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9 毫秒
1.
李燕 《党史文苑》2006,(6):26-27,33
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多次强调要“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见,在当今的中国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具有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只有既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这三股力量,又妥善协调好社会各层面、各个体民族和中华民族整体这三类主体的凝聚力,并将民族的共同心理、自我意识和民族精神这三种促成群体凝聚力的观念形态统一起来,才能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王跃飞 《学习月刊》2011,(22):99-100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典型代表,反映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丰富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相似文献   

4.
宁波 《世纪桥》2002,(5):31-33
中华民族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使其创造出一度遥遥领先世界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使中华民族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历史进入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出现了严重淡化的趋向。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日两国进行了一场“决死的战争”即抗日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得到强化,并最终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而且能够凝聚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正大局就是整体、全盘,是整体局面和长远走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全局性要求。大局事关战略部署,事关整体合力,事关长远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的大局意识从根本上表现为摒弃一切其他观念和不利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众志成城,共御外侮。同仇敌忾中华民族素有深厚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向心力。当日本侵略者企图灭亡中国之际,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化为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多民族国家中能对各民族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民族精神强大的凝聚力能推动政治社会化,最终影响综合国力,影响国家的发展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民族精神的凝聚力不断弱化,如何构建当代民族精神,成为一个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主持人按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中华民族在抗击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所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胜利而树立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今天纪念这场战争的  相似文献   

9.
在多元文化冲突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茹  谭泓 《理论学刊》2003,(5):148-14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条件下 ,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互相冲突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是我们面临的日益紧迫的重要任务。一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多次强调要“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犤1犦可见,在当今的中国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具有新的重要意义。荆楚之地,自古多英才。近代历史上的湖北更是承载了许许多多中国政治之革命以及无数的志士仁人的革命夙愿。1937年7月7日,北平外郊卢沟桥的隆隆炮声震撼了整个中华民族,国难当头,民族将亡,这是亿万中华儿女所痛心疾首的。然而中华民族越是在这样危难的历史关头,爱国主义就成为全民族的一面大旗,它承载着巨大的胶合力,把整个中华民族凝聚成一只坚硬无比的铁拳。湖北在近代历史上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了新的发展,并有了新的内涵。现阶段,我们必须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文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取得13年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注入了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成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各阶层人民万众一心,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伟大的时代,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自尊强固的时代.它促使中华民族空前地觉醒和团结起来,共御外侮,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可贵的民族气节.这些以民族自尊为基础构成的强大精神底蕴,确实为近代以来的历次反侵略斗争所未有.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进行分析与探究,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提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胜利的观点。从“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和“自强不息”三个方面阐述民族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作的贡献,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着力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英勇无畏的民族气概。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自信心重新振起,成为中国近代以来民族自信心最坚强的时期。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绝大多数中国人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促成这一时期民族自信心重新振作并全面增强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关头的空前觉醒,中国人民在团结抗战中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二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三是中国军队高昂的作战意志和顽强的抵抗能力,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四是国际社会出于道义而给予的各种援助,英美等国在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和中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抗战时期的民族自信心,是推动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在今天仍能带给我们许多珍贵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将中华民族联成一体,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文化是世界上优秀的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对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及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铁勇 《理论学刊》2003,(6):122-124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所蕴涵的天下一家的人间关怀、功德不朽的价值导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及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导向和激励作用 ,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战胜各种困难、走向团结统一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充分发掘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 ,将有助于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内团结。党内团结使党自身变得强大,为战胜一切困难奠定了基础,党内团结更是党的生命。为搞好党内团结,我党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条举措:一是学习理论知识;二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三是严明党的纪律;四是发扬党内民主和坚持党内斗争。延安时期党内团结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建立了一个新中国。今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需要党内团结,也只有党内团结,才能使全党上下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 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它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精神基础,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合力,包括了民族整体(通过执政党和中央政府等民族领导核心)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和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作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中华民族凝聚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