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作为主导当时社会新思潮的关键人物,对日益突出的宗教问题多有论述,他对基督教的态度也经历了两次转变。研究五四新文化时期陈独秀对基督教的认识不仅有助  相似文献   

2.
悠蓝 《世纪桥》2010,(2):18-19
<正>吴耀宗是中国宗教界著名人士,在信仰基督教的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周恩来十分尊重这位基督教的上层人物,同吴耀宗有过多次接触,积极团结他为人民的事业而共同工作。1937年抗战爆发时,吴耀宗正在从美国去英国的途中。翌年2月,他一回到祖国,就立即投入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作为中国宗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世纪新阶段,基督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基督教不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并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一系列新的独特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些新的特点及趋势,制定出与时俱进符合实际的促进基督教发展的新新政策,实现基督教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当前新阶段在基督教发展问题上所必须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始发动反宗教运动,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在不同的时段轻重不一。苏俄的反宗教及宗教在苏俄的命运一直是基督教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华中外基督徒也不例外,他们对苏联宗教命运的关注与阐释除出于同道之谊的同情外,更重要的关怀在中国基督教自身的命运,他们想以基督教在苏联的命运为参照,作为反省中国基督教的一种外在资源,以便改造中国基督教,重塑基督教在中国的恰当形象,避免中国教会落入苏联教会同样的命运。而对苏联反教的多元化诠释却成为基督徒审视共产主义的关键性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苹 《党员特刊》2003,(6):45-47
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但在中国共产党人队伍中,却有一位基督教牧师,他以牧师职业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他就是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183;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所说的“那位第一个将我引入中国‘红区’的‘神秘的王牧师’”,他叫董健吾。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作为辽宁省现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之一,19世纪初传入我省,在不到200年里,传播迅速、影响广远,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在辽宁省宗教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引导辽宁省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不能不把基督教作为课题加以研究.正确认识辽宁基督教相适应的基本情况,认真理清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相适应的对策措施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说董健吾红色,因为他是1928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说董健吾是牧师,因为他入党前的职业是牧师,入党后仍然以牧师的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题解 (一)董健吾是上海青浦县人,世家大族子弟,全家信仰基督教。他自己在就读教会中学时,就已加入了基督教会。1914年,他考入美国基督教会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系,和后来成为国民党达官贵人的宋子文、顾维钧是同班同学。董健吾是个复杂的人物。他受家庭的影响和教会的教育甚深,以博爱爱人、洁身自好为为人的信  相似文献   

8.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作为基督教的外围组织,在传教的同时也发挥着社会服务的职能,为中国城市社会的现代化作出了一定贡献。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作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分会,秉承了基督教青年会的社会福音思想,从教育、实业、生活方式等方面给近代天津城市社会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同时,天津基督教青年会还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服务和调节等公共职能,部分地弥补了政府职能的缺失,成功地构建起了一种独立于政府和民众而又沟通两者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9.
孟庆娜 《世纪桥》2011,(17):48-49
基督教能够传承到世界各地,保罗功不可没。他的神学思想,他的教义理念以及他的传教精神都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个人,这足以证明保罗在基督教发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本文主要从保罗对基督教教义观的影响以及对基督教传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去年7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学术讨会”在纽约Nyack学院召开,应方有关学术机构的邀请,四川大学历史化学院陈廷湘教授作为主要发言学者会,作为他的夫人,我有幸与他在为期一多月的访问中,共同感受了世界上最文之一的异域之邦的点点滴滴。飞机经过15个小时的长途飞行,终降落在美国  相似文献   

11.
一段独特的且持续被人们重复思考的历史过程,无外乎是这一历史过程内在价值的自我证实。基督教在近代中国流播历程,印证了作为西方的一种宗教文化范式,对近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蕴含着需要历史学者重新提起、深化认识的理性祈求。顾卫民所著《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一书,正是作者对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是非得失,勾画出的一幅变迁图卷,其显著特点有以下两方面。一、从社会史角度展示基督教在华活动的轨迹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已有一些论著出现,而在立意上从社会史角度研究的,顾著是第…  相似文献   

12.
司徒雷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他父亲司徒尔是从美国来到中国的第一批传教士,1875年开始,他担任由他本人兴建的杭州基督教“天水堂”教堂的主持。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国杭州武林门内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团寓所,11岁时被送回美国,在弗吉尼亚州上学.大学毕业后的1905年又回到中国传教。  相似文献   

13.
近代基督教传入引起中国文化焦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存在文化势差,另一方面是因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具有深刻的差异,充满着张力。当今时代,中国在快速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传统文化热”与“基督教文化热”同时存在,如何看待、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仍然是令人焦虑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14.
张雷 《党史纵览》2003,(1):42-43
翻检五四时期的一些报刊,笔者发现,在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论者中,讨论宗教问题最频繁的大概要数陈独秀。 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理所当然地热切关注“美的宗教”——基督教。他在这一时期高擎民主和科学  相似文献   

15.
西方人的慈善、信仰和中国人的信仰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颜廷池  傅红 《探索》2004,(6):88-90
慈善行为是以行为人的经济状况为基础的,抛开国情进行中美慈善活动的对比是脱离实际的、不科学的。对基督教的历史作用要作具体分析,美化基督教文化、贬低东方文化是一种偏见和误导。在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对待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黄乃裳先生,字绂丞,号退庵居士,1849年生于福建省闽清县六都湖峰(今坂东镇湖头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他是近代中国一个致力挽救国家危亡、振兴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救国图强的维新志士寒夜沉沉,风雨如晦。黄乃裳出生在近代中国最为黑暗的年代,作为农民的儿子,黄乃裳从小半耕半读,十八岁皈依基督教,从此步入社会。在教会中,黄乃裳办过报刊,尤为热心教育工作。1894年,黄乃裳进京应试,中了举人。其时,他的  相似文献   

17.
龚燕杰 《红岩春秋》2023,(12):42-46
<正>詹姆斯·贝特兰(1910-1993)出生于新西兰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1932年,贝特兰考入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留在伦敦从事新闻工作。1936年1月,他以英国《每日先驱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来到北平燕京大学进修。在此期间,他与埃德加·斯诺夫妇成为朋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贝特兰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与宋庆龄、廖承志、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等一起创建了保卫中国同盟。虽然贝特兰是新西兰人,  相似文献   

18.
颜敏 《唯实》2003,(Z1)
中国农村基督教的重兴既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 ,也源于现代基督教的个性魅力 ,更与当代中国农民的精神需求直接相关。当前农村基督教的重兴 ,从另一个侧面提示我们 :中国农村正面临亟待重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9.
科布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传统基督教所强调的"人类中心论"。要解决生态危机,就需要对传统基督教作一创造性的转化。要树立一种新的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之上的后现代的自然观;树立一种新的统筹兼顾的可持续发展观。科布寻求的社会是"既是可持续的,又是可生活的社会",他的发展观是共同体的发展和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主权是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作为"中国人民的儿子"的邓小平,维护祖国尊严和国家主权是他至高无上、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他总是毫不含糊,坚决果断,展现出一位伟人的非凡气魄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