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晓宏 《今日海南》2016,(12):28-28
好干部是培养选拔出来的,也是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下考验出来的。只有把监督的螺栓拧得紧,把制度的篱笆扎得牢,使领导干部心怀敬畏和戒惧,才能确保手中的权力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这也是对干部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相似文献   

2.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实践证明,为政之要,在于用人。而要选准人,选好人,除了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在全国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电  相似文献   

3.
李珂 《新东方》2007,(12):60-6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并提出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干部工作民主是通过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两个手段,把各级领导行使权力的行为和党对各级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管理、教育培养等工作都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使干部工作各个环节、各项政策和措施都真正体现群众意志。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4.
选拔中青年干部,一直是小平同志十分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学习和贯彻小于同志这方面的重要思想,选准用好中青年干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增强紧迫感,大胆选拔中青年干部 选拔中青年干部既是一个战略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要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保证领导权永远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根本的是选拔中青年干部;要增强班子的活力,实现新老更替,平稳过渡,最根本的也是选拔中青年干部。然而,干部的选拔培  相似文献   

5.
执政为民坚持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对每一个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 一、执政为民就是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6.
岩秒 《今日民族》2008,(6):14-15
一、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平等、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在新世纪新阶段,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要着眼于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宝成 《人民论坛》2012,(17):14-1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职务多高、权力多大,党的干部始终都是人民公仆。这就要求党的干部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做到民在心中扎深根、公仆本色永不变。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实践"三个代表"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最关键的就在于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做好人民公仆.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实践"三个代表"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最关键的就在于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做好人民公仆.  相似文献   

10.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已经确定,要真正落实,干部工作就成为关键。为了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决克服当前干部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建立一套科学的干部制度,即选拔制度、管理制度、培训制度。一、选拔制度 (一)竞争选拔。选拔干部应充分体现竞争原则。通过开展工作竞赛、公开考试等形式,在不同层次的干部中开展竞争,真正把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建立干部选拔的竞争机制,要体现三条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其核心是要选拔造就一批党性强,素质高,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干部,其关键是为谁谋利益。 一、改革开放亟需一批廉洁奉公、精干高效、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干部。我们选拔干部,一般都是从基层着手。基层干部和群众朝夕相处,他们的言行举止,人民群众最了解。群众怎样看待党的作风建设,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选拔和考察干部如果不充分尊重民意,不深入细致地了解群众的各种反映,仅  相似文献   

12.
《政策瞭望》2007,(11):1-1
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的十七大的灵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最根本的也在于进一步增强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3.
做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是多年来我国选举工作不断取得圆满成功的一条最宝贵的经验,也是当前选举工作的实际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们国家的执政党。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我国干部制度中,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中的"等额提名"和"差额选举"的有关规定,对今后长时期的干部选拔、干部队伍建设、干部制度改革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等额提名"和"差额选举"是法定原则1995年修改的《地方组织法》规定,在选举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和地方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除了人大常委会、政府正职和法、检两长提名的候选人可以进行等额选举外,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其他各项职务人选时都必须坚持差额选举。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前提,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关键,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核心。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防止片面性。  相似文献   

16.
由民作主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七品芝麻官的铮铮誓言,正气回荡。封建时代,老百姓是当羊放的,做官的任务是"牧民",能有青天大老爷为民作主,怎能不令黎民百姓铭感于衷。人们自发地为海瑞等清官立碑建祠即是明证。这里的"为",主要指替代的意思。当官的,要为百姓拿好主意,办正经事,为百姓伸张正义,替人民做主,使奸佞不得售其奸。推敲一下,如今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仅要"为"民作主,更重要的是真正"由"民作主。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是主体,不要你去替他作主。人民是主,干部是从;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公仆要为主人服务,干部要为人民服务,主人使唤我们这些公仆为他们办事,这才是真正摆正了主从和主仆的位置。民主民主,光为民作主已远不够了,要由民作主才对。东北几省前一阵推行"海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和乡人民代表。上面不像以往提候选人,  相似文献   

17.
地方各级人大选举本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领导人员,它的常委会任免政府组成人员和"两院"有关人员,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管理体制的一个关键环节。这样做可以保证把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到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领导和重要岗位上来。从10多年来的实践看,在人大会议上代表联名推荐的候选人当选、主席团推荐的候选人落选,在常委会会议上由政府和两院负责人提名的人选未予通过,都有一定数量,有人测算落选和未予通过的约占2%,这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正常现象。但在这方面有些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在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中要注重抓基层、抓女后备干部队伍,抓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等基础性工作。采取更多的措施,增加女干部的来源,特别是要解决好基层女干部的来源问题。要拓宽基层女干部选拔培养的渠道。从上级国家机关特别是女性比较集中的行业、部门和企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女干部到乡(镇)、街道挂职或任职;适当增加从高等院校选调优秀应届女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比例;组织大专院校采取定向招生办法,为基层培养女干部,  相似文献   

19.
<正>许多基层干部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私下表达的观点表明,要解决干部"怨气"问题,除了要求"怨气"干部自我调整外,作为领导应树立这样一个观念,这就是:要把干部当亲人。  相似文献   

20.
周高 《群众》2013,(1):40-42
人才为本,公推直选广揽天下英才。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公推直选是近十年来党的建设中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之一,也是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中一种新的选举民主模式,是新形势下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的有益探索。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