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8年12月,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指示的发表,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发展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大运动。其时,上山下乡“一片红”成了“文革”的一个“战略部署”,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运动推向极端,从而改变了一个时代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为积极破解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的难题,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黔江区从2004年开始实施“一线培养工程”,并把选派“大学生村官”和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作为“一线培养工程”的主体内容,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工作与培养提高干部双赢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特征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生事物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进行审视,"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根植于"乡村建设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历史基础之上,政策形成过程经历了自发探索、群起效仿、全面试验和规范发展等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5.
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青上山下乡”,是一度牵涉到千家万户,对一代青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一些理论工作者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1、关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过程。我国知青上山下乡产生干五十年代。1955年到1957年底,共青团中央在十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而对“文革”之前的知青上山下乡问题,鲜有人关注和论及。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到“文革”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周玉生 《党课》2010,(6):79-79
要保证大学生“村官”选优、干好、流得动,笔者认为须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引导关”这三道“关口”:把好入口关,在源头上保证选优。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为了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优秀人才。因此要完善选聘制度,规范选聘程序,从源头上保证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选聘环节,  相似文献   

8.
1973年4月,福建省莆田县的小学教师李庆霖,因儿子上山下乡后一些具体困难不能解决,上书毛泽东,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披露出来,从而引起毛泽东、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专门为李庆霖回了信,并寄去了300元钱,以“聊补无米之炊”。党中央、国务院以此为契机,着手纠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的“左”倾错误,调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有关政策,使涉及全国千家万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高潮走向终点。  相似文献   

9.
2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当代中国史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开始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1987年张化的《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是国内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首篇。从近10年来的研究情况看,学术界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及理论研究显得相对滞后。迄今为止,专著也不过两三部,其中杜鸿林著的《风潮涨落──一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于1993年5月与读者见面;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也只有10多篇,可谓寥若晨星。学者们对这一运动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吴琛 《党建文汇》2005,(8):33-33
7月24日晚,三名受中国扶贫基金会派遣到广东清新县(贫困县)寻访贫困大学生的北京志愿者,受到了该县教育局的“奢华接待”:寥寥几个人,点了一桌菜,鸡鸭鱼肉全齐了。在觥筹交错间,一位志愿者忍不住问了一句:“这喝的是什么?”教育局的领导很有些得意地回答“人头马”!一位志愿者当场质问:“我们是来扶贫的,不是来大吃大喝的!”接着志愿者们全都哭了,一位志愿者说:“我们吃的这一桌,可以让一个大学生吃上几个月。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闻热词的重庆又有新举措:推动75万名大学生"上山下乡",明文规定全市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每人种100棵树;带薪实习1个月;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个月、到企业或服务一线做工1个  相似文献   

12.
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机制的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在成员招募、基地选建、制度落实和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微博、微信等新传播工具的出现,需要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常态化进行重新审视。文章以此为视角,在微传播场域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只有很好地借助“微工具”,通过社会、政府、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常态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在那场运动中,无数花样少年由革命小将变成了“再教育”对象,他们从幻想、希望到痛苦、绝望,又到努力、奋斗。尽管接受“再教育”的生活是艰苦的,前途是未卜的,但他们青春的生命是顽强的。他们抗衡着社会角色转换后带给他们的一切艰难困苦,在“广阔天地”里,留下了青春的血汗和热泪,留卞了红色或灰色的记忆…… 40年过去了,那代人现在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不少人成为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40年前的那场“青春实验”尽管让他们有些伤感,但那段苦辣酸甜的岁月,仍使他们刻骨铭心,毕竞那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片段。现在,就让我们重拾当年知青们的青春记忆,重新体验知青们当年翻越“上山下乡”这座陡峭高山的感受吧——  相似文献   

14.
潘丽娅 《求贤》2023,(7):18-19
<正>“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群有志青年奏响的新时代乐章,他们拥有一个别致的称号“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近年来,一批批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的天津市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走出校门、背起行囊、逐梦西部,深入基层、服务乡村、奉献青春。李廷辉,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届毕业生,他在毕业之际放弃内地的高薪工作,毅然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西藏专项,选择扎根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基层乡镇,用无悔的奉献担当诠释青春使命。  相似文献   

15.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农民观指导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西方学者中流行着一种认为毛泽东是民粹主义者的观点,将俄国民粹主义的农民观与毛泽东的农民观等同起来,知青运动似乎也就成为毛泽东民粹派思想“潜流”的产物。其实,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将青年就业出路导向农村。不过,这只是一场不成功的社会实验。 民粹主义是一种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认为发展农村“村社”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的知青运动前后共有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与民粹主义的“到民间去”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村官”文化水平高,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选派“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利用他们的优势带动农民致富,无疑是件好事。但是,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五种现象”。一是“截留”现象。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没能到农村一线,而是被截留在各级党政机关,名在农村,人在机关。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雷锋生前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望花区学雷锋的传统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众多志愿者服务队遍布在大街小巷、田野村庄。其中,有一支队伍特别引人瞩目,他们一出校门就奋斗在基层一线,这就是由望花区大学生村官组成的"村官先锋志愿队"。2008年以来,先后有29名大学生村官到望花区任职。为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有创新意识、有奋斗热情的优势,望花区从做志愿者入手,培养大学生村官对基层、对百姓的情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其特长,挖掘其潜  相似文献   

18.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最初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掀起初澜,“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席卷全国的狂潮。毛泽东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成为一个历史时期内城镇知识青年的座右铭。从1962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曾有1700万以上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渠县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和选拔使用干部的主阵地,仅去年就下派1026名干部到基层一线开展灾后重建,选派32名法律、规建、信访等部门优秀干部参与县委重点项目和工程。同时,面向基层一线公选了60名正科级领导干部,定向从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公选29名乡镇党委委员,22名在重大项目和工程中表现优秀的干部被提拔交流,选拔68名长期在艰苦边远乡镇工作且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到重要岗位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朱岩 《求贤》2009,(3):1-1
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关于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精神.选聘了一批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2008年,中央有关部门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作了部署.截至年底,又有7.8万名大学生“村官”奔赴新农村建设一线任职。目前.这些大学生“树官”正活跃在农村基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