被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创造》2011,(9):76-78
自然曾是我们的家。 采摘、狩猎、劳作、生息,祖先们长久的生活其中,好像从不会想要离开她。 如今人类建造起了城市,我们似乎成为了自己的主人,然而城市和自然并非同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3.
<正> 一、研究历史家主体精神之必要历史是消失的客观存在,是人类已消逝的社会活动过程。历史学就是以这种消失的客观存在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目前人类还无法通过直接的实践活动去把握历史,历史家只能籍凭自己的主体精神,对历史留下的痕迹——史料进行加工分析,从中总结出历史规律来,为人们解释现实,说明未来,指明方向。因此正确认识历史的关键环节,是正确地发挥历史  相似文献   

4.
人权的根本问题 ,是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亦即人类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人类对自己命运的掌握是同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紧密相连的 ,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 ,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 ,形成了具有广泛、公平、真实特性的人权理论 ,并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付之实践 ,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人权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5.
周娟 《新东方》2012,(1):52-55
老子与卢梭是两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思想家。老子以“道法自然”作为自己政治哲学的基本精神,卢梭以“回到自然”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最初旗号,二者都尊崇自然,描绘出人类理想的自然生活状态;同时也分别站在人类文明演化的不同阶段上,对人类文明的负面作用作出批判,在精神原则上有其相通性。但二者的政治主张在本质上又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6.
由重庆嘉陵集团设计、生产的嘉陵牌残疾人专用三轮摩托车,10多年来,在北京残疾人心目中一直享有很高的信誉和口碑。它帮助广大残疾人克服了生理上的残缺,摆脱了疾患对自己身体的禁锢,冲出整日蜗居自己的小天地,走出“家”这道难以逾越的门坎,使他们得以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与健全人一起,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使他们得以为建设人类美好的家园,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十  相似文献   

7.
王玉香 《青年论坛》2007,1(1):10-14
人类是否能够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永续长存的问题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摆脱生存与发展的困境、自己拯救自己的惟一途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主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本前提,必须是人类主体要具有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伦理观念,具有必要的责任心与义务感。  相似文献   

8.
文明的教化     
人类的进步集中体现在文明的演进,因此人类的历史首先是文明的历史。人类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文明,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推进文明的进步。文明是人类的普遍价值,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文明发展和演进的动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一言难尽,而且还有不少未解之谜。对于人类的个体而言,文明的素质是习  相似文献   

9.
王鑫 《前进论坛》2013,(5):56-57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把祖国建成屹立于世界的"医药强国",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八年前踏出国门的那天,我郑重地写下"笑傲巅峰,目标始终如一;脚踏实地,学贯东西为家"的警句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在国外的岁月里,我始终怀揣这个梦想并不懈地努力着。2011年春季,在北美从事了六年医药领域科研工作后,我毅然辞去在世界500强生物制药企业的职务回到祖国,在"家"的怀抱里开始了新的寻梦之旅。我很荣幸地加入到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如果人为地去破坏这一法则,人类就会等于是破坏自己未来的生存空间.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计方式.这就是,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里产生了不同文化选择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的原因.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时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民族文化的保护是维护民族利益的根本,一个民族只有不丧失自己的文化,才会在未来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生存资本和发展空间.本文从国际法、民族习惯法、党和国家民族正策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金磊 《中国减灾》1999,9(2):60-62,F00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安居乐业”,也就保障了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人类生存在世界上,可赖以生存的,可以触摸的,就是他活着的环境。在地球上,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给人类最为温馨感觉的就应当数“家”了。家是狂风暴雨的一个安静的避风港,无论是...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人类历史发展存在着永恒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呈现阶段性,这三种观点是维柯历史规律观的主要内容,从总体上看维柯历史规律观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是在对自然的侵害中发展自己;第二阶段,也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这种侵害,到最后最大的受害者还是人类自己,于是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共存的观念.这种认识的改变在人类居住环境的建设上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诗话马克思     
众所周知 ,马克思不仅是位伟大的学者、对科学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早发现者 ,而且还是位热情的革命代言人、英明的无产阶级战略家和策略家、无产阶级群众解放斗争的领导者 ,但又有多少人了解这位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在青年时酷爱诗歌 ,曾经还梦想过能成为一位诗人这样一个事实呢。《尚书舜典》说“诗言志 ,歌咏言”。马克思创作的诗歌中有不少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理想追求 ,渴望自己有所作为的抱负。“有志不在年高” ,卡尔·马克思从十四五岁时就勤奋写作 ,尤其是1833年 ,年届十五岁的马克思便在姐姐索菲娅的笔记本…  相似文献   

15.
农民王某将自己生产的100斤小麦拿到市场上出售,结果只卖掉了50斤,另外50斤自己食用了。有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既然如此,不管卖掉的还是自己食用的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而都有价值。自产自食的劳动产品,只能谈价值无法实现,而不能说没有价值。应如何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呢?首先,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一般人类劳动是指生理学意义上的体力和脑力的生产性支出。不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为了生存和…  相似文献   

16.
抗击疫情是大学生体认家国情怀的生动教科书,也是践行家国情怀的社会大课堂。无数大学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走在前线,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良好风貌。高校应整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讲好科学精神、讲好爱国主义、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7.
营造"家"的感觉--现代社区建设的切实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很多居民小区,随处可以看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样的标牌。就其用意来看,旨在激发居民将社区当作自己的“家”一样予以关心、爱护,为建设社区群策群力。实际上,这里的首要问题并不在于简单地“要求”社区成员树立“家”的观念,而是如何营造一种“家庭”的氛围,使小区居民由衷地、真正地对社区形成一种“家”的感觉。在一般人心目中,家是一个十分亲切的字眼,它意味着温馨,象征着支持,代表着依恋;它为成员们提供情感交流的场所,满足人类根深蒂固、普遍存在的归属感。在实行“固定用工”时期,由于所有制的单一性以及职…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是在对自然的侵害中发展自己;第二阶段,也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这种侵害,到最后最大的受害者还是人类自己,于是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共存的观念。这种认识的改变在人类居住环境的建设上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以合肥高新区为例,2000年前我们的房屋建设是以建筑面积为50~80平方米的经济实用型房为主,2000年后,在实现每户有一套房…  相似文献   

19.
一、排污权与环境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并表现自己的基本条件。人享用自然环境条件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在人类社会初期.人类是大自然中的平等一员,人享受、使用自然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即是一种自然权利。但是随着产业革命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规模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0.
敬畏是指人类作为意识主体对一定对象的敬重和畏惧,并因此而对自己行为进行的约束。敬畏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认识。敬畏也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