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田还湖:圩区防洪减灾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骞 《中国减灾》2004,(1):38-40
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大洪水和特大水灾之后,国家将“退田还湖,移民建镇”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自1998年冬季,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实行了大规模的退田还湖,至2003年底基本结束,共将1461座圩堤实施了退田还湖,其中单退(指退人不退耕的退田还湖)圩堤876座,圩区面积2320平方公里;双退(指退人又退耕的退田还湖)圩堤585座,圩区面积580平方公里,62万户242万人因退田还湖而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工程实施5年以来,退田还湖圩区在防洪减灾方面暴露了较多问题。笔者曾于2001年2~3月和2002年11~12月,先后两次深入鄱阳湖区都昌、星…  相似文献   

2.
在鄱阳湖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85%,而且绝大多数居住在洪泛区内,是洪水灾害的主要受灾对象.因此,防洪减灾是维护鄱阳湖区大多数民众生计、维持湖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根据农民防洪安全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湖区防洪减灾战略和政策、编制切实可行的防洪抢险预案,是提高鄱阳湖区防洪减灾效益的关键.去年,我们随调查队在湖区北部的都昌县和西部的永修县,分访问调查与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都昌县的矶山联圩、社山圩、新妙圩、大沔池圩、东风圩和滚子圩,永修县的东风联圩、荷溪圩、立新联圩和三角联圩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1992年5月,中国科协组织中国水利学会、河南省科协、山东省科协,联合黄河水利委员会,邀请多学科专家23人,对黄河下游防洪减灾问题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考察。5月(?)日~30日又邀请全国各方面有关专家和人士70余人共同对黄河防洪减灾问题进行了研讨。专家考察团根据考察和研讨情况,经过分析研究,认为90年代黄河下游防洪减灾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对水利基础产业的倾斜,在科学技术进步、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离那个黑色的1976年已经过去30年了,抚今追昔,在这三十年间,我国的地震减灾工作在那次唐山大地震的震撼下有哪些变化?又有多少进步呢?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围垦对洪水的影响与防洪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闵骞 《中国减灾》1998,8(4):36-41
1引言围垦是湖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翻阳湖区,围垦始自东汉时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围垦曾作为鄱阳湖区人民改造自然、增长物质财富的重要手段,在历史上对于改善湖区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湖区经济的发展、促进湖区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十五”期间,黄河流域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实现了一系列的重大跨越,但是,黄河洪水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仍然是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黄河防洪减灾管理工作对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黄河防洪减灾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为下一步工作的改进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肃农业洪涝灾害成因及减灾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涝灾害是甘肃省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具有突发性和急剧涨落的特点.在短时内往往淹没大片土地,冲毁良田、村庄和城镇,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时形成毁灭性的灾害,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笼罩范围和灾害损失相对我国东南部要小,但由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洪涝与干旱一起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闵骞 《中国减灾》1994,4(3):27-31
防洪减灾中两个问题的探讨闵骞(江西省鄱阳湖水文气象实验站)一、引言洪水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因此,防洪减灾是国家和各地区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洪水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取得最佳的防洪效益,必须对洪水损失进行综合预防与管理,即要将防洪工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1999,9(4):8-17
(1999年6月)1 前言  自1990年以来,国际社会在实施减灾十年活动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仍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如何减少灾害对人类的威胁,创造更加安全的世界,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最近十年,中国发生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死亡数千人。中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不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10.
李浦元  贾文德 《中国减灾》1994,4(4):13-14,17
青海省积极开展减灾十年活动李浦元,贾文德(青海省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全省约54万公顷耕地、3300万公顷草场,每年有三分之一遭冰雹、霜冻、洪涝、病虫鼠等灾害的侵袭,地震和滑坡也时有发生。由此造成牧区1。。多万头牲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防洪减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代鑫 《中国减灾》1994,4(4):18-24,26
中国的防洪减灾李代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本文简略介绍中国暴雨洪水灾害情况,着重概述中国防洪减灾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在防汛斗争中发挥的作用,并在总结以往防洪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今后防治洪灾的展望。一、中国的暴雨洪水和洪涝灾害1.中国是一个多暴雨的...  相似文献   

12.
孙晓山 《江西政报》2007,(10):46-4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国务院令第496号,以下简称《水文条例》),已经国务院发布,将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水文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水文事业进入有法可依和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对加强水文管理,规范水文工作,促进水文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水文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加一 《中国减灾》2012,(23):24-27
中国无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灾难的发生,国人在经历惨痛灾难与艰辛救灾的过程中,减灾文化建设也经历了一个充满曲折但成就卓越的十年。在2012年接近结束的时刻,回顾十年来的减灾文化具有特殊的意  相似文献   

14.
徐娜 《中国减灾》2006,(11):12-14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对校园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的10月11日是第17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在"国际减灾日"来临之际,国内外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减灾宣传活动,让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更加安全,让伤害不再来临。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缺乏现象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紧迫问题,新世纪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水问题,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其中干旱缺水问题在当前表现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从世界、我国和广西的干旱缺水情况分析,提出解决干旱缺水的主要措施及对节水工作的几点思考。水资源缺乏与干旱缺水灾害1、世界缺水形势在发展。全球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用水需求已把江河变成了涓涓细流,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威胁,世界缺水的现象每年都在加剧。随着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越来越多而环境状况却不断恶化,人们对水资源的争夺也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已经变成了引发…  相似文献   

16.
一、1991年江淮暴雨及洪涝灾害 1991年在江淮地区出现了自建国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不少地方的严重程度超过了1954年。就梅雨期的总降水量而言,苏皖沪大部、豫东南和鄂东等地一般在500mm以上,江苏省的里下河和沿江地区、安徽省的江淮地区,湖北省的东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南部达700—1200mm,比常年同期偏多1—3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减灾》2004,(6):33-34
防洪措施是防止或减轻洪水灾害损失的各种手段和对策。现代防洪措施包括防洪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堤防、河道整治工程、蓄滞洪工程和水库等,通过这些工程手段扩大河道泄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以减轻洪水灾害;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旱涝灾害情况及减灾措施马培源,冯国红(山东省抗旱防汛办公室)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8400多万,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多风,夏季多雨,秋冬少雨雪,冷暖与旱涝转变突然。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85毫米,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  相似文献   

19.
1994.国际减灾十年的关键年詹姆斯·P·布鲁斯(国际减灾十年科学和技术委员会主席)1994年内的几件事,将使它成为决定国际减灾十年成败的关键年。看到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急剧上升的情景,我们就会明白,减灾活动至今取得的成就是很有限的。如果...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 ,退田还湖的价值理念在于 :它是一项以经济效益为前提 ,以退田还湖区这一特定社区的综合发展为宗旨 ,以退田还湖区人口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有计划的积极社会变迁。在退田还湖活动中 ,应当考虑到社会结构、社会保险、社会服务、生态环境和社会心理等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运用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种退田还湖项目及其结果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心理效益三个方面的全面分析与评价 ,积极构建融社会保险、社会服务、生态保护与心理培育为一体的全新的机制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