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中国印尼邦交关系的建立,对印尼华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否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成为划分印尼华人社会中进步与保守群体的标准.受中国印尼局势发展的影响,印尼华人社会中的保守华人群体出现了动摇和分化.不过,在中国印尼建交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印尼国内外的复杂因素亦影响了保守华人群体所发生的这种转变.  相似文献   

2.
印尼华文教育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五月暴乱”后印尼华人开始觉醒 ,为争取华族的平等权利投身到社会政治活动中去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苏哈托下台后的印尼政府逐步撤消过去歧视华人的政策 ,印尼华人社会掀起学习华文的热潮 ,中国和印尼教育部推动着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998年以来印尼华人积极参政,至今已成为印尼政治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2014年印尼大选,华人选民受到印尼主要政党的高度重视,不仅纷纷派出华人候选人,个别政党还邀请华人搭档竞选总统副总统。华人积极参与国会选举,成绩显著,广大华人选民倾力支持的佐科维成功当选总统,凸显了华人选票的影响力。在印尼不断推进政治民主和族群和谐的大环境中,印尼华人参政的良好势头,将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化是当前印尼华人社会的新动向。印尼及国外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并作了认真研究。我国学术界在讨论印尼华人问题时有所涉及,且有不同看法,但尚未作专门研究。本文对印尼华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历史、当前华人穆斯林的特点、实现华人伊斯兰化的阻力,以及印尼政府和社会对华人伊斯兰化的反应等问题作了介绍。作者持肯定和乐观的态度,指出伊斯兰化有利于华人的生存发展,是华人自然同化的发展趋势;还认为,通过我国穆斯林与印尼华人穆斯林建立密切关系,将有助于中印(尼)两国的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从印尼华人的实际出发,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查和资料重释的途径,具体剖析了雅加达华人中生代这一印尼华人重要的次群体,展示了印尼华人在印尼独立后的自我调适情况,分析了印尼华人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印尼社会重构和印尼民族重组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印尼华人参政问题: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印尼独立前 ,华人社会中存在着 3种政治思潮。随着印尼的独立 ,大多数的华侨成为印尼公民 ,许多华人领袖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 ,保护华人的利益。在 196 6年以前 ,华人建立了种族性的华人政党 ,政治活动相当活跃。苏哈托掌握政权后 ,华人只能参与同化性的政党及压力集团。苏哈托政权垮台后 ,华人在民主改革大环境中 ,积极参与当地政治生活 ,组织政党和社团 ,为争取公民权而奋斗。  相似文献   

7.
贾都强 《当代亚太》2006,4(1):50-57
印尼在1998年以后进入民主转型时期,新的政治社会环境使华人社会全面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但仍存在问题和隐忧。印尼华人社会的未来,既取决于印尼政府更积极的华人政策和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也取决于华人自身的努力及其融入印尼社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印尼新政府重建经济,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新政府对中国友好,开始善待华人,给华人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但由于印尼社会还存在排华因素,华人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  相似文献   

9.
印尼华人已逐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主要表现在政治上认同印尼为自己的祖国,经济上成为当地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上虽保持华族文化传统习俗但已逐步当地化.尽管如此,华族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印尼政府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当地社会改变对华人的偏见,华人更积极主动地融入主流社会,中国政府严格区分印尼华人与华侨,这样才能促进印尼华人更快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0.
虽然印尼华人这个概念本身已经从理论上明确了印尼华人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定位问题 ,但实际上印尼华人的定位问题远未得到解决。首先 ,长期以来印尼政府实行歧视华人的政策 ,使印尼华人为印尼公民的定位变成一个问题 ;其次 ,与之相联系 ,一些印尼华人自身虽然理智上已经认同印尼民族和印尼国家 ,但感情上并不能完全认同。由此 ,衍生了印尼华人如何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问题 ,如何处理与祖籍国的关系问题 ,如何看待宣扬中华文化的问题以及如何看待所谓“少数民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06年7月,印度尼西亚国会通过的争议多年的新<国籍法>,取消了已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在印尼国籍问题上带有族群歧视性的条款.新<国籍法>不仅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印尼外来族群获得平等的生存权利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而且也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本文试从印尼华人民族权利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印尼华文教育多样性发展的可能前景,希冀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于印尼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试论印尼华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化哲学原理,以印尼华人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本体的解析、时空的察析及其运动态势的审视认为,印尼华人文化是一种构成多元、部类层叠的复合文化,是一种处在不断“当地化”又坚持“中华化”、对立统一运动的移民文化;印尼华人文化既有别于在印尼的异族文化,又不同于中华文化,是“移居”印尼的中华文化与在印尼的异族文化综合融合的结晶,是印尼华人的族群标识,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民族(部族)文化,即华人“部族”文化;印尼华人文化复合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和非中华文化要素,与生俱来就是中华文化与在印尼的各异族文化进行对话交流的重要中介,是印尼华人、印尼各民族(部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国发展与印尼的友好关系、睦邻善邻友邻、构建和谐亚洲和世界的重要资源,是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不下20万的印度尼西亚华侨自中国内地迁居香港;而近30多年来,印尼家务工人亦接踵而至,其在香港的人数现已超过13万人。这两群看似毫不相干的移民,在21世纪全球化以及区域移民的大语境下相遇,共同构建了香港经济活动中奇特的族裔景观,具体包括印尼食品店、服装店、手机店、家具店等等。基于文化背景、语言条件以及香港公民身份等因素,第一代印尼归侨以及千禧年前后开始定居香港的印尼华人或自己充当雇主,或在族裔经济中担任雇员,自然而然成为在港印尼族裔经济的先驱者与主要获利者。本文根据2013年到2016年初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梳理在港印尼华侨华人的移民背景以及类别,探讨印尼华侨华人如何在印尼家务工人移民潮的推动之下,启动他们的族裔资源,使之成为具有商业用途的资本,从而促进了过去十多年来香港印尼族裔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印尼总统佐科维自2014年10月上台以来,重视与中国发展政治与经贸关系,与中国缔结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族群政策方面,他采用公平对待各族裔、各宗教的政策,继续改善包括华人在内的少数族裔的地位,华人的政治参与、经济参与和社会文化权利都有所提升。在此背景下,外界认为印尼华人正处在历史的最佳时期。但在较好的现状和光明的前景下,依然存在影响华人生存状况的隐忧。印尼经济发展疲软、政府控制力偏弱以及歧视华人的社会基础深厚,是造成隐忧频现的原因。如果佐科维政府的经济改革仍不奏效,政府对社会现状持续失控,针对华人的大规模骚乱事件仍将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5.
印尼的五月骚乱突出了东南亚华人问题。反华排华一直是东南亚的普遍现象。导致东南亚地区华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民族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语言的复杂性、以及受冷战格局和所在国与中国关系的影响。为了根本解决东南亚的华人问题 ,华人本身、所在国、中国及国际社会等不同的社会主体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印度尼西亚华人同化于主体社会的历史告诉我们 :民族通婚、一个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素质、国际环境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影响民族同化进程的四个主要因素。比较而言 ,国家民族政策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只要印度尼西亚政府能够制定明智而现实的国家政策 ,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 ,印度尼西亚各民族所期盼的民族统一、和睦相处的崇高目标就一定会达到。  相似文献   

17.
印尼在华的合约新娘问题引起了中国、印尼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印尼经济发展的差距、非法中介谋求暴利和印尼新娘对富裕生活的向往,成为在华印尼新娘群体日益扩大的动因。在华的印尼新娘问题并不是单一的社会问题,其中杂糅了商品化婚姻、人口贩卖和婚姻诈骗等问题,处理起来千头万绪,十分棘手。稍有不慎,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印尼的中国劳工问题"。因此,在解决在华的印尼新娘问题时,中国应完善涉外婚姻法,加强与印尼的合作,严厉打击从事非法涉外婚姻介绍的个人或组织,严厉惩治人口贩卖,及时解救被贩人员,建立健全跨国婚姻纠纷应对机制,尽快形成两国婚姻信息的互通机制及查询制度,共同扩建自由婚姻领域,促进跨国婚姻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legacy of the colonial labour movement in Indonesia under five broad headings; labour un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labour unions as socio-economic institutions; leaders, follow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orker leadership; organisations and structural legacies; and class, ethnic and religious divisions. For over three decades after the first labour union was created in 1908, union leaders struggled to build organisations that cut across the ethnic, linguistic and social class divisions of Indonesian workplaces. They had limited success. Nevertheless, labour unions did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workers' wages, representing their grievances to employers and forcing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to pressure employers to improve both wages and conditions. They were centr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Indonesians to acquire organisational skills and providing a channel for many to join nationalist political parties. In 1941, on the eve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labour unions were among the strongest Indonesian organisations in the colonial towns and cities. In the aftermath of independence in August 1945 labour unions were quickly re-formed and, freed from many of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colonial states, recruited large numbers of urban workers.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the colonial labour movement were part of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many leaders and members, influencing the direction of post-independence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