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头些年在一本刊物〔看到过作家甘铁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邱彭说法》。邱彭是台湾有名的大律师,自两岸关系开放以后她经常与大陆同行有交流,当过世界J\大著名律师事务所驻北京首席代表。因此,"听她说法"当不足怪。怪的是她现在又搞起厂谈婚论嫁为人当红娘的事,而且还利用因特网。于是美国一家华文报纸又有一篇介绍她的文章,题目是《邱彰想当世纪末最摩登的网络红娘》。邱彰是台湾有名的人物。她的父亲是大陆去的,母亲则是台湾当地人。邱彭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双料博士,而且两个学位各不搭边,一个是生物化学,一个是法学。后来她…  相似文献   

2.
陈若曦是一位有特殊经历的女作家。她亲身体验了台湾、中国大陆和北美三个社会生活。在当代台湾作家中,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有陈若曦这种经历了。寻视陈若曦在文学之路艰难跋涉的履痕,可以明显地看出她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台大读书时的创作,第二时期离开大陆之初在香港和温哥华写的伤痕文学,第三时期80年以来在美国  相似文献   

3.
郭雪筠 《台声》2022,(17):56-58
<正>作为一个4岁开始就在北京长大的台湾人,方承暄听过台湾人认为她“不是台湾人”,也听过大陆人说“你是台湾的,不是大陆的”,她曾经陷入一个“到底我是哪里人”的迷茫时期。在高考作文时,方承暄曾这样写,“或许我对台湾不了解,但那里是我的家乡;或许北京不是我的家乡,但我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很熟悉。”这位台湾“80后”女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认识“两个家乡”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8,(3)
正台声·微热议@台声杂志官方微博本期话题#台女子说"台湾不属于中国"被"胡同涮肉"老板解雇,你怎么看?#近日,一个名叫Winne的台湾女子,在社交媒体上爆料说,她在悉尼一间大陆人开的"胡同涮肉"火锅店打工。老板哈总问她:"台湾是不是属于中国的?"Winnie答:"当然不是啊!"  相似文献   

5.
在台湾我有47年之久未曾谋面过的胞妹,我很惦念她,她也很惦念着我。1982年,我们联系上了,她喜欢万分,如获天书。她知道了娘家还有父母兄弟存在,于是想回大陆探亲,也希望我们去看她。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1991年暑假前,我才获准前往台湾探亲。飞机从香港机场起飞,一个半小时到达台湾桃园国际机场。一下飞机,扑面而来的是浓烈的亲情,它使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在与亲人的交谈中,我得知某些到台湾探亲的人趁机打工赚钱,勤奋点的人可以在两个月内捞回几万元人民币。外甥女婿曾私下征求我的意见,问我要不要去挣台币或美元,他说可以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6.
林海音 《台声》2002,(1):7-8
舒乙(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记:1994年初,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回来后写了一篇很长的观感散文杂记《大同中的小异———访台杂记》,其中提到“打包”、“吃尾牙”等台湾风俗。发表之后,引起林海音先生的注意,她便写了《观感的观感》。过后不久,我又收到她寄来的一篇稿件,题目叫《“打包”、“吃头牙”和“润饼”》,是对《观感的观感》的补充,实际上是一篇关于台湾民俗的散文,属于她喜欢写的《台湾生活小调》的一部分。这是林海音一件未发表的作品。由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出林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她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永远乐观,永远活泼。现在发表出来,见文如见其人,或许是对这位可爱的人的一份珍贵的纪念。瞧瞧吧,这几样“台菜”,一定会给大家带来许多回味和微笑。  相似文献   

7.
谭颖 《两岸关系》2014,(9):55-56
正"我发现很多朋友到台湾个人游,只有短短的几天,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我想写一本书,告诉大家怎么透过在台湾看到的景点去理解台湾,认识台湾,让大家知道现在的台湾人都在想些什么"——廖信忠因为《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走红的台湾青年作家廖信忠住在名人荟萃的上海静安区。邻居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来自台湾的"邻家大男孩"居然是畅销书作家,蜂拥而至的媒体都冲他而来……融入上海,成为"她的一份子"廖信忠,1977年出生在台湾士林,台北长大的他对大陆有着深深的好奇。2005年他退出兵役,摇身一变  相似文献   

8.
19世纪20年代,以《从军日记》风靡文坛的著名女兵作家谢冰莹,1948年秋偕丈夫贾伊箴应聘赴台湾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嗣后又迁往美国旧金山定居,从此终老于海外,再也没有返回祖国大陆。熟悉谢冰莹的朋友都知道她是一个性格豪爽、看重感情的人。她人在天涯,心却系于故国,对祖国、对家乡、对亲友,始终怀着浓烈的思念之情还在台湾的时候,她曾写过一篇散文《还乡梦》,表达了自己的怀乡情愫。文中写道:“我永远忘不了在北海溜冰的快乐,也忘不了中山公园开得那么鲜艳的牡丹花,那里还有许多金鱼缸,每只缸里养着全世界各种各类、不同形状、不…  相似文献   

9.
熊景明 《同舟共进》2009,(12):32-33
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2009年9月1日同时在香港和台湾发行。到10月初,不大爱读书的香港人买了近3万册,台湾地区的发行量则逾15万本。我向一位刚从美国到香港的朋友推荐,她说,过去24小时内,你是第4个建议我看这本书的人。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6,(24)
正美国总统当选人特朗普与蔡英文通电话,是1979年台美"断交"以来首次。蔡英文运用与特朗普的热线电话,企图向台湾人民转移她的执政无能,对于两岸关系更是不利。蔡英文在"普蔡热线"上炒作议题,是台湾人民的悲哀。美国历任总统是依据《八一七公报》而支持"一个中国原则"。至于台美关系长久以来已有"台湾关系法",双方也是经贸合作伙伴,台湾也因此得到相关保障。台湾  相似文献   

11.
王姬说要写我,就写王姬最重爱情文图孙建三《北京人在纽约》播完了。王姬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于是评家蜂起。在一片颂扬之中,有很多关于"王姬就是阿春"的评论。人们说她有和阿春相似的在美国的奋斗经历。王姬从美国飞回来,自然成了大忙人。那天我为她拍照,也有...  相似文献   

12.
宝岛叙族情     
相逢是歌,相识是缘。8月24日,在高雄县妇女会聂惠如理事长的欢迎午宴上,聂理事长特意安排了她的先生蓝鸿满与我们共进午餐。在宝岛台湾见到本姓人感到特别的亲切,我一连串地提问:"畲族在台湾有多少人?"、"您们到台湾居住了  相似文献   

13.
<正>"我对厦门的最初印象,更多是来自两岸合拍电视剧《厦门新娘》。对我来说,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到厦门来。"来自台湾新北的王欲荷,2012年1个人带3个小孩来到厦门,那是她人生最低潮的时候。养儿育女的同时,她重拾"故事妈妈"的"老本行",融入当地生活,如今在厦门生活得有声有色。53岁的王欲荷说,厦门与台湾不仅地理位置近,心理上的距离更近,语言、习俗相近,跟在家里一样,"台湾是老家,厦门是新家。我是新厦门人,我愿意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从硬体设施来看,厦门这些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则是从‘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有时会觉得世界并不大,就是在地球那一头的天涯海角也会不期而通地见到台湾的老朋友。1984年春,我随全国台联组织的旅行团到巴西访问,在圣保罗的一次台湾乡亲的聚会上就见到许多老先生。我们都高兴、兴奋这一次会面。当台湾乡亲们——在大陆的和在巴西的——在异国他乡促膝谈心,唱台湾的山歌民谣时,有人提议——要我唱一首歌,我便唱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一首康定情歌。唱罢,就有一位老乡亲找我,说他在台湾时就听到这首歌,是台湾大学“麦浪歌咏队”唱的。我说,我也是在台湾学会唱的,我就是当年“麦浪歌咏队”的队员。这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6,(8)
正1948年,我出生于台湾嘉义的一个小山村,因中国文学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最有名的话是:"在我死之前,让我做一个中国人。"在台湾,我是出了名的统派。每当朋友、学生和后辈知道我的成长背景,就会问:你怎么会成为一个统派?我觉得这就是现在台湾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大部分人都不了解台湾的过去,只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过去,所以才会觉得我是一个"怪人"。我自己则认为,我会成为现在的我,再自  相似文献   

16.
认识游小姐是西安市台办寻小平主任介绍,采访则是在她汇庆经贸有限公司所在的凯爱大厦。“人家常说,你这么一个女孩子,怎么会从台湾到西北来卖马桶……”游小姐人长得漂亮,说话更是直言快语,几句话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近2个小时的采访,我的感觉像是上了一堂课。游小姐的“生意经”讲得精彩,写她,任何修饰似乎都多余,还是让读者体会“原汁原味”吧———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见到张莉,她卷曲的四肢不禁让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了,真没想到,一个出版了两本书,创作了多部作品的女作家竟会是这个样子.随手翻着她写的书,书名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本已经出版的叫《生如残月》还有一本即将出版的《心如皓月》.慢慢地,我发现这两个书名就是她这个人的真实写照.张莉对我说:“可能在别人看来我是个废人,但在我心里,我要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相似文献   

18.
来台湾求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社工师是辅仁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的一位姓许的教授,她是美国爱荷华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尽管没有博士学位,但依旧是系里最权威的老师,因为她是系里唯一拥有教授职称的老师(在台湾升教授很难)。许教授60岁,投身于社会工作领域30多年,是台湾注册社工师,在多家社会福利机构担任督导(最高级别),教授兼机构  相似文献   

19.
王煜彦 《台声》2011,(3):71-71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出生在台湾,在山东生活了28年的山东省政协委员沈玉英,时常会想念对岸的家人。济南与台湾直航提案的实现,让她切身感受鲁台之间传递的脉脉温情。而沈玉英等也是两年前提出鲁台直航的提案人。  相似文献   

20.
信箱     
愿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写此信是为了告诉你们我刚写了一封信给台湾的蒋经国要求台湾政府回归祖国。并随信附上《周报》一期,上面登有告台湾同胞书。希望他能通情达理。无疑他会把我逮捕起来,如果我到台湾去。当然我永远不会去台湾。如果我的愿望能实现,能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告诉他,我七七年六月访华时的所见所闻与我在学生时代在广州所看到的一切多么不同。加拿大A·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