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光中 走好     
正《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个代表两岸"文化共同体"的符号诗在这头诗人在那头台湾的乡愁大陆的痛一首《乡愁》让无数读者认识了余光中。2017年2月14日,享誉两岸的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医院病逝,享年89岁。  相似文献   

2.
<正>"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名篇《乡愁》生动刻画出了两岸隔绝状态下,跟随蒋介石败退到台湾的百万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眷属压抑心底的思乡情怀。从1986年底开始,国民党去台老兵发起持续数月的请愿活动,迫使台湾当局考虑调整有关政策,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198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有关接待探亲台胞的办法。1987年11月2日,第一批探亲台胞经香港来到大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30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回眸这段沧桑  相似文献   

3.
《台声》2020,(9)
正每年的清明,两岸同胞都是一次牵挂的远行。焚香祈福,踏青祭祖;把无尽的思念,送往天际的国度。在我们生命旅程中,曾有一个人陪你走过难忘岁月;现在却永远离开了,身影却在无数次追思中……发生在台胞陈若君姐弟身上的故事,让人们感叹到潸然泪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却在那边。"  相似文献   

4.
正《乡愁》是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写下《乡愁》时,余光中只有21岁。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其实只用了20分钟,不过却是蓄积了20年的感情。余光中表示,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5,(23)
<正>244.从1949年至今,时隔66年,两岸领导人的手终于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一刻的握手,蕴含着两岸几代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这一刻的握手,彰显出大陆与台湾血脉相通的民族亲情;这一刻的握手,将永远载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史册!——青岛国信集团田赋起245.作为一名生长在大陆的台胞,我对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深有感触。我父亲十几岁时从台湾来到大陆,  相似文献   

6.
在香港——厦门二百九十二海里的航道上,行驶着两艘白色的豪华客轮:"鼓浪屿"号和"集美"号.自从开放赴大陆探亲之后,这两艘船便成了台湾同胞回福建和东南沿海其他地方的"第一站".今年上半年,仅"鼓浪屿"号就航行七十一个航次,连载台胞两千七百多人次.许多台胞留言寄乡情,老台胞刘先生给"鼓浪屿"号留诗一句:"此夜曲终闻折柳,何时不起故园情."  相似文献   

7.
读者问     
《台声》2014,(5)
<正>1.我是台湾高雄人,现在在大陆经商,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了,请问台胞子女申请在大陆入托以及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流程是什么?答: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从当地台商投资服务中心开具"台胞子女入学身份证明";持"台胞子女入学身份证明"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及有效签注,到居住地所在区县教委申请入学,由区县教  相似文献   

8.
记得我曾经读过台湾诗人余光中爷爷的一首小诗《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在余爷爷的笔下,乡愁变成了一枚小小的邮票,变成了思念的鸿雁、怀乡的信使。一枚小小的邮票,那多齿的方舟上,不仅抒写着白发苍苍的老人的诗情,也满载着大陆少年的思念啊!   爸爸的邮册里,曾珍藏着一套《台湾风光》的特种邮票,那晶莹剔透、积雪不化的玉山,那湖光山色、四季不同的日月潭,那举世闻名的天祥大瀑布,…  相似文献   

9.
正《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赏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8,(2)
正算起来,《乡愁》来大陆的时间,正是我进入军营的光景,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想我应该属于早一类读到《乡愁》味道的人,那时我已经在诗门外徘徊着了,我的业余都深情地献给了《诗刊》《诗神》《星星》《当代诗歌》。凡诗的地方,都洒满了我年轻的目光。但今天就是想不起来,于我,是先有《乡愁》,还是先有余光中,上帝和历史总是这么有趣,让我酷爱缪斯,却让我的记性呆笨,以至于后来我不得不离开诗歌。其实,  相似文献   

11.
张桂珠  修菁 《台声》2022,(19):72-74
<正>因为历史的因缘际会,一群出生于台湾省的同胞最终定居于大陆。岁月沉浮,如今他们多已进入暮年,走进他们的乡土记忆、聆听他们在大陆的成长、生活和对两岸交流的感悟,正是两岸关系大历史的生动体现,本文讲述其中一位台胞——张桂珠在时代大潮中的乡愁记忆。——题记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举国上下热议这个历史性文告。一首《乡愁》借着自媒体的快速传播,迅速在网络再次流传。"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1977年  相似文献   

13.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20,(12)
正不管两岸关系面临多么严峻复杂的局面,也不论蔡英文当局如何"去中国化",都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同为中国人的事实。血脉之情,家人之心,终将打败一切数典忘祖之徒,摒弃一切分裂分割之事。从"31条措施""26条措施"到最新出台的"11条措施",一系列惠台措施无不体现大陆为台企台胞提供同等待遇、分享发展机遇的真诚善意。参加全国  相似文献   

15.
<正>“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乡愁》这首诗里深深地吐慕着拳拳的游子之心,引起两岸同胞强烈共鸣。乡愁里,蕴含着台湾同胞对亲人同胞的思念、对回归故土的渴望、对两岸统一的期盼。也正是这股乡愁的力量,召唤着一批又一批台湾青年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积极投身到大陆相关省区、特别是福建省热火朝天的乡建乡创事业中;他们是乡村建筑设计师、乡村营造师、村庄规划师、文创设计师、生态“新农人”……他们正努力以自己的兴趣发挥热情和专业与专长,  相似文献   

16.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诗人余光中30多年前的乡愁,也是所有漂泊在外游子的乡愁。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7,(20)
正每逢有人问起,为什么来大陆?他会从几个角度回答,而谈及何以还没返乡探看时,他只说道:"台湾回来,我回去。"76岁的白少帆,离开台北老家40多年了,至今一直没回。1982年冬,他结束在巴黎的教授生涯,由当时的国务院科技干部局作为人才引进回国定居工作。这位从事唐宋中原音韵学专业的老教授、老台胞,是中央文史研究馆1951年建馆以来,惟一的台籍馆员。京城已是丁香花时节,这位少有乡音、却深负乡愁的老教授、  相似文献   

18.
台声新媒体     
《台声》2015,(14)
<正>台胞来大陆"说走就走"6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的决定,其中两岸讨论最多、点赞最多的一项,就是7月1日后,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V微博摘登1从台湾开放到大陆探亲至今,两岸的交往正逐渐从隔膜走向热络。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赴台感受宝岛特色的风土人情,更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来大陆旅游、学习、就业、投资。——人静风动一枝花2台胞到大陆真正拥有"说走就走"的"任性"心境,对经常往来两岸的人来说既省钱又省时。台商和台生  相似文献   

19.
正眼看春节临近,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但台湾当局却送给台胞一份闹心的"过年礼包"——1月29日,随着台方审批最后期限的来临,东航、厦航被迫在30日宣布取消航班,预计会让为数不少的台胞的回家之旅受到影响。尽管如此,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广大台胞却表现出格外的冷静和豁达。因为在他们心中,如今在哪过年都可以,在大陆同样能过一个红红火火的新年。一样的"中国红",一样的年,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些计划在大陆过新年的台胞中,看一看他  相似文献   

20.
正题记笔者连续发了3篇"老台胞的那些奇葩事",写了7个故事,没想到竟引起一些读者的兴趣,希望我继续写下去。其实,老台胞的故事篓子轻易不能打开,开了就收不住,因为特殊历史背景下走过来的这群人,无论哪一位都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我始终认为,生活在大陆的老台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与台湾有着浓浓的血缘亲缘关系,这种情感的刻骨铭心,莫说是非台胞,即使三代二代台胞也难以望其项背。他们见证了大时代背景下两岸关系发展与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