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一案已尘埃落定。但值得我们研究注意的是:慕的落马最初是被一位香港记者发现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引起的。1998年慕绥新邀请一批香港记者到沈阳采访,一位香港记者盯住了慕绥新的一身“行头”:衬衫、领带、西服、皮带、鞋……全是世界名牌。粗略一算,少说也得值几万元港币。中国一位市长的月收入怎么能穿得起这么贵重的“行头”?这位记者在香港一家报纸上报道了这件事,其潜台词  相似文献   

2.
露馅儿     
舒展 《民主》2001,(11)
沈阳市前市长慕绥新召开新闻发布会,一位香港记者发现他从西服、领带到皮鞋,全是世界名牌;这位记者纳闷:“他这个市长月薪一两千元,而这一身行头,至少也得数万港元。他怎么会有这么多钱?”记者在报道中,就这么随手提了一笔。一查,案情大得惊人!该市前常务副市长马向东到澳门豪赌,输得精光,但他毫无惊恐沮丧之色,这又引起人们的疑问。慕、马的这种摆在明面儿上的反常现象,有关部门为何视而不见呢? 前年8月初,胡长清从南昌飞到昆明,代表江西省政府为昆明世博会江西馆日主持开馆仪式。他还接受了中央  相似文献   

3.
以原市长慕绥新为首,沈阳市一下子倒了16个“一把手”:从市长到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从财政局局长到国税局局长,从土地局局长、物价局局长、烟草专卖局局长、建委主任到国资局局长……沈阳市委副书记朱锦用“信任危机”来形容他们目前的处境。就是说,在沈阳这么多的尤其是“一府两院”的“一把手”同落法网,严重地打击了人民对政府、对司法等的信任。 “信任危机”,这个词极其切中要害。这不仅是出  相似文献   

4.
吴明 《瞭望》1997,(25)
除旧布新风采依然●本刊记者吴明时间的脚步踏进1997年6月,香港已经到了回归祖国前的最后时刻,全世界的目光开始在这颗“东方明珠”聚焦。不少听惯了“香港末日”论、甚至抱着“最后看一眼‘东方明珠’”心态来到香港的人,大都在“百闻不如一见”中承认,面临着“...  相似文献   

5.
在刚刚闭幕的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对大中城市的“菜篮子”工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本刊记者就此走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市长王荣轩、济南市委书记、市长谢玉堂、南通市市长徐燕、沈阳市市长张荣茂。他们在抓“菜篮子”工程中各有妙招,而目标则是一个:让市民的菜篮子更丰富充实起来。  相似文献   

6.
“人们一直担心反腐败会影响投资环境,事实恰恰相反,清除了慕绥新、马向东等巨贪,沈阳市的投资环境更好了,2001年利用外资额实现12亿美元的历史性突破,比上年增长20%。” 拥有670万人口的沈阳是我国东北最大的城市,也是闻名全国的老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就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就要求我们的官员少一点“官气”。然而今天人民群众最看不惯却又看得最多的,正是那些打着共产党旗号的官老爷们——他们官不大可架子不小,水平不高可享受的待遇不低,趾高气扬指手划脚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官大。那份威风,那副神气,怎么能指望他们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报载,已被判处死缓的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当年在任时,就是官威慑人。他每次外出总要住五星级宾馆的总统套房。一次开会,他没有被按照总统级别安排,当场雷霆大发,怒…  相似文献   

8.
宋桂奇 《党政论坛》2014,(12):12-12
1982年4月底,侯宝林先生随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来到香港演出,由于先生早已是名震天下,于是,记者们都把闪光灯对准了他。首个记者招待会上,一个外国记者问他:“侯先生,您说的是普通话,香港主要讲广东话,您说的相声香港入能听得懂吗?若是听不懂,会有人来看您的演出吗?”。  相似文献   

9.
《瞭望》1995,(17)
香港的明天取决于港人自己──香港各界纪念香港基本法颁布五周年本刊记者今年四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五周年。香港基本法将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用法律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1995年12月20日晚,从香港太平码头鱼贯而出的12名沈阳中学生及其领队与早已在此等候的香港同胞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香港大浦的杰出公民迎接参加“沈阳——香港中学生冬令营”的沈阳市中学生代表团的一个热烈场面。为了增进沈阳与香港中学生之间的了解与交流,以沈阳市侨办副主任张宁为团长,由沈阳二中和沈阳三十一中学生组成的沈阳市中学生代表团一行20人应邀赴港参加了冬令营活动。通过在香港5天的参观访问、联谊交流,同学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加深了对香港的了解,增进了两地中学生的交流与友谊。  相似文献   

11.
金融稳健贸易活跃航运畅通———香港三大国际中心地位日益巩固●本刊记者叶奇元“香港的地底好像蕴藏着一股巨大无比的动力,不停地孕育、蠕动”。这是一位外国作家近几十年每次到香港看到一些“目为之眩”的新景象有感而发。香港仅用40年时间(1947-1987)就...  相似文献   

12.
“两会”采访札记之三实现香港平稳过渡: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本刊记者王佩玉如何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成为这次“两会”香港区代表和委员的热门话题。中英关于香港94/95选举安排谈判的破裂,使得临近1997年收回香港的使命感变得更紧迫了:如何落实基本法,由港人治...  相似文献   

13.
市长“卖市”,破天荒第一次听说。记者最近到吉林省的吉林市和辽源市采访,分别  相似文献   

14.
关于团结     
安替 《党政论坛》2013,(6):12-12
李瑞环一次访问香港,一位记者问:“您刚才在讲话中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这是不是指香港;人不够团结?”李瑞环答:“如果!我祝你身体健康,是不是指你身;体不健康呢?”听到这一回答,许多记者禁不住鼓起掌来。  相似文献   

15.
李勤 《瞭望》1994,(Z1)
重振商贸雄风──访中共蚌埠市委书记徐景仁本刊记者李勤在蚌埠,要找市委书记徐景仁,去他办公室常常扑空。这位4年前由市长转任市委书记的蚌埠“一把手”,喜欢到基层去“现场办公”。元月22日,记者赴蚌埠采访的当天,徐景仁上午在蚌埠隆华机器厂,带领市府、财政、...  相似文献   

16.
北风 《侨园》2012,(3):6-7
一个偶然机会,记者听说在沈阳市沈河区“板行”做生意的黄泽明,自觉以雷锋为榜样,默默无闻数十年扶贫济困,帮助和救助了无数育困难的人们.近日记者找到黄泽明在“板行”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17.
纽约专电 “当熊猫来到纽约时,纽约人都要着了魔。”说这话的不是一般平民百姓,这是美国最大城市纽约的市长郭德华2月4日在市政厅亲口对本刊记者说的。 “但我不相信纽约市能有人比我更喜欢熊猫,”市长又笑嘻嘻地补上一句。原来这位62岁的犹太裔市长还是个有名的熊猫迷。其实,说来也有意思,这位市长在1980年参观北京动物园之前,还从未见过熊猫的“芳容”。那次,据他回忆,一下子看见了大约15只活生生的熊猫。可是他究竟是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8.
《瞭望》1992,(40)
中国 9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建议十四大于10月12日召开我发言人指出 美参院“一九九二年美国—香港政策法”干涉了中国内政 我外交部发言人9月22日就美国参议院17日通过已经众院修改的“1992年美国—香港政策法”向记者发表谈话指出,香港问题在1997年7月1日以前是中  相似文献   

19.
李勤 《瞭望》1993,(44)
“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只喊在嘴上。说一千,道一万,发展才是硬道理!”面带笑容的重庆市委书记孙同川,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的这句话饶有韵味。7年前,45岁的孙同川从四川仪表总厂厂长任上走向市一级领导岗位。在3年副市长、5年市长任内,他和原市长、市委书记肖秧一道,为振兴山城经济不遗余力地工作。今天,  相似文献   

20.
香港临立会圆满完成历史使命本刊记者韩舞燕随着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立法会的产生,在香港历史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香港临时立法会便正式结束了其历史使命。香港临时立法会(简称“临立会”)成立于香港历史的一个关键时刻。成立以来,临立会为香港政权的顺利交接,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