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适应粮食形势发展和市场需求,2017年起原国家粮食局和财政部在粮食流通领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旨在通过中央财政引导性资金投入,有效激活市场,扎实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优质粮食工程包含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三个子项。  相似文献   

2.
关于﹃卖粮难﹄的思考及对策李郑生“卖粮难”不是新话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卖粮难”,但去年以来出现的卖粮难,时间更长,涉及面更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回顾我国粮食流通历史,不难发现,我国的粮食流通从来就没有跳出“卖...  相似文献   

3.
正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稳步发展粮食生产,邓小平强调"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借鉴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发展粮食生产最主要的是做到粮食自给自足,要做到粮食的自给自足首先就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充分运用价格机制调控用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同时要切实保  相似文献   

4.
国发[2014]6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以来,各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履行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责任,粮食工作总体情况较好。但是,随着国内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一些地方存在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流通、过度依靠中央的现象,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有待进一步加强。为加快构建国家粮  相似文献   

5.
国发[2014]6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以来,各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履行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责任,粮食工作总体情况较好。但是,随着国内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一些地方存在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流通、过度依靠中央的现象,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有待进一步加强。为加快构建国家粮  相似文献   

6.
"青年和农村(乡村)的关系""青年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探讨和补充的重要议题。青年和乡村振兴高度契合,参与乡村振兴是青年作为"强国一代"的应有责任和历史使命。但是,结合有关政策和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我国青年在参与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数据(总量)缺席""政策(制度)缺席""话语(关注度)缺席""行动(实践)缺席"等问题,将可能导致我国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潜在力量不足、生态宜居的建设力量不足、乡风文明的引导力量不足、治理有效的参与动力不足、生活富裕的生力军不足。因此,本文重点强调"青年的缺席"是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中需要及时关注和探讨的一个社会现象,应当深入分析我国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缺席"原因以及"回归"方法,并尝试提出"青年+"概念,认为"乡村振兴青年+"是进一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进程的一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政报》2010,(11):45-48
自治区粮食局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粮食流通、储备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自治区粮食宏观调控、总量平衡以及粮食流通的中长期规划、进出口总量计划和动用自治区储备粮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黔府办函[2018]84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提升粮食品质,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贵州省"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现将有关事项  相似文献   

9.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创出了新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在5250亿~5285亿公斤。连续五年的粮食丰收加上对粮食出口的控制,我国目前的粮食状况可以用"库满价稳"来形容,许多人对粮食安全的担心一扫而空,甚至有些部门深恐出现"卖粮难"  相似文献   

10.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1998年以来,全市积极贯彻落实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为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面对加入 WTO 后对粮食生产和流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8号),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市政府决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一、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风起浪涌,波诡云谲,对我国粮食市场、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价格大起大落,市场忽紧忽松,给宏观调控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江苏作为粮食生产、流通和消  相似文献   

12.
周应恒 《群众》2014,(4):21-21
<正>尽管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仍将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放在了首要位置,粮食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农业要最先考量的问题。那么,粮食安全"紧箍咒"为什么还要念?事实上,粮食连年增产的背后,仍隐藏着我国粮食安全的诸多隐患。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可以用"供需紧平衡,结构性短缺"来概括。虽然粮食实现了"十连增",但  相似文献   

13.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的问题在农村,农村的问题在农民,农民的问题在土地和粮食。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好的经济制度、经营制度、分配制度,还必须有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没有畅通...  相似文献   

14.
各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根据国务院国发[1999]20号文件精神,现就完善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补充通知如下: 一、调整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促进粮食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平衡 (一) 积极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粮食种植品种和区域结构。要减少普通粮食品种生产,扩大专用和优质粮食生产。有条件的地方可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同时,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调整粮食区域种植结构,在部分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城郊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二) 大力促进粮食转化,进一步发展粮  相似文献   

15.
<正>粮食流通转型升级是指由主要满足"量"的需要,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从过去单一的"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仅体现在粮食生产环节,在粮食流通领域同样不容忽视,而且在某些时候体现得更为明显。长期以来,全省各级政府和粮食部门高度重视粮食流通工作,有效保障了粮  相似文献   

16.
于浩 《中国人大》2021,(1):30-30
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6年丰收,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特别是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解决好食品浪费的大问题?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  相似文献   

17.
正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官重德,是我国政治文明中的优良传统。我国历来强调"官德","以德治官""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官德"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闪耀着光辉。在儒家文化经典中,更是蕴含着丰富  相似文献   

18.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条件下,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既提出了新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去解决。诸如,怎样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怎样使粮食生产结构适应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为何还...  相似文献   

19.
国发[2014]6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以来,各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履行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责任,粮食工作总体情况较好。但是,随着国内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一些地方存在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流通、过度依靠中央的现象,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有待进一步加强。为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  相似文献   

20.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国家治理实践中,中国古人形成了关于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赈济、粮价调控的系统性思想,并以这些思想为指导,制定推行了一系列粮食政策和规章制度,体现了高水平的思想成就和制度文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继承历史传统和经验的基础上,隋朝和唐朝时期推行实施的义仓和常平仓制度以"备凶年""平谷价"作为明确的制度目标,较好发挥了保障民生和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职能与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